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57

发布时间:2022-08-04 18:17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于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的“文化”这一核心内容,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下列哪一说法与作者的观点相符?

A:中国书法历来重视展示汉字的内涵

B:书法研究应兼顾汉字的“形”与“义”

C:书法研究者应将汉字的“义”放在首位

D:书法欣赏中存在得“义”忘“形”的倾向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书法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接着指出当前书法研究存在问题——重“形”轻“义”。最后进行反面论证,强调不研究汉字的“形”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分析可知,作者反复强调“义”是汉字的核心内容,“形”是为其服务的,即强调书法研究应该将“义”放在研究的首位,即C项所述。
A项,文段无法得出“历来重视展示汉字的内涵”。B项,作者强调的是“义”更重要,“兼顾”则是将两者画了等号,与作者观点不符。D项与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相反,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2、【言语理解】如果不在《统计法》中增加社会公众监督的实体内容与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定,让统计机构脱离行政性质,建构以社会统计为主、政府监督为辅的新型统计方式,统计机构这种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不仅使其“费力不讨好”的形象很难改变,甚而可能酿成大祸。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统计机构”:

A:必须脱离行政性质

B:必须接受公众监督

C:必须规定公开程序

D:必须改变现有形象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按照假设、后果的思路进行论证,由“如果不在《统计法》中增加社会公众监督的实体内容与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定,让统计机构脱离行政性质”可知,增加“社会公众监督的实体内容”和“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统计机构脱离行政性质”,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接受公众监督”、C项“规定公开程序”不是论述的重点。D项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及。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题

3、【言语理解】①自以为聪明是一种愚蠢,而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
②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种真诚的人生态度——把自己摆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众看作智者
③老子说过“大智若愚”,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
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智者,没有人愿意被冠以“愚者”之名
⑤在人的思想行为领域,愚和智看似对立,实则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⑥但是从辩证法“两极相通”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⑥③

B:③①②④⑤⑥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④⑥③①②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六个句子,①提到“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③提到了大智若愚,由此可知③应紧接在①之后;再由③中“……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和②中“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可知,两句存在承接关系,②应在③之后,即顺序为①③②,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

4、【言语理解】为什么狗睡觉是把嘴藏在前肢下面,而猫睡觉是把耳朵挤在前肢下面?动物用感觉器官来察觉周围环境变化,并对不同变化产生不同反应。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它靠嗅觉来识别一些物体,军犬还依靠嗅觉来判断敌情和识别路径。对狗来说它的鼻子最宝贵,所以当它睡觉时,把嘴和鼻子用前肢藏起来保护好,同时用鼻子警惕周围动静,一旦有情况,立即用鼻子来识别,也可用狂叫来示威。猫的听觉特别灵敏,它用听觉来察觉周围的变化。当它捕鼠时就用听觉来探知老鼠所在地点。对猫来说,它的耳朵最宝贵。所以当它睡觉时,把耳朵挤在前肢下面,一方面把耳朵保护好,另一方面把耳朵贴在地面,一旦听到声音,就可以立刻采取行动。进入人类家庭后,猫狗也依旧保持着这样的睡姿。
下列选项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就听觉来说,猫强于狗;就嗅觉来说,狗强于猫

B:猫狗睡姿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们对不同变化有不同的反应

C:猫狗的独特睡姿有利于时刻保持警觉并保护自己最宝贵的感觉器官

D:猫狗进入人类家庭后虽不需要时刻保持警觉,但仍保持特别的睡姿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文段并未对比猫狗的听觉和嗅觉,该项错误。B项归因有误,文段说的是猫狗睡姿不同,是因为两者是用不同的感官对环境做出反应,而睡姿是为了保护最重要的感官。由此也可判断C项正确。D项“不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在文段中没有提及,该项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5、【言语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时不应该忽视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如果没有对于人类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的欣赏能力并从这种欣赏中获得满足,那么,一个人就算不上获得了真正的生活,只不过是生存而已。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教育:

A:并不关注于某些具体的目的

B:可以使人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C:可以使人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

D:主要教授有关科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个人追求幸福生活不应该忽视教育,接着说明说明了良好的教育对追求幸福生活,获得真正的生活所起的作用,而追求幸福生活和获得真正的生活是“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见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效果。
这段文字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A: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B:完善的环保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D:政府有责任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的集体行为是公民选择的体现。然后指出公民不采取行动,政府没有动力推动环保政策。最后反面论证,即使政府制定了环保法规,公民不遵守也无法达到效果。故文段强调的是公民个体要有环保意识,只有A项与此相符。
B、C两项强调的主体都是“法规”,D项强调的主体是“政府”。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

7、【言语理解】知识的本质是发现,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会有更多发现的可能。因此,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也不是熟知现成结论的人,知识分子要发掘未知事物,提示假相背后的真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教育如果停留在向学生强行灌输标准答案和“真理”上,根本就是反教育的。
这段话的主题是:

A:知识的本质

B:知识分子的本质

C:创造力的培养

D:教育的目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人们发现知识的本质以及所需的环境,由此引出发现知识的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本质,末句提到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要培养什么样的知识分子。由此可见,文段都是围绕“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展开的,主题也应与此相关,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B项,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无论美国或其他什么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国人民。

B:本书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引导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C:我本想这次能在北京与你见面,到京后才知你正忙于创办合资企业,已经到深圳了。

D:经过经理耐心解释,顾客才怒气渐消,带着所购物品离开商场。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本书作者希望这本书对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苏某离婚后心情很坏,无心打理美容院,生意每况愈下。

B:图书馆在校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期末来临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C:学生们认为,能在高中时期接受知名教授一对一的科研指导,机会难能可贵。

D:这种来自中国的古老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欢迎,贵族名流也趋之若鹜。

正确答案:A

解析:“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用于描述图书馆在校园里的地位不恰当,排除B。“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用来搭配“机会”不恰当,排除C。“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含贬义,与D项感情色彩不符,排除。“每况愈下”指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用在A项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2题,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题

10、【言语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的“经济”有着________的地理属性,没有什么经济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相反,经济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真实世界中的过程,是一组伴随着地理空间,并在地理空间的影响下________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 显明

B:天然 显明

C:自然 显著

D:天然 显著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是对事物属性的常见划分方法。对应句中的“地理属性”“在地理空间的影响下……的社会关系”可知,此处填“自然”更恰当。
第二空,“显著变化”为常见搭配。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