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合272

发布时间:2022-08-29 2:57     浏览量:25

1、【判断推理】支援:雪中送炭

A:了解:洞若观火

B:打击:祸起萧墙

C:打扮:天生丽质

D:配合:锦上添花

正确答案:A

解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可以形容支援。  
A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非常清楚明白,可以形容了解,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祸起萧墙泛指内部发生祸乱,不能形容打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天生丽质指生来就有美好的品貌,不能形容打扮,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不能形容配合,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58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73题

2、【判断推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鼓励能源灵活利用是美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策的一个必要环节。它需要采用智能技术,包括通过智能表将能源使用信息从需求方或客户发送到能源公司等。该信息可用于制定和实施更高效的能源使用条例。但英国消费者对此态度不一,因为将该技术用于监控和支持能源高效率使用行为时,居民个人及家庭的能源数据不得不被动分享。所以,个人使用能源相关数据的被动分享有可能成为推广智能技术的主要障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A:6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因数据被动分享而降低个人能源使用比例

B:60%的被调查者表示,数据的被动分享大大增加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风险

C:60%的被调查者表示,那些关心气候变化的人更可能接受数据被动分享

D:60%的被调查者表示,数据不可能不被分享,否则智能技术不可能应用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结论为个人使用能源相关数据的被动分享有可能成为推广智能技术的主要障碍。
B项,指出60%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据的被动分享大大增加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风险,因此大家就会对数据被动分享更加抵触,有力地支持了论证。
A项,“个人能源使用比例”与题干论述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同,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C项,与题干无关。
D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00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3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5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94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8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3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99题

3、【判断推理】报警:救援

A:毕业:就业

B:违章:罚款

C:手术:住院

D:消费:生产

正确答案:B

解析:报警之后被救援。
A项,毕业之后就业,就业并没有被动的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违章之后被罚款,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手术之后住院,住院并没有被动的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生产之后被消费,但词项间顺序颠倒,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5题,2014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

4、【判断推理】演员:导演

A:作家:读者

B:战士:指挥员

C:司机:交警

D:歌手:经纪人

正确答案:B

解析:演员在导演的指挥下演戏。
A项,作家写书给读者看,并不存在指挥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战士在指挥员的指挥下行动,与题干关系相同。
C项,司机不一定完全在交警的指挥下开车,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歌手和经纪人是雇佣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85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5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5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5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5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85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5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5题

5、【判断推理】据统计,美国大约2000万人受螨虫过敏之扰。某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物种,美国东部和西海岸是螨虫的乐土,而西部内陆则是螨虫的地狱。因为螨虫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下。对此,专家建议,“如果你对螨虫过敏,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干燥和高海拔地区,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有效支持上述专家的建议?

A:住在美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对螨虫过敏人士数量要比居住在美国东部的多得多

B:从潮湿地区搬到干旱地区的床垫、毯子和家具也会滋生螨虫

C:很多对螨虫过敏的人士都表示他们在美国西部内陆出差期间过敏症状减轻了

D:通过用防过敏罩子包裹床垫和毯子,每周更换床单,能有效抑制螨虫

正确答案:C

解析:专家的建议:对螨虫过敏的人适合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干燥和高海拔地区。
A项没有涉及两个地方居住人数差异的原因,不明确这些人是不是因为干燥或高海拔才选择住在美国西部内陆地区的,不能支持专家的建议。
B项指出从潮湿地区搬到干旱地区后,一些物品也会滋生螨虫,因此让这些对螨虫过敏的人士住在干燥地区仍可能导致他们过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家的建议。
C项很多对螨虫过敏的人到美国西部内陆出差期间过敏症状减轻了,说明了美国西部内陆确实对降低螨虫过敏有一定的作用,支持了专家建议。
D项提出了另一个抑制螨虫的方法,但无法说明专家的建议有没有效果,为无关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73题

6、【判断推理】专家:学者

A:教师:教授

B:花生:小麦

C:领导:干部

D:钢材:材料

正确答案:C

解析:专家和学者是交叉关系。
A项,教授是教师的职称,即教授是教师,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花生和小麦是并列关系,并非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领导和干部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钢材属于材料,两者并非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

7、【判断推理】某科技企业新选举出7名工会委员,有1位是沈阳人,2位是北方人,1位是广州人,2位是体育爱好者,3位是党委委员。
假如上述介绍涉及了该企业工会的所有委员,那么下列关于该企业工会委员的判断都与题干不矛盾,除了(       )项。

