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230

发布时间:2022-08-19 20:50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制定一项公共政策时就算再________、未雨绸缪,也不能无视广大基层民众的心声,无视“公平”二字,否则只能成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中窥豹 众叛亲离

B:居安思危 无的放矢

C:高谈宏论 千夫所指

D:高瞻远瞩 众矢之的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顿号提示横线处词语应与“未雨绸缪”构成并列关系对应,为褒义词。“管中窥豹”指从竹筒小管中看豹,所见只是豹身的一块斑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高谈宏论”指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鸿篇大论。两词均为贬义,排除A、C。“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所填词语是“成为”的宾语,应为名词。“无的放矢”比喻做事说话没有明确目的,为动词;“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为名词。“众矢之的”填入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32题

2、【言语理解】“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动,到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从反疆独反藏独的惊天怒吼,到“一带一路”的青春挥洒,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管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干部,抑或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我们一定能“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

B: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

C: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

D: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首句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接着举了各类年轻人的例子来进行具体说明,末句再次强调“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要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时代联系起来,要懂得奉献。与文段中“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为国为家添砖加瓦”对应,D项的“奉献”更恰当。
B、C三项均着眼于个人层面,而文段是围绕国家和民族事业展开论述,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3、【言语理解】晨练是一种好习惯,但未必人人适合。从人的生理特点来看,早上6点钟左右,人体的血压开始升高,心率逐渐加快,上午10点左右达到峰值。如果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此时锻炼,尤其是进行剧烈运动就有可能发生意外。清晨6点到8点,人体血小板的凝聚力明显增强,血液相对黏稠,这段时间运动可能会使心脑血管梗塞率增大。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晨练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B:晨练不宜选在6至8点之间

C:晨练应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

D:晨练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即指出晨练未必人人适合,接着从人的生理特点角度解释了原因并说明不恰当的晨练易导致的后果。D项的“因人而异”是对首句“未必人人适合”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5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2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9题

4、【言语理解】从三峡大坝到港珠澳大桥,从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到________的“复兴号”动车组。中国人用激情和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驰电掣

B:电闪雷鸣

C:风风火火

D:风声鹤唳

正确答案:A

解析:所填词语应做定语,修饰“复兴号”动车组。“风驰电掣”指像风吹电闪一样,形容非常迅速,可以做定语,且填入符合动车组车速快的特点,恰当。“电闪雷鸣”指闪电飞光,雷声轰鸣,比喻声势很大或速度极快,一般做谓语、状语,不能做定语,排除B。“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的样子;“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两者一般形容人,用于修饰“动车组”不恰当,排除C、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

5、【言语理解】下列有歧义的句子是:

A:群众有意见是正常,没意见倒是不正常的了。

B:那时他已经戒烟,如果再没了酒,生活就没味道了。

C:整容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感染、瘀血、不完全对称等。

D:小王和小李这两个人,我对小王比较了解,小李就不大了解。

正确答案:D

解析:D可以理解为“我对小王了解,但对小李不大了解”,也可以理解为“我了解小王,而小李就不大了解小王”。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人口迁移改变了中国城乡的人口格局,以最________的方式推动了移民城市的形成,这一城市形态与传统的________城市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 地域

B:一般 地方

C:简单 地区

D:基本 区域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通过人口迁移推动移民城市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具有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的特点,“直接”“简单”填入恰当,“一般”“基本”不符合语境,排除B、D。
第二空,“地域城市”是与“移民城市”相对的概念,前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后者则因大量移民的融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文段中说的是与移民城市相对的形态,“地域”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2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6题

7、【言语理解】专业研究要讲全面,系统掌握某一门专业或某方面的知识,不能“碎片化”,但对非专业读者、非专门教育、学术普及来说,又________“碎片化”?实际上,面对人类已经积累的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个人能够汲取的无非是一滴一勺,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只能是若干碎片。只要保证这是真正的碎片,而不是垃圾,________明白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________不能代表整体,就能做到________,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的精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怎能 而且 并且 勤能补拙

B:何妨 并且 因而 开卷有益

C:可以 尚且 因此 积微成著

D:不妨 不仅 而且 铢积寸累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但”表示转折,横线前后句子在句意上存在转折。转折前句子讲专业研究不能“碎片化”,转折后句子意在表达非专业性的学术可以“碎片化”。“怎能”填入与题意相悖,排除A。“可以”填入,在句意上表示不能碎片化,排除C。“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常用在陈述句中。与题意不符,排除D。“何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填入符合题意。验证B项:第二空,横线前后为并列关系,“并且”填入符合题意;第三空,“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和“不能代表整体”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填入符合题意;第四空,“开卷有益”指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用来描述“碎片化阅读”的积极意义也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题

8、【言语理解】对我来说,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他能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睦相处;他爱那些不赞同他的思维方式的人。应该以高尚的热情指出人类理智的谬误,但不应带有仇恨。要告诉人,他错了,并且说明他为什么错了;但不要刺伤他的心,不要叫他是疯子。
这段话主要揭示的哲学家品格是:

A:睿智、友善和宽容

B:敏锐、深刻和睿智

C:热情、坚守和友善

D:深刻、含蓄和思辨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他能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睦相处”“以高尚的热情指出人类理智的谬误,但不应带有仇恨”可以看出哲学家是睿智的;由“他爱那些不赞同他的思维方式的人”可以看出哲学家是宽容对待他人的;由“不要刺伤他的心,不要叫他是疯子”可以看出哲学家是友善的。A项概括恰当。“深刻”侧重透彻、深入,在文段中无从体现,排除B、D。“坚守”强调坚决守卫,文中未体现,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5题

9、【言语理解】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 不耻

B:遏止 不耻

C:遏止 不齿

D:遏制 不齿

正确答案:D

解析:“遏制”指抑制,控制;“遏止”指用力阻止,使停止;①句是说“没能抑制住对方凌厉的攻势”,故应选“遏制”。“不耻”指不感到耻辱,“不齿”则表示鄙视,不愿意提到,根据②句句意应选“不齿”,且“为……所不齿”是一种固定用法。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下列四句话中,有语病的是:

A:日常饮食中有很多食物看似平常,其实对孕妇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B:随着救灾精神的发扬,越来越激发我思考一个问题:“咱当兵人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C:如今在美国,宇航员仍然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很多年轻人希望从事这一职业。

D:中国环境保护部决定开展一项针对铅蓄电池行业的环保专项行动,以全面彻查环境违法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成分残缺,句子无主语,删去“随着”即可。

考题出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