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合273

发布时间:2022-08-29 5:14     浏览量:25

1、【判断推理】政治避难是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国请求准予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的行为,一个国家对于请求政治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居留并给予法律保护,国际法上称为“庇护”,庇护的外国人,统称为政治避难者,在所在国的保护下,不被引渡或驱逐。
以下各项中属于政治避难的是:

A:陈某是中国公民,跟朋友发生争执,错手将朋友打死,怕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偷渡到了甲国

B:李某是我国某商业银行行长,贪污受贿数额巨大,案发之前办好签证,顺利到了乙国,乙国是一个废除死刑的国家,以李某被引渡回国很可能会被判处死刑为由而拒绝引渡

C:丙国总理,因为本国发生了轰动世界的军事政变而流亡到了丁国,以巨额投资为代价,经申请被允许长期在丁国居住

D:某国前总统,卸任以后在A国购置了不动产,一直居留于A国

正确答案:C

解析:政治避难的定义要点是:因政治原因。A项杀人、B项贪污、D项购置不动产均不属于政治原因。C项因军事政变而流亡属于政治原因。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所有人都有心脏病突然发作的可能,防范心脏病的突然发作不应是那些拥有心脏病史的人的“专利”。只有在心脏病第一次突然发作时挺过来的人,才能够“幸运”地拥有自己的心脏病史。
据此,可以推出:

A:如果一个人能够“幸运”地拥有自己的心脏病史,那么他一定是在心脏病第一次突然发作时挺过来的人

B:如果一个人能够“幸运”地拥有自己的心脏病史,那么他一定在自己心脏病第一次突然发作时没有挺过来

C:没有心脏病史的人不需防范心脏病的突然发作

D:只有时刻防范心脏病的突然发作,才能在心脏病突然发作时挺过来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推理:①所有人都有心脏病突然发作的可能;②“幸运”地拥有自己的心脏病史→在心脏病第一次突然发作时挺过来的人。
A项,肯定②的前件可以肯定②的后件,可以推出。
B项,该项肯定了②的前件,但否定了②的后件,无法推出。
C项,根据推理①可知,没有心脏病史的人也应该防范心脏病的突然发作,无法推出。
D项,题干未涉及“时刻防范”和“心脏病挺过来”的关系,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舅舅:外甥

A:祖父:父亲

B:姑父:姑姑

C:丈人:女婿

D:媳妇:儿子

正确答案:C

解析:舅舅对应的称谓是外甥。
A项,祖父对应的称谓不是父亲,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姑父对应的称谓不是姑姑,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丈人对应的称谓是女婿,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媳妇对应的称谓不是儿子,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7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4题

4、【判断推理】不确定性避免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的是:

A:学校号召研究生出国深造,小王觉得自己生活比较安定,不想出去,就说:“我的外语水平不行,还是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吧。”

B: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股市涨跌起伏不定,小赵将自己手上的股票迅速抛售

C:毕业答辩日期临近,小李对于答辩老师可能提出的问题心里没底,非常紧张

D:小张在去国企工作还是自己创业之间反复思考,觉得后者风险太大,于是选择进入国企

正确答案:C

解析:不确定性避免的定义要点:①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②试图加以防止。
A项,出国深造对于小王属于前途未卜,做出不想出去的决定,属于不确定性避免。
B项,股市涨跌起伏不定属于不确定的情景,选择抛售也符合不确定性避免的定义。
C项,毕业答辩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心理没底,但并没有因此不参加毕业答辩,不符合要点②,不属于不确定性避免。
D项,由于创业风险太大而选择进国企,也符合不确定性避免的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71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1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1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1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1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71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1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1题

5、【判断推理】某单位每逢年底会针对全体员工进行评优,评优奖项有5个,分别是最佳敬业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协作奖、最佳写作奖、年度明星奖。其中如果评选了年度明星奖则不能再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敬业奖;如果评选了协作奖,就不能再获得写作奖;如果评选了敬业奖,则不能再获得协作奖。每个人最多获得两个奖项。综合科一共3位员工,揽括了所有奖项,每个人都获奖,但是奖项各不相同。已知员工甲获得了明星奖,员工乙和员工丙二人之间有人获得了写作奖。
由此可知,下列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A:如果乙获得了写作奖,则其还获得了敬业奖

B:如果乙获得了协作奖,则乙和丙各获得两个奖项

C:如果乙获得了写作奖和创意奖,则甲一定只获得一个奖项

D:如果丙获得了协作奖,则乙一定不能获得敬业奖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细节信息:①评选了年度明星奖→不能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敬业奖;②评选了协作奖→不能再获得写作奖;③评选了敬业奖→不能再获得协作奖;④每个人最多获得两个奖项;⑤每个人都获奖,但是奖项各不相同;⑥甲获得了明星奖,乙和丙二人之间有人获得了写作奖。由①⑥可知甲不能获得创意奖和敬业奖。
A项,由②可知乙一定没有获得协作奖,肯定了③的后件,是无效推理,故不能推出其获得了敬业奖,错误。
B项,由②知乙不能再获得写作奖,则由⑥可知丙获得了写作奖,再由③可知乙没有获得敬业奖,则敬业奖由丙获得,创意奖由乙获得,乙和丙各获得两个奖项,正确。
C项,由①知丙获得敬业奖,肯定了③的前件,可推出肯定的后件,故丙不能再获得协作奖,则协作奖由甲获得,故甲一定获得两个奖项,错误。
D项,由③知丙没有获得敬业奖,则由①可知乙一定获得敬业奖,错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5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6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1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

6、【判断推理】逆向激励是指政策设计初衷与实际执行效果呈现“事与愿违”的现象,逆向激励效应一旦被激发,不仅会导致现状恶化,损害政策制定者的信用,还将进一步强化相关负面后果,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逆向激励的是:

