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执行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世界级优秀企业总是能够让那些令人振奋的战略规划________地得到落实,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目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丝不苟
B:分毫不差
C:不遗余力
D:滴水不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强调的是世界级优秀企业的执行力强,战略规划的落实效果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这种精准性。“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不遗余力”形容做事卖力。这两个词语均描述的是人的态度,不能说明规划的落实效果,排除A、C。“分毫不差”侧重于没有一点差错;“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周密严谨,毫无漏洞,侧重于严密,没有漏洞。“分毫不差”更符合执行力强、具有精准性的语境,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1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1题
2、【言语理解】家庭农场的出现、成长、壮大,一方面顺应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民进城转变身份的要求,让农民进城居住、生活无________;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重新________农业生产秩序,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从________的农户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依靠工资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过上“体面”生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衣食之忧 调整 困顿
B:生存之虞 治理 芜杂
C:燃眉之急 整理 沉重
D:后顾之忧 整合 繁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题意为让农民没有生活上的担忧。“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与题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治理”指统治,管理。如治理国家。与“秩序”搭配不当,排除B。第三空,“困顿”指劳累到不能支持,(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繁重”指(工作、任务)多而重。此处形容农户劳动,“繁重”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7题
3、【言语理解】近年来,众筹商业模式快速兴起,股权众筹、奖励型众筹、捐赠性众筹等不同形式的众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2016年一些中小众筹平台却没有挺过“年关”,众筹联盟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平台下线或众筹业务下架的平台数量达89家,占正常运营众筹平台数量的五分之一。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众筹市场的未来为什么不容乐观
B:众筹市场如何应对新的严峻挑战
C:火热上线的众筹平台缘何遇冷下架
D:众筹平台怎样做到“曲不断,人不散”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指出众筹商业模式快速兴起,接着以“但是”转折,通过一系列数据说明了多家众筹平台下线或业务下架。重点分析尾句,落脚点在众筹平台“遇冷”的问题,按照一般行文逻辑,下文应具体解释出现多家众筹平台下架现象的原因。C项符合,当选。
A、B两项偷换概念,尾句主要讲的是“众筹平台”而不是“众筹市场”,“众筹市场”范围大于“众筹平台”,排除。D项“怎样做到”应在分析原因之后,针对原因才能提出解决方案,与文段联系不紧密,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4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4、【言语理解】传统手工艺从来都不是完全浪漫化的存在,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而是存活在一个由生产、传播到消费的经济链条上,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手工艺职业群体和一套行业体系。脱离了消费市场的手工艺无疑很难生存下去。所以,在当代社会,对手工艺的关注和推广依然要注意挖掘其生存的土壤,探讨其拓展的途径,不能沉浸于对民间文化过分理想化的想象和迷恋之中。
这段文字重点说明:
A: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
B: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
C:振兴传统手工艺的策略
D:发展传统手工艺的误区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传统手工艺是存活在一个经济链条上的,脱离了消费市场很难生存下去。然后以“所以”引出文段观点:推广手工艺要注意挖掘其生存土壤,探讨其拓展的途径。由此可知,文段重点说明的是“如何推广”传统手工艺的问题,C项的“振兴传统手工艺的策略”与此相符。
A项的“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B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D项“发展传统手工艺的误区”均不是文段论述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7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5题
5、【言语理解】18.政府要改变陈旧的行事模式,除了自我改革的意识,还需要社会的( )与( ),而这种社会性制衡最重要的表征,便是全社会的“法行动”。
A:监督 参与
B:变革 创新
C:协调 制衡
D:监督 制衡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这种社会性制衡”可知,第二空,选“制衡”合适,排除A、B。政府改革,需要的是社会的“监督”,而不是“协调”。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换言之,________________。文化发展了,经济也就转型升级了,文化份额的增加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巨大的直接作用。
填入上文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A: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应当多从文化上寻找出路
