1、【言语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B: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D: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从研究目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特点——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然后从研究方法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注重从整体把握事物,而不是细致讨论具体对象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因为上述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C项是对这一结果的同义转述,当选。
A项“历史背景”文段没有涉及。B项仅局限于研究目的,D项仅局限于研究方法,均是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2、【言语理解】要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包括一篇文学作品,需要一些条件,这就是知识、经验、想象三样东西。把知识和经验 组织起来,就是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结合 创造力
B:糅合 创作力
C:调和 想象力
D:协调 感受力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前后两句话之间应该是一种承接关系,第一句话提出创作的三个要素:知识、经验、想象,第二句话阐述的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故第二空应填“想象力”。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3、【言语理解】目前江西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7.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2位,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建有99个公园,其中国家级35个,居全国第1位,拥有自然保护区156个,其中国家级8个,列全国第2位,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优势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极强后劲。
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A: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B:江西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C:江西森林生态资源丰富
D:绿色生态成优势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列举多项数据,说明江西省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末句“良好生态优势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极强后劲”,说明江西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A项偏离文段主题,B、C两项均未体现末句内容,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4、【言语理解】对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残酷统治怀有深深的愤慨的人们,往往把中世纪说成是漫漫长夜和科学的空白时期,为后人描述了一段科学上惨淡苍白的历史。事实上,这样的描述也不为过。然而人类总是要进步,无论多么黑暗的时代,它能禁锢人的手足,却无法阻止人们的实践;它能砍下人的头颅,却无法取消人们的思考。
这段话显示在欧洲中世纪:
A:
科学发展一片空白
B:
人们完全无法思考
C:
科学仍然有所发展
D:
每天都是漫漫长夜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先说,人们把欧洲中世纪说成是漫漫长夜和科学的空白时期,这并不为过。接着用“然而”引出意在说明的重点:即使在宗教神学残酷的统治下,也阻止不了人们的实践、人们的思考。即在这样黑暗的时代,科学仍然有所发展。A、B、D三项均与此观点相悖。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4题
5、【言语理解】古人早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________,更直言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足见读书对人心善良与审美韵味的________价值。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赋予人不同的读书境界,这就更使人一生________与书为伴。清人张潮就写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生历练助读书得真意,而读书本身________不是借他人之笔丰富自我的人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慨 培养 须 未尝
B:叹息 培养 需 如何
C:感叹 塑造 需 怎么
D:喟叹 养成 须 何尝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三空,句中强调的是一生与书为伴的必要性,与侧重需求的“需”相比,表“必定、一定要”的“须”填入更恰当,排除B、C。
第四空,“未尝”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不。尾句为问句,填入“何尝”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
6、【言语理解】南五台山腰清泉翠竹,苍松________,确有“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之感。据《关中通志》载:“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为探虚实,我们沿蹬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宛若翠屏环列,芙蓉插云;北望秦川,________,壮丽河山,尽收眼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翳蔚 莽莽苍苍
B:蓊郁 莽莽榛榛
C:葱茏 莽莽榛榛
D:荫郁 莽莽苍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翳蔚”指障蔽,不能形容“苍松”,排除A。
第二空,“莽莽榛榛”指草木丛生的样子。“莽莽苍苍”形容草木茂盛,无边无际。对应后文的“壮丽河山”选“莽莽苍苍”更契合题意,排除B、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7、【言语理解】①因火焰的热量而变成气体
②因此,烛芯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变成气体的蜡则可以在火焰中燃烧
④液体的蜡会堆积在里面,并在烛芯中向上移动
⑤点燃烛芯后,蜡烛的上部会因受热面熔化成碗状
⑥蜡烛一般是由石蜡制成,但直接用火很难点燃固体蜡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⑤②④①③
B:⑥⑤④①③②
C:⑥②⑤④①③
D:⑥②⑤①③④
正确答案:C
解析:观察选项可知首句为⑥,首先辨析⑥后应该是②还是⑤。⑥说的是直接用火很难点燃固体蜡。②中含有因果关系词“因此”,指出烛芯尤为重要。⑤说的是点燃烛芯之后的情况。由此可知,⑥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前后紧密相连,而⑤中的“点燃烛芯”显然要跟在②之后。由此可排除A、B。
对比C、D两项,判断④应放在①③之前还是之后,④介绍的“液体蜡”状态,①③论述的是“气体蜡”状态。由常识可知,蜡在燃烧过程中先变成液体,然后再因为热量变成气体,因此①③应在④之后,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19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导致制蜡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照明成为了普通老百姓的现实。在19世纪的早期和中期,人类发现了利用碱和硫酸提炼动物脂的工艺,其产品硬脂比没有提炼的动物硬脂更加坚硬,燃烧时间也更长。这一发明创造意味着人类可以生产出点燃时无太多烟尘和太臭气体的脂蜡。
下列关于19世纪人类发明了硬脂产品以后的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蜡燃烧时没有太多烟尘
B:蜡燃烧时散发出香味
C:蜡没有达到普遍使用
D:蜡燃烧时间不长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中“使得照明成为了普通老百姓的现实”可知蜡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故排除C项。由文段第二句话中“燃烧时间也更长”可以将D项排除。根据末句“这一发明创造意味着人类可以生产出点燃时无太多烟尘和太臭气体的脂蜡”可知B项说法错误,A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在旅游业中,如果说游客不文明行为是一种“陋习”,有碍观瞻不能不改的话,那么商家的宰客行为就是一种“顽疾”。如果不大力整治,不仅会妨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会“恶化”“癌变”,危及整个行业的生命。
作者最可能支持的观点是:
A:如果说游客不文明行为不是一种“陋习”,那么商家的宰客行为就不是一种“顽疾”
B:如果商家的宰客行为都不是一种“顽疾”,那么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算不上是一种“陋习”
C:商家的宰客行为都已危及整个行业的生命了,那么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就无须改正了
D:如果商家的宰客行为已经“恶化”“癌变”了,那么大力整治也无济于事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一开始就指出如果说游客不文明的行为是一种“陋习”,那么商家的宰客行为则更可恶,就是一种“顽疾”,接着又指出了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危及整个行业的生命。因此文段意在拿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和商家的宰客行为进行对比,说明商家的宰客行为更恶劣,B项符合文意。A项突出的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作者观点相悖;C项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就无须改正”,D项的“大力整治也无济于事”均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
10、【言语理解】我们发现零工制度有一个重要的支持机制就是完善的、科学化的员工培训系统。几乎所有的现代企业和公司都非常重视内部培训,有的企业主甚至成为了培训狂,哪怕有一秒钟的空闲也要为员工安排一次培训。但真正有效的培训并不是无休止的洗脑和课程轰炸,不是“潜能激发”和“感恩教育”,而是适合公司运营需求的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的业务训练。这种培训机制如果能够建立起来,无论你是否采用零工制度都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很多公司培训缺乏科学性
B:科学的员工培训对企业很重要
C:零工制度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
D:过度培训可能会造成相反效果
正确答案:B
解析:首句即文段主旨句,指出完善、科学的员工培训系统是零工制度重要的支持机制。其后对这句话进行了具体阐释。B项是主旨句同义转述,当选。
A、C、D三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不能概括中心。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