A:为了扭转治安问题,20世纪美国颁布了禁酒令,然而酒的销量不跌反升,而且由此又引发了新的犯罪问题

B:宋神宗为了整肃吏治、严明司法审判,下令凡是能找到错判事实的官员官升一级,结果这项举措却成了新旧官员相互攻讦的武器

C:为了更有利孩子成长而提供优裕的物质条件,然而却让其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

D: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有意对害羞学生提问而帮助其克服容易紧张的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逆向激励的定义要点:①政策设计初衷与实际执行效果呈现“事与愿违”的现象;②会导致现状恶化,损害政策制定者的信用,还将进一步强化相关负面后果,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A项,颁布禁酒令,初衷是减少酒的销量,提高治安,结果酒的销量增加,引发新犯罪,符合定义。
B项,下令找错的初衷是整肃吏治,严明司法审判,结果却导致官员间相互攻讦,符合定义。
C项,提供优裕的物质条件,初衷是帮助孩子成长,结果却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符合定义;
D项,老师帮助学生克服容易紧张的问题,属于好的结果,不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2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7、【判断推理】在对某起生产事故原因的调查中,70%的人认为是设备故障,30%的人认为是违章操作,25%的人认为原因不清,需要深入调查。
以下哪项最能合理地解释上述看来包含矛盾的陈述?

A:被调查的有125人

B:有的被调查者后来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C:有的被调查者认为事故的发生既有设备故障的原因,也有违章操作的原因

D:很多认为原因不清的被调查者实际上有自己倾向性的判断,但是不愿意透露

正确答案:C

解析:解释型题目。题干的矛盾在于认为是各种原因的人数相加大于100%。如果数据无误,则必然是三个数据有重叠。观察三个原因,“原因不清”与另外两个是全异关系,所以只能是有些人既认为是设备故障,又认为是违章操作。因此C项可以解释题干的矛盾。A、B、D三项与题干的矛盾无关。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途径更加多元化,并且不断深化与拓展,呈现出数字阅读的新态势。阅读本是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私事,但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数字阅读成为一件能够与他人共享、交流的事情;数字阅读的行为习惯、推广方式及平台等也都在发生变化。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是:

A:统计显示,去年实体书店的销量下降了30%左右

B:数据显示,去年电子书的购买率下降了10%左右

C:数字阅读的“智能”元素改变了传统阅读的本质

D:社交媒体本身能为数字阅读找到更直接的分享对象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论点: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途径呈现出数字阅读的新态势。论据:阅读从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私事,变为能与他人共享、交流的事情。
A项,实体书店的销量下降,不代表数字阅读量上升,无法说明阅读方式、阅读途径更加多元化,并未体现出数字阅读的新态势,不能支持题干论证。
B项,电子书的购买率下降,说明数字阅读量下降,但无法说明阅读方式、阅读途径更加多元化,并未体现出数字阅读的新态势,不能支持题干论证。
C项,传统阅读的本质与题干论证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的论点无关,不能支持题干论证。
D项,指出社交媒体能为数字阅读找到更直接的分享对象,解释了为什么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数字阅读能够成为与他人共享、交流的事情,支持了论据,从而支持了题干论证。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1题,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9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4题

9、【判断推理】越轨创新是指组织在鼓励员工创新的同时,为防止过度自主而偏离组织发展轨道,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创新想法与行为,而一些员工在其创新方案被否决后,仍坚信其创新方案最终会为组织带来收益,并继续隐蔽地进行创新实践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越轨创新的是:

A:程序员小张利用上班时间悄悄为朋友设计一款App软件

B:服装设计师小王为公司设计了一系列新型饰品,因与公司发展定位不符被否定后,他仍在继续悄悄改进

C:因担心影响本职工作,经理反对小刘参加公司举办的创新技能大赛,但小刘仍私下准备着

D:某高校保安经常到课堂蹭课学外语,队长提醒他这不符合制度规范,他就趁空闲时间偷偷继续过去旁听

正确答案:B

解析:越轨创新定义的关键信息:组织在鼓励员工创新的同时,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创新想法与行为;员工在创新方案被否决后,仍坚信自己的创新方案最终会为组织带来收益,并继续隐蔽地进行创新实践。
A项,小张利用上班时间悄悄为朋友设计软件,不是为公司做的创新方案,不符合定义。
B项,小王为公司设计的新型饰品,与公司发展定位不符被否定,属于组织在鼓励员工创新的同时,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创新想法与行为;小王的设计被否定后,他仍在继续悄悄改进,属于坚信自己的创新方案最终会为组织带来收益,并继续隐蔽地进行创新实践。该项符合定义。
C项,经理反对小刘参加公司举办的创新技能大赛,不属于组织鼓励员工创新,也不属于创新方案被否决,不符合定义。
D项,高校保安蹭课的行为不属于创新行为,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3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8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4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2题

10、【判断推理】事实1:电视广告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电视观众能回忆起来的在电视上做促销的品牌名字的比例在慢慢降低。
事实2:电视观众回忆起在一段连续的商业广告中播放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广告的情况要比他们回忆起中间某一地方播放的广告的情况好得多。
下列选项中,如果正确,事实2将很可能为事实1做出一个解释。

A:一组连续的电视广告的平均数量逐渐增加

B:目前一般电视观众只能回忆起他或她看到的在电视上做促销的不到一半的品牌

C:分配给每一组连续电视广告的总时间逐渐减少

D:每小时电视播放连续广告的组数逐渐增加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事实2可知,电视观众一般只能记住一段连续播出的电视广告中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若要符合事实1,只要连续播出的广告的平均数量增加即可解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