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之中。一个人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包括他自己。试想,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他如何值得你信赖呢?
由此可以推出:
A: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别人
B:不了解自己,就不会被任何人信赖
C:他充分了解你,所以他值得你信赖
D:充分了解自己,就可以获得许多人的信赖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一个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可知了解自己是了解别人的必要条件,而由“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可知了解他人是被人信赖的必要条件,则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可概括为:被人信赖⇒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A项,题干没有提到信赖自己,不能推出。
B项,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可以推出。
C项,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不能推出。
D项,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不能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8题
2、【判断推理】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讨人类如何评估自我行为。研究人员付给每个参加实验的学生5美元,然后问他们,如果这次实验结束之后,有人要他们进行慈善捐款,请预估自己及其他人会捐出多少钱。结果,实验对象预测(平均)自己会捐2.44美元,但别人只会捐1.83美元。事后真的要求实验对象捐钱时,这些人平均只捐了1.53美元。另一项实验中,请实验对象预估自己会在慈善活动中买多少花,结果发现,他们均过分高估了自己实际买花的数量。
根据以上实验,科学家可能会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我们并不像其他人所想的那样有爱心
B:相比对自己的了解,人们更了解他人
C:人们会高估自己可能的善意行为
D:人们倾向于粉饰自己的各种行为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细节信息:①实验对象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捐得多;②实验对象高估自己在慈善活动中买花的数量。
A项,根据细节信息①可知,别人都觉得自己比他人有爱心,无法推出。
B项,题干未涉及对他人的了解,属于无关项,无法推出。
C项,根据细节信息③可知,人们在慈善活动中的表现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可以推出。
D项,题干未涉及人们的各种行为,只涉及了善意行为,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89题
3、【判断推理】认真:一丝不苟
A:清楚:一清二楚
B:正确:分毫不差
C:温暖:风和日丽
D:干净:一尘不染
正确答案:D
解析:一丝不苟形容很认真。
A项,一清二楚用来形容清楚、明白,与题干关系相同,保留。
B项,分毫不差用来形容精确,而不是正确,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一尘不染形容很干净,且一丝不苟和一尘不染的结构相似。相比A项,D项更准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6题
4、【判断推理】歌剧院:图书馆
A:控制塔:飞行跑道
B:衣服:裤子
C:菜篮子:皮箱子
D:水杯:水池
正确答案:C
解析:歌剧院和图书馆都是场所,且所提供内容不同。
A项,控制塔和飞行跑道作用不同,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裤子是衣服的一种,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菜篮子和皮箱子都是容器,且所装物品不同,与题干关系相同。
D项,水杯和水池都可以盛水,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5、【判断推理】舌尖效应是指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人们一时就是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在情绪紧张时尤其明显。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舌尖效应的是:
A:退休不久的老孙在街上看到过去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同事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但老孙就是想不起同事的名字
B:小王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面对招聘人员的提问,他沉着冷静,对答如流,但当招聘人员最后问他所期望的工资待遇时,他却难以启齿
C:江先生平时聊天总能侃侃而谈,在一次相亲中他遇到一位心仪的女性,他一紧张反而变得笨嘴拙舌,不知如何与对方攀谈
D: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小张遇到一道难题,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心里很着急,但就是不知如何回答
正确答案:A
解析:舌尖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对于平时很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
A项,想不起过去熟悉的同事的名字,符合定义。
B项,难以启齿并不是一时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C项,因为紧张而不知如何攀谈,并不是对平时很熟悉的事物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D项,遇到难题不会做并不是熟悉但想不起来,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6、【判断推理】很多人反对焚烧垃圾,他们认为垃圾焚烧会污染环境。一位环境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但与垃圾污染本身相比,危害要小得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垃圾焚烧的污染排放能够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以下最能反驳这位专家观点的一项是:
A:垃圾焚烧不仅仅污染焚烧地的环境,也会污染周边的环境
B:目前尚不存在成熟的垃圾焚烧技术
C:垃圾焚烧比垃圾本身对环境的危害还要大
D:即使符合国家标准的垃圾焚烧污染排放,如长期存在,仍将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正确答案:C
解析:专家观点:垃圾焚烧比垃圾本身产生的污染要小,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垃圾焚烧是可以接受的。
A项,指出垃圾焚烧会污染周边的环境,但并未将垃圾焚烧与垃圾本身产生的污染进行对比,不知道垃圾焚烧与垃圾本身哪个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大,不能反驳专家观点。
B项,指出尚不存在成熟的垃圾焚烧技术,但即使不存在这样的技术,也不能确定垃圾焚烧与垃圾本身哪个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大,不能反驳专家观点。
C项,指出垃圾焚烧比垃圾本身的危害还要大,将两者进行了比较,说明垃圾焚烧并非可以接受,有力地反驳了题干观点。
D项,指出即便是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垃圾焚烧污染,如果长期存在也会污染环境,但并未将垃圾焚烧与垃圾本身产生的污染进行对比,不知道垃圾焚烧与垃圾本身哪个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大,不能反驳专家观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只有在阳光因雨滴的存在而发生偏移且偏移前被水面反射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倒影彩虹。昨天一场瓢泼大雨后,没有人在滴水湖看见倒影彩虹。
如果上述陈述为真,则下列哪项必定为真?