A:2位体育爱好者都是党委委员

B:党委委员不都是南方人

C:体育爱好者都是南方人

D:沈阳人是体育爱好者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条件:①7名工会委员且介绍了所有委员;②2位北方人(北方人包含沈阳人),1位广州人,2位体育爱好者,3位党委委员。
A项,若2位体育爱好者都是党委委员,则工会委员最多的情况为:2位北方人,1位广州人,3位党委委员,最多为6人,与题干矛盾。
B项,若党委委员不都是南方人,假设党委委员中有1人为北方人,则工会委员有一种情况为:2位北方人,1位广州人,2位体育爱好者,2位党委委员,存在委员为7人的情况,与题干不矛盾。
C项,若体育爱好者都是南方人,则工会委员有一种情况为:2位北方人,2位南方人(南方人包含广州人),3位党委委员,存在委员为7人的情况,与题干不矛盾。
D项,若沈阳人是体育爱好者,则工会委员有一种情况为:2位北方人,1位广州人,1位体育爱好者,3位党委委员,存在委员为7人的情况,与题干不矛盾。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7题

8、【判断推理】合义务的择一举动是指虽然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造成了结果,但即使其遵守法律,也不能避免该结果的情形。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合义务的择一举动的是:

A:甲驾车正常行驶,行人王某从人行道上猛然冲向甲,结果王某被撞伤

B:乙醉酒后驾车,行人王某同样喝醉了酒,从人行道上猛然冲向乙,结果王某被撞伤

C:丙驾车超速行驶,行人王某横穿马路,丙来不及刹车,将王某撞伤

D:丁驾车超载行驶,行人王某横穿马路,幸而丁紧急刹车,才没有撞到王某

正确答案:B

解析:合义务的择一举动的定义要点:①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②造成了结果;③即使遵守法律也不能避免该结果。
A项,甲驾车正常行驶不符合①。
B项,即使乙不是醉酒后驾车也不能避免王某被撞,符合定义。
C项,如果丙不是超速行驶的话,结果是可以避免的,不符合③。
D项,没有造成结果,不符合②。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

9、【判断推理】某部门新录用甲、乙、丙三名工作人员,他们各自的籍贯为江苏、安徽、浙江中的某个省。张红、李梅和王芹对他们的籍贯有如下猜测:
张红:甲是浙江人,乙是安徽人,丙也是浙江人;
李梅:甲是浙江人,乙是江苏人,丙不是江苏人;
王芹:甲是江苏人,乙是浙江人,丙也是江苏人。
已知,对甲、乙、丙的籍贯,上述三人均猜对1个,猜错2个。
根据以上信息,以下哪项是可能的?

A:甲是江苏人,乙是安徽人,丙是浙江人

B:甲是浙江人,乙是江苏人,丙是江苏人

C:甲是安徽人,乙是浙江人,丙是江苏人

D:甲是江苏人,乙是安徽人,丙是安徽人

正确答案:D

解析:代入A项,张红猜对2个,与“三人均猜对1个,猜错2个”矛盾,排除。
代入B项,李梅猜对2个,与“三人均猜对1个,猜错2个”矛盾,排除。
代入C项,张红、李梅全部猜错,王芹猜对2个,与“三人均猜对1个,猜错2个”矛盾,排除。
代入D项,三人均猜对1个,猜错2个,符合题干条件,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95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95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95题

10、【判断推理】化学名称为聚四氟乙烯、商用名称为特氟龙的物质被广泛用于电饭煲内胆。有研究证明,超过260度高温作用下该物质会变为毒性物质,因此有人认为电饭煲会做出“毒米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A:特氟龙作为涂层特别容易剥落混到食物中

B:特氟龙内胆的电饭煲工作温度最高为119度

C:特氟龙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毒性足以致癌

D:特氟龙材料还被应用到医疗、冶金等领域中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通过特氟龙被广泛用于电饭煲内胆中,特氟龙在超过260度的高温下会变为毒性物质,得出电饭煲会做出“毒米饭”。
A项,指出特氟龙容易混到食物中,不能说明使用特氟龙作为内胆涂层的电饭煲不会做出毒米饭,无法质疑题干观点。
B项,特氟龙内胆的电饭煲工作时的最高温度只有119度,达不到使特氟龙变为毒性物质的260度,因此电饭煲不会做出“毒米饭”,有力地质疑了题干观点。
C项,指出特氟龙在高温下产生的毒性足以致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题干观点。
D项,特氟龙材料是否应用到医疗、冶金领域与题干主要论证的“特氟龙内胆的电饭煲会做出‘毒米饭’”无关,无法质疑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