B:文化经济在经济结构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C:经济结构决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进步
D:发展文化经济是调整和改革我国经济结构的前提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换言之”可知,空白处所填句子应是对前文“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义转换,即另一种说法。C项中“经济结构决定文化发展”在前文中没体现,排除。前文中说的是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B项“重中之重”、D项的“前提”程度都过重,与“有助于”不相符,排除。A项是对前文的同义转换,当选。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19题
7、【言语理解】王国维所讲的“二重证据法”,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两者互相印证。这是以他本人多年研究实践的丰硕成果为基础的,自然也难免受到他那个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古史新证》讲义中列举“纸上之材料”,从《尚书》《诗》《易》,一直到先秦诸子和《史记》,差不多包括了所有有关的传世典籍,而“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即甲骨文与商周金文。王国维当年只能提到这两者,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仍处于发轫阶段,到后来李济先生论“古史重建”时,就将田野考古放到突出的位置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A: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基础
B:所运用的核心材料
C:在当时受到的局限
D:与李济“古史重建”的区别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指出这一方法难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基于当时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仍处于发轫阶段,所以王国维在《古史新证》讲义中列举的“纸上之材料”很丰富,而列举的“地下之材料”仅有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两种。由此可知,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受到的时代局限。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的“历史条件和基础”文段只是一笔带过,未展开陈述,故非文段重点;B项的“核心材料”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文段强调的是材料的局限;D项,文段只是提到李济“古史重建”部分弥补了王国维“地下之材料”不足的局限,二者的区别未具体阐述。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8、【言语理解】“无现金社会”的现象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普及到了城镇的角角落落,使一部分人改变了使用现金的习惯。积极推进“无现金社会”建设意义深远:首先,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其次,有助于减少和降低现金的使用率和管理成本,降低货币的发行成本,也会加速资金的流转;第三,有助于建立诚信体系,识别、防范和打击与现金交易、行贿受贿等有关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腐败行为。
这段文字没有提及“无现金社会”:
A:对金融行业的好处
B:备受关注的原因
C:与货币发行的关系
D: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首先,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可知,A项正确。根据“‘无现金社会’的现象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由于……”可知,B项正确。根据“有助于减少和降低现金的使用率和管理成本,降低货币的发行成本”可知,C项正确。D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文段中未提及。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4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4题
9、【言语理解】真正的批评,总是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之上,只有修养与________对等的人的批评,才值得________和理会。至于无边无际的谩骂,除了________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才华 关心 气急败坏
B:学识 关注 自我贬低
C:才情 注目 贻笑大方
D:知识 注视 自娱自乐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此处的主语为“批评”,“注目”和“注视”均不能与“批评”搭配,由此排除C、D。
第三空,与前面的“对等”相呼应,此处用“自我贬低”更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2题
10、【言语理解】公共舆论是各种社会意见的集合。在不同意见表象的背后都有着内在的理性认知逻辑。再简单的意见都有其“道理”,并非只是人们情绪化的反映,情绪往往是伴随一定的认知逻辑出现的。就政府形象舆论而言,影响人们对政府评价的意见。除了个体的利益诉求和直接体验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态度和价值选择,这就构成了人们对政府形象认知的基础逻辑。当人们从自身的认知逻辑出发,能够对政府的行政作为进行合理的逻辑构架时,就可以得出积极的、肯定性的意见评价;而当人们无法从认知逻辑上对政府决策及其管理行为加以合理解释时,自然就会形成消极的、否定性的意见评价。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
A:应从理性逻辑层面解读公共舆论
B:公共舆论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基础
C:应引导大众理性分析政府行政决策
D:个体认知逻辑决定了对政府形象认知的差异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公共舆论的概念,接着指对于政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态度和价值选择,然后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论述了人们对政府的形象的认知差异。由此可知,个体认知逻辑决定了对政府行为得出积极还是消极的评价。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两项脱离了主题词“政府”,排除。C项观点无中生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