Ⅰ.只有在阳光因雨滴而发生了偏移,才会出现这种偏移被水面反射的情况
Ⅱ.昨天滴水湖上空既没有出现阳光因雨滴而偏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这种偏移被水面反射的情况
Ⅲ.如果阳光因雨滴而发生了偏移,那么这种偏移肯定不会被水面反射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Ⅰ、Ⅱ和Ⅲ均不真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阳光因雨滴的存在而发生偏移且偏移前被水面反射←出现倒影彩虹。没有人看见倒影彩虹,否定了这个命题的后件,不能得出任何确定性的结论。
Ⅰ.未在题干中涉及,无法判断真假。
Ⅱ.没有人在滴水湖看见倒影彩虹,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而Ⅱ则是否定前件的表述,判断为假。
Ⅲ.未在题干中涉及,无法判断真假。
综上所述,Ⅰ和Ⅲ无法判断真假,Ⅱ为假,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50题
8、【判断推理】定义:
①创造酝酿:指创造过程的开始阶段,主要内容是确定具体课题、调查既有材料,制订研究方案和进行可行性分析。
②创造顿悟:指创造过程的实施阶段,在定向积累到足以完成创造活动的前提下,突然悟到了成功的诀窍。
③创造验证:指创造过程的总结阶段,创造成果与原定假设以及小规模实验成果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比较印证,从而检验创造成果的实际价值。
典型例证:
(1)汉字起源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汉字丰富的特点使人通过汉字本身就能直接了解书籍本身的象征意义,保留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非只是守成不变。
(2)老强想解开古代木马车之谜,但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突然悟出了木马车设计要领,终于仿制出了一辆木马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3)中国的生死健康产品——防病毒生化安全套,利用纳米技术,弥补了天然乳胶的漏洞,提升了致密度,既能阻隔艾滋病病毒,也能对比之更小的病毒进行物理隔离。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不正确的是:
A:例证(1)与定义①相符
B:例证(2)与定义②相符
C:例证(3)与定义③不相符
D: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③①不相符
正确答案:A
解析:创造酝酿:创造过程的开始阶段,确定具体课题、调查既有材料,制订研究方案和进行可行性分析。
创造顿悟:创造过程的实施阶段,在定向积累的前提下,突然悟到了成功的诀窍。
创造验证:创造过程的总结阶段,比较创造成果与原定假设,检验创造成果的实际价值。
例证(1),汉字丰富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书籍象征义,未体现创造,不符合全部定义。
例证(2),百思体现了定向积累,他突然悟出了木马车设计要领,体现了突然悟到了成功的诀窍,符合创造顿悟定义。
例证(3),防病毒生化安全套的特点,未体现创造的酝酿、顿悟和验证,不符合全部定义。
综上,判断不正确的是A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5题
9、【判断推理】票据权利,也称票据上的权利,指持票人对汇票承兑人、本票发票人和支票保持人等付款义务经提示票据,行使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以及在不获付款、不获承兑或其他有到期日不获付款的情况下行使追票的权利。
下列权限不属于票据权利的是:
A:持票人提示票据,要求汇票承兑人给予付款的期限要求权
B:持票人提示票据,要求支票保持人行使支付款项的权利
C:持票人在没有得到发票人同意的情况下,独自更改票据的权利
D:持票人在没有获得应有付款时,在规定时效内追索的权利
正确答案:C
解析:票据权利包含:①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②行使追票的权利。
A项,持票人要求汇票承兑人给予付款的期限要求权,体现了持票人请求在一定期限内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符合定义。
B项,持票人要求支票保持人行使支付款项的权利,体现了持票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符合定义。
C项,持票人只有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和追票的权利,不能在没有得到发票人同意的情况下独自更改票据,因此该项不属于票据权利。
D项,持票人在没有获得应有付款时有追索的权利,体现了持票人行使追票的权利,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63题
10、【判断推理】有人说:“中国运动员也有人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简称法网)的冠军。”
如果这个断定为真,不能由此断定真假的是:
Ⅰ.李娜为中国运动员争了光,她获得了法网冠军。
Ⅱ.有的中国运动员不能获得法网冠军。
Ⅲ.网球在中国不够普及,中国运动员都不能获得法网冠军。
A:Ⅰ和Ⅱ
B:Ⅰ、Ⅱ和Ⅲ
C:Ⅰ和Ⅲ
D:只有Ⅰ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细节信息:有的中国运动员获得了法网冠军。
Ⅰ.有的中国运动员获得了法网冠军,但李娜是否包含在这些运动员当中不可得知,因此无法断定真假。
Ⅱ.“有的”的范围为“至少一个,至多全部”,因此“有的中国运动员获得”与“有的中国运动员没获得”不能互相推出,即不能根据其中一个为真而推得另一个为真,因而无法断定其真假。
Ⅲ.“中国运动员都不能获得法网冠军”与题干“有的中国运动员获得了法网冠军”为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题干为真,因此Ⅲ必为假。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