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76

发布时间:2022-08-29 20:51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面对美的东西,我们常常一往情深,或者一见钟情。而感情这个东西很奇怪,一方面,它是个人的,富有极端强烈的个性色彩,只有达到高度个性化的时候,它才是最真挚的。正是因为这样,感情这个东西,常常是隐秘的。人与人之间,难于传达,所谓父不能喻之于子,夫不能喻之于妻。然而,另一方面,感情这个东西却又最具有社会性,最需要普遍的传达,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们容易对美的东西产生真情

B:感情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

C:充分体现了个人意志的情感才是真挚的

D: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隐秘的,不易传达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话题——美的东西都充满了感情。然后通过“一方面”和“另一方面”论述了感情的两方面特点,即感情的个性、个人化与感情的社会性,只有B项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当选。
A项为引出话题的内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D两项属于“一方面”的内容,概括不全面。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这一系列因素最终可能引发全局性的金融风险。更重大的代价是在未来数十年中,国家的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中将大大下降,这方面有墨西哥的      为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山之石 

B:

前车之鉴 

C:

囊中珍灿 

D:

重蹈覆辙

正确答案:B

解析:他山之石: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囊中珍灿:指的是特别好的妙计或者借鉴。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由文中的“风险”、“代价”等词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教训,故“前车之鉴”最合句意,故答案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愤怒”是对德国作家格拉斯个人风格的准确概括。然而,在他的盖棺之作《万物归一》里,这种“愤怒”似乎已经不那么________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人注目

B:显而易见

C:司空见惯

D:锋芒毕露

正确答案:D

解析:由“然而”这一转折词可知,文段前后意思相反,即格拉斯的盖棺之作《万物归一》中,其“愤怒”的个人风格已经有所收敛,没有之前那么明显了。故所填成语应具有明显表露的意思。“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显而易见”指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锋芒毕露”指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结合词义,“锋芒毕露”填入更契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26题

4、【言语理解】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要增加市场主体的数量无非是两条路:一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吸收民营及其他资本进入。而这正是文化体制改革近些年来所着力推进的。目前,全国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包括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在内的全国512家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12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全国已有500多家文艺院团不再“吃皇粮”。22家电影制片厂和26家省级电影公司已完成转企改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扩大市场主体有哪些途径

B:国内的文化市场体制亟待改革

C: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果

D:文化单位的转制有多种方式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增加市场主体数量的两条路,接着由“而”承接上文说明了这两条路正是近些年文化体制改革所着力推进的,并通过一系列数字和例子来说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由此可知,C项为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
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是为了引出下文;B项本身说法与文段不符;D项“多种方式”在文段中未体现。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5、【言语理解】在讨论留守儿童问题时,有些学者将其归咎于个体和家庭层面的因素,强调亲子分离。但无论是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之类的人口国内迁移,还是下南洋形成的人口海外迁移,都曾产生大量留守儿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大量外出经商,其家乡也存在大量留守儿童。而由城市化产生的留守儿童,在近代的浙北、苏北等地也早就初具规模。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呢?这不仅因为其规模日益庞大,更因为乡村社会发生嬗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育人环境。在通往现代化、城市化的路途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衰落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探讨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找原因

B:历史上有留守儿童却并未产生问题

C:中国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D:乡村社会的衰落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结合文段可知,留守儿童古已有之,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成了一个公共议题,不仅因其规模庞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乡村社会在通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发生了嬗变——乡村文化衰落了。由此可知,留守儿童成为公共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文化的衰落,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不是文段论述重点。B项无法从文段推出。C项为文段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6、【言语理解】一个从小吮吸母文化长大的人一旦来到异国他乡,往往会遭遇“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有人更      地译为“文化休克”。这种不适应所在地文化、怀念故国文化的现象,就是乡愁。为了排遣深深的乡思、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大多数人都采取了            
的态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巧妙 事在人为

B:形象 兼容并蓄

C:生动 入乡随俗

D:夸张 顺其自然

正确答案:C

解析:“事在人为”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用于劝诫人要树立信心。不能形容人的态度,排除A。“顺其自然”指听之任之,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纯粹只让其自身发展。这种态度倾向与“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所表达的积极适应环境的倾向不符,排除D。“兼容并蓄”指把性质不同的各方面的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入乡随俗”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与来到异国他乡的语境相适应,这里选“入乡随俗”更贴切。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人骑自行车,两脚使劲踩1小时只能跑10公里左右;人开汽车,一脚轻踩油门1小时,能跑100公里;人坐高铁,闭上眼睛1小时也能跑300公里;人乘飞机,吃着美味1小时能跑1000公里。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不同的交通工具有不同的服务效率

B: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C:应该大力发展现代交通工具

D:一个人的发展平台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

正确答案:D

解析: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故文段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平台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A、C两项是对材料的简单概括,不选。B项,文段未体现“成功”,且“必要条件”的说法也不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任何信息传输体制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都可能出现信息不畅的情况。信息的传输者和接受者之间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的矛盾,很容易为非正规传输渠道打开方便之门;了解信息无门,就会寻找体制外的信息渠道。于是某些知情或者号称知情者,就会“各投所好”,传播或者制造小道消息。小道消息作为社会信息需求的一种自我补救,它是在组织交流不充分、不通畅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畸变信息。尽管其可能存在一定的真实性,但其扩散的结果很难控制,容易引发社会盲动。
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A:小道消息出现的原因

B:信息传输体制的弊端

C:形成信息不畅的原因

D: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后果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说任何信息传输体制都有可能出现信息不畅的弊端,接着说这些弊端会产生矛盾,由“于是”引出文段的论述对象“小道消息”。即文段论述的是小道消息是如何出现的。A项准确,当选。B、C、D三项均为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9、【言语理解】传统工艺是在民间生活中创造的,无论是趋利避害、迎祥祈福的装饰还是家居日常的物件,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无处不在。如今,生活从传统走向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我们仍然需要传承这样的生活艺术和生活智慧,复兴工艺文化的创造力,创作生活之美。在现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更需要民族身份,不能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放弃了文化的基因,丢失了民族的记忆,特别是传统工艺中所蕴含的“匠作精神”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生活之美”永流传

B:“匠作精神”不能丢

C:传统工艺的传承之路

D:传统工艺的生活美学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传统工艺是在民间生活中创造的,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然后指出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今天,仍需传承传统工艺,保留文化基因;最后由“特别是”引出重点——传统工艺中的“匠作精神”是文化财富,要传承下去。文段重在说明“匠作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需要传承下去,文段标题应涵盖这一主旨,只有B项提到了“匠作精神”,当选。A项“生活之美”不是文段重点。C项中的“传承之路”文段未提及。D项的生活美学有提及,但不是文段重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2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2题

10、【言语理解】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文化自觉的大学重视国际排名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B:具有文化自觉的大学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知识分子群体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贡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D: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要有一个卓然自立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首句可知,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更注重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国际排名,故A项理解错误。由“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可知,B、C、D三项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