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中国陶瓷,凡一新品种诞生,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演变,脉络清晰。但元青花没有童年,没有少年,当你看见它时,它俨然已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在人们的印象中,蒙古人善武而不善文,所以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出自蒙古人之手太让人不可思议。再有,元青花出现之前,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鲜有蓝色的身影。近年在南海打捞出的多套精美的蓝色青花瓷器,经考证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入东南亚的明青花。这更让世人质疑元青花的身份。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元青花没有清晰的演变过程
B:元青花让世人质疑
C:元代陶瓷的发展状况
D:元青花被世人质疑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元青花不像别的陶瓷品种那样有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然后从元青花出自不善文的蒙古人以及传统色调鲜有蓝色两方面对元青花质疑,最后通过近年考古发现再次质疑元青花。由此可知,文段从几个方面列举了元青花被质疑的原因。D项概括恰当。
A项是元青花被质疑的原因之一,C项未提到“元青花”这一对象,排除。文段并非指出元青花被质疑这一事实,而是从几个方面对其被质疑的原因进行分析,排除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34题
2、【言语理解】文化的本性在于创造,其使命与一切墨守成规、刻板一致、千篇一律是不相容的,创造必然导致多样性。在文化领域,只有________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的活力,而同质性、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生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别出心裁
B:独树一帜
C:推陈出新
D:不拘一格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同质性、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生命”可知,空缺处所填的成语应与“同质性、统一性”含义相反,即应体现丰富性和差异性。“别出心裁”意为构思、主意或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比喻风格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推陈出新”意为剔除旧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华,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不拘一格”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比喻打破常规。由词义可排除B、C。在文化领域“别出心裁”并不一定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6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3、【言语理解】警惕投资后遗症并非要________,而是要在投资的同时,努力用好投资,把握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以投资带动消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成不变
B:因循守旧
C:画地为牢
D:因噎废食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并非……而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后文内容构成反对关系对应,表示并非不投资,而是在投资的同时,努力用好投资。“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永不改变。“因循守旧”指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因噎废食”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结合词义可知,“因噎废食”填入最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4、【言语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只做一支蜡烛也好”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蜡烛竭尽全力奉献社会,值得赞扬
B:蜡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值得赞扬
C:只要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再小的奉献也是伟大的
D: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里装着他人、装着社会,就是伟大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论述的重点不是蜡烛,而是借物喻人,说的是奉献不分大小,只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即使像蜡烛一样,只能照亮身边的角落,那也是伟大的,值得赞扬的。A、B错把蜡烛本身当做文段论述重点,排除。以蜡烛为喻重在强调其奉献精神,D项未提到“奉献”,不如C项合适。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作为一个古老的复兴的东方大国,对西方来说,中国很神秘,就像当年马可·波罗到中国以后的描写:遍地是黄金,到处是白银。西方人看了游记,只是觉得中国很富有,但到底怎么富有,就只有靠想象了。现在,西方看中国,真实的成分有,想象的成分也不少。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识与实际仍存在偏差
B: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马可·波罗时期
C:马可·波罗的描述构成了西方人认识中国的基础
D:中国的快速发展使西方出现认识上的严重滞后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说西方人以前对中国不了解,认为中国很神秘,对中国充满了想象;接着说现在西方看中国,想象成分也不少。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西方人仍然不了解中国,在认识上仍然存在偏差。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还停留在马可·波罗时期”与文段“现在,西方看中国,真实的成分有”不相符合;C项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D项在文段中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6、【言语理解】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某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的质疑。华南虎照:真相________,努力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致 不只
B:不致 不止
C:不至 不只
D:不至 不止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不至”是动词,指不出现、不到达;“不致”是副词,指不会引起某种后果。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为谓语,表示“真相不出现”之意,应选“不至”,排除A、B。第二空,C项“不只”是连词,表示还有其他;“不止”是动词,指不停止。文段表达“真相不查明,努力就不停止”之意,应选“不止”。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9题
7、【言语理解】此前,美国《科学》杂志均由其编辑部评出每年的“十大科学突破”,但2014年增加了两轮网友投票环节。第一轮投票中,欧洲探测彗星的“罗塞塔”任务获得最多投票,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可以返老还童的“年轻血液”和可能开启糖尿病治疗新途径的细胞;第二轮投票中,“年轻血液”一开始领跑,但最终被生命基因密码“添丁”反超,“罗塞塔”任务仅排在第三。但最终,《科学》杂志还是选择“罗塞塔”任务作为2014年头号科学突破,因为罗塞塔探测器释放着陆器“菲莱”登陆彗星是一个惊人壮举,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由上述文字可知:
A:《科学》杂志与网友判断科学突破的标准存在差异
B:2014年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C:可治疗糖尿病的细胞在经过两轮投票后最终落选
D:普通大众对探索外太空的努力已经失去兴趣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第二轮投票中……‘罗塞塔’任务仅排在第三。但最终,《科学》杂志还是选择‘罗塞塔’任务作为2014年头号科学突破”可知,《科学》杂志最终的选择与网络投票结果有出入,A项正确。
B项,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突破文段未涉及;C项,由文段可知,可治疗糖尿病的细胞经过两轮投票后未排进前三,是否最终入选“十大科学突破”不明确;由两轮网友投票结果欧洲探测彗星的“罗塞塔”任务分别排第一、第三可知,普通大众对探索外太空的努力还是有一定兴趣的,D项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 2016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8、【言语理解】火星的甲烷标志不断变化,这可能是地下生物圈活动的结果。另外,这些标志的附近地表有大量的硫酸盐黄钾铁矾,这是一种在地球温泉里发现的矿盐,尽管像温泉这样的环境不适合生命存在,但科学家在这样的环境里已经发现了生命体。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体
B:温泉环境可能产生生命体
C:火星上的大气环境变化很大
D:火星的地表元素与地球上很近似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两方面来说明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体的事实:一,可能是地下生物圈的活动引发了火星甲烷标志的变化;二,科学家已经在类似于温泉的环境里发现了生命体,而这种环境在火星同样存在。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没有谈及“火星”。C项没有谈及“生命”,且文段没有涉及此选项内容。D项无中生有,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
9、【言语理解】如何看待各项指标的起落调整?如何领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辩证用意?如何贯彻稳中求进的调控指引?________中国经济的复杂问题,需要________的专业剖析,更离不开格局宏大的战略思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破解 具体而微
B:反观 一丝不苟
C:解读 返观内视
D:反思 条分缕析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结合前文的三个问句和后文的“需要……的剖析,更离不开……的战略思考”可知,此处说的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的复杂问题,选“破解”或“解读”比较恰当。“反观”指反过来看,回过头来看;“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教训。均未体现“解决”之意,排除B、D。
第二空,由“需要……更离不开……”可知,第二空应与“格局宏大”构成反义对应。“返观内视”指自我省察,与题意不符,排除C。“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与从小处着眼专业剖析的语境相符。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7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3题
10、【言语理解】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国梦”的问题,_______________因此,“中国梦”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
①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是建立在国家繁荣基础上的。
②其实,换一个角度,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
④所以,我们每一天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也是在缔造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A:⑤④②③①
B:③⑤①④②
C: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②①④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开头引出了“中国梦”这个话题,根据一般逻辑,接下来应该解释中国梦是什么,即句⑤,故⑤应该在最前,排除B、C。②中句尾“每个人”与①中开头内容相关,从①中的“因为”可知①是对②中“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解释说明。②①相连,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