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59

发布时间:2022-08-05 1:46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中国是一个古代典籍十分丰富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书、读书的民族。尽管因为各种天灾人祸,历代典籍遗留至今的十不存一,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仍有约 19 万种,其中保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就有 2750 万册,可列入善本的约有 250 万册。在长期的藏书、聚书活动中,古代读书人养成了鉴书、校书的传统,如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购藏书,必留献书人的正本,且只收先秦古文字写成的旧籍;宋人欧阳修读书,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书籍的选择形成了近乎相同的标准,即都把目光投向了善本。
根据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鉴书和校书传统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B:古代文人书籍选择标准的形成过程

C:善本在当代文化研究与传播中的作用

D:善本的具体概念及其文化、学术价值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指出中国有着丰富的古代典籍,古代读书人养成了鉴书、校书的传统,然后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选择书籍有了近乎相同的标准,即把目光都投向了善本,因此后文应与“善本”这一概念有关。A项“鉴书和校书”在文段中已有提及,排除。B项没有具体指明“善本”这一概念,排除。根据逻辑顺序,应当先解释“善本”的概念,再介绍价值、作用等,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40题

2、【言语理解】一般而言,美术馆运营主要是通过对艺术品载体的所有权主张法律权利,进而实现对馆藏品的利用。由于美术馆馆藏品的年代属性,也使得美术馆中的大量馆藏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期内的作品。在运营实践中,不少美术馆重点关注了馆藏品物质载体所有权的归属,却忽视了在物质载体之上作为作品的艺术品权属问题。如此一来,有必要从美术馆基本工作环节的具体内容出发,细化各环节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为美术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能力进行法律依据上的梳理,以精准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风险。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美术馆运营必须注重对著作权问题的研究

B:须进一步细化美术馆运营工作的各项环节

C: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是美术馆运营中的重要内容

D:美术馆运营普遍缺乏对艺术品权属问题的关注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引出美术馆对艺术品载体的所有权主张法律权利,然后指出在运营实践中,不少美术馆忽视了载体之上作为作品的艺术品的权属问题,最后说明有必要细化各环节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为美术馆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进行法律依据上的梳理。文段为“提出问题+给出对策”的结构,尾句的对策为文段论述的重点,A项与之相符,正确。B项偷换概念,文段中说的是“细化各环节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而非“细化运营工作各环节”,排除。C项,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位于文段末尾,是作者想要通过重视著作权问题达到的结果,并非论述的重点,排除。D项属于问题表述,不涉及对策,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49题

3、【言语理解】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D: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话题一致原则,画线处前文说的是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勾画着自身的影像(“作者形象”),后句说的是“作者形象”是什么。由此可知,画线处句子也应围绕“作者形象”展开,符合此要求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6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4、【言语理解】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各家往往以早期记载的五帝、三代作为理想标准,衡量各诸侯国的治理效果。孔子欲恢复周礼,表明他心目中是认可周代文武之治的。荀子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而大讲“法后王”,认为今胜于古。汉代儒家的古今观主要是秉承了孔、孟先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是古非今论,而东汉前期思想家王充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汉盛于周”的历史发展标准。宋代以后,又多了个汉唐评价标准。到底三代与汉唐孰优孰劣,人们也辩论不已。其实,争议背后的实质是用什么样的模本看待当时的治理成效。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列举各家治理方案的主要差异

B:阐述各家对治国效果的评价依据

C:表明古代治国思想的历史借鉴

D:叙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历史沿革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列举了不同朝代各家对治国效果的衡量标准,包括最早的五帝、三代标准,汉代的“汉盛于周”标准,宋代的汉唐标准等。关于不同标准的优劣虽有争议,但背后的实质都是用什么样的模本看待当时的治理成效。选项中与“标准”有关的只有B项的“依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6题

5、【言语理解】相对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哲学学说以拒斥确定性为其基本理论特色。表现在本体论上,它否认存在永恒的、超历史的“本体”;表现在认识论上,它否认存在绝对真理和可独立存在的“最终语汇”;表现在价值论上,它否认存在终极的、确定的价值原则。当代相对主义融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对于历史上的相对主义有所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其基本价值立场并无改变,它反对思维上的一元性、封闭性和独断性,否定同一性,强调“差异性”,要求理论思维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断走向宽容,从单调走向杂色。
下列关于这段话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相对主义的基本理论特色是拒斥确定性

B:在本体论意义上,相对主义否认终极的、确定价值原则

C:当代相对主义与历史上的相对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是一致的

D:当代相对主义和历史上的各种相对主义都否定“同一性”,强调“差异性”

正确答案:B

解析:在本体论意义上,相对主义否认存在永恒的、超历史的“本体”。B项理解错误,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及时纠偏,________纠错,不仅体现一个社会的集体智慧,也是一个国家理性力量的表现。就像当初,如能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今天解决人口超负荷的难度就会低得多。因此,从及时纠错的现代理性角度看,适度容忍不同声音是相当必要的,多元价值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达到某种________,以免在一个方向上走得太远而使纠错成本过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早 制衡

B:彻底 均衡

C:公开 均势

D:坦诚 和谐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及时纠偏”“就像当初,如能……今天解决人口超负荷的难度就会低得多”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及时纠正错误的重要性,“尽早”与此意最相符,当选。
第二空,从文中“以免在一个方向上走得太远”可知,应在各个方向上是平衡的,此处应选择“制衡”,强调“多元”之间的制约作用。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4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7、【言语理解】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够局限的,一定可以超越他所在的那个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生存环境,超越时空,焕发出________的永恒的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久弥新

B:日新月异

C:亘古不变

D:与日俱增

正确答案:A

解析:“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快,与句意不符,排除B。“亘古不变”与“永恒的”语义重复,排除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比新的还要好。“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形容历史人物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历久弥新”更契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呈现大自然多样性的热带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的最后栖息地,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面对热带森林被严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是温带地区大部分森林已经遭遇过的:在已开发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开发区,尤其在严重降雨区,一旦那些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问题。多数植物种类分布广泛,能够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来,但有些种类分布范围很狭窄,过量砍伐会使之永远消失。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呼吁重视与加强对温带森林的保护

B:说明温带森林实际上更易遭到破坏

C:分析乱砍滥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D:强调森林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热带森林对人类非常重要,接着由热带森林遭到破坏引出温带森林被破坏的情况。最后强调森林被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文段介绍了森林现在被破坏的情况及负面影响,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森林的重要性。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两项仅局限于“温带森林”。C项“乱砍滥伐”仅是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且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森林对于人类非常重要。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9、【言语理解】构成中华文明的各支源流各有其成长、壮大、迁徙、融合的历史。把各支主要源流的历史给予相对充分的阐发,更能表现中华民族万流入海的历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实

B:潮流

C:趋势

D:进程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万流入海”可知,句意说的是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趋势”意为事物朝某一方向发展的势头,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只要我们迈出的步伐足够坚实,前进的意志足够________,奋斗路上的困难终将被克服,前行路上的沟壑终将被跨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硬

B:奋勇

C:坚定

D:坚硬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文段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用来形容意志坚韧、不动摇,“意志坚定”为习惯搭配,C项正确。“强硬”指强而有力,形容态度坚定,不肯退让,如强硬的对手。“奋勇”指鼓起勇气,如奋勇杀敌。“坚硬”形容又结实又硬,如坚硬的石头。三者都不能用来形容“意志”,排除A、B、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