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434

发布时间:2022-09-30 1:2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在新一轮国际秩序的重构中,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________,我们不仅应该自觉地________起区域乃至全球治理的责任,而且要善于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望 担当

B:厚望 承担

C:希望 承接

D:期望 担任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担当”一般与“角色”搭配,“承担”一般与“责任”搭配,“承接”一般与“工作”搭配,“担任”一般与“职务”搭配。文段中与“责任”搭配,用“承担”恰当,排除A、C、D。
第一空,“寄予厚望”为习惯搭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1题

2、【言语理解】一个优秀的战略制定者,不仅要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还要具备很强的直觉感受。他们必须同时是优秀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近期关于人类认知的研究发现,战略制定者若能得到利用联想思维去发现、利用并说服各方接受潜在的机遇,通常会取得更好的结果。战略创新不仅依靠客观分析,同样也需要直觉灵感。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A:心理分析将成为制定战略的秘密武器

B:战略制定者常常利用联想思维去说服他人

C:创新战略常常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结果

D:制定战略时直觉感受比逻辑分析能力更重要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成为制定战略的秘密武器”无中生有。
B项,文中说的是“若”,是一种假设,并不能推出战略制定者“常常”这么做。
C项,由“战略创新不仅依靠客观分析,同样也需要直觉灵感”可推知。
D项,文段说的是直觉感受和逻辑分析能力一样重要,“更重要”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3、【言语理解】拥有120年历史的道琼斯通讯社宣布,聘请新华在线在中国独家代理其信息产品。这意味着,今后,国内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同步使用道琼斯中文语言财经消息、评论成为可能。据悉,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领先的财经新闻闻名于世,每24小时发布8000多则市场消息。此次,新华在线专门推出“引擎计划”,为道琼斯服务中国本土开路。它还入乡随俗,接受国内个别用户的财政信息服务要求。
最适合做上面一段新闻标题的是:

A:道琼斯通讯社大力拓展中国市场

B: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快捷的信息赢得了中国的市场

C: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特的服务和本土化的战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D:新华在线为道琼斯代理信息发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提出新华在线被聘请为道琼斯通讯社的中国独家代理,然后阐述了这一事件的意义,最后描述了新华在线为道琼斯服务中国所做出的具体措施。故“道琼斯”与“新华在线”为文段的两个主题词,四个选项中同时提到这两个主题词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4、【言语理解】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安全生产尤其是煤炭安全生产状况,无法和发达国家当下的水准相提并论,中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经验,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准。
可以替换画线部分的词语是:

A:同日而语

B:并行不悖

C:异曲同工

D:分庭抗礼

正确答案:A

解析:“相提并论”是指把不同的或差别悬殊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谈论或同等看待。“同日而语”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并行不悖”指同时行进,互不抵触。“异曲同工”比喻不同人的文艺作品同样精彩。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有同样的效果。“分庭抗礼”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相互对立。选项中与“相提并论”意思相近的是“同日而语”,排除B、C、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5、【言语理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品格,同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痼疾。健康而优秀的民族心理必然善于扬长避短,精于________,长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去芜存菁

B:弃旧图新

C:激浊扬清

D:拨乱反正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说的是每个民族都有好的一面(优秀品格),也有坏的一面(历史痼疾),健康而优秀的民族心理必然能够发扬好的,摒弃坏的。空缺处词语应与“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相近。C项“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填入符合句意。
A项“去芜存菁”指除去杂质,保留精华,与后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义重复,排除。B项“弃旧图新”指抛弃旧的,谋求新的,多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由邪路走向正路。不能描述“民族心理”,排除。D项“拨乱反正”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不能与“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成并列关系,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1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6、【言语理解】“假疲劳”不光出现在运动时,其实人生的每一次尝试或者探索,都会遇到“假疲劳”的困扰。要完成一项任务,接手一份工作,开始时顺风顺水,进展迅速,但随着过程的推进,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支出精力和体力,难免心生倦怠,甚至质疑自己的能力。然而,越是到了“乳酸”积累的峰值,越不应轻言放弃,面对虚假疲劳的“杯弓蛇影”畏葸不前。
这段文字中的“乳酸”指的是:

A:所能汲取的新能量

B: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C:逃避责任的借口

D:个人成就及荣誉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以运动时的“假疲劳”比喻在人生的探索中遇到困难时心生倦怠的状态。运动对应人生的探索;假疲劳对应心生倦怠的状态;乳酸是造成假疲劳的物质,对应的是使人心生倦怠的困难和挫折。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42题

7、【言语理解】平心而论,自古至今闲逸都是一种奢侈品,它取决于两个一般人最难以企及的前提:物质上丰裕或者至少能够自给自足的生存自由,时间上有足够的闲余甚至或许要靠没事找事来打发时光的自由。以此二者为前提,再辅以特定的精神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来自虔敬如宗教意义上的感召,还是纯属内在的好奇,抑或是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至少在被称之为“科学崛起”或“科学革命”的17世纪,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方能够消费得起的“瓷器活”。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闲逸和精神需求的要求使得科学难在特定年代普及

B:时间上的闲余可以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

C:在17世纪,只有富有的人才能从事科学相关工作

D:精神需求必然来源于宗教的感召或者心灵的好奇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分析了17世纪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能够消费得起的“瓷器活”的原因:闲逸是一种奢侈品,需要生存自由和时间自由;需要特定的精神需求。A项对此概括恰当。
B项无中生有,“时间上的闲余”是闲逸的前提之一,“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是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来源,文段未提到二者关系。
C项表述过于绝对,文段把“生存自由”界定为“物质上丰裕或者至少能够自给自足”,不等于“富有”。
D项中的“必然”表述过于绝对,文段论述了三种精神需求的来源,此处未提到“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17题

8、【言语理解】芭蕾这门艺术不仅要用肢体演绎,还需要文化的全方位________和浸染,否则________的就不只是四肢,而是整个形态和表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熏陶 僵硬

B:培养 笨拙

C:洗礼 死板

D:渗透 禁锢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浸染”并列,表达文化对芭蕾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洗礼”与此不符,排除B、C。“渗透”与“浸染”连用,有语义重复之嫌,排除D。
第二空填入“僵硬”也能与芭蕾“柔软”“轻灵”的特性相对应。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5题,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89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18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6题,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3题

9、【言语理解】大自然慷慨的________,使人类得以繁衍滋息,创造文明。人类理应顺应自然,但人类的历史,反倒常常是________与辜负大自然美好情意的历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赐予 轻慢

B:分享 挥霍

C:奉献 嘲弄

D:供给 忽略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赐予”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神灵对普罗大众的赏赐;“分享”多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享受;“奉献”侧重于恭敬地献出,不图回报;“供给”指提供物资给需要的人使用。大自然作为造物主,它给予人类的各种馈赠用“赐予”最恰当,排除B、C、D。
第二空,“轻慢”有不尊重的意思,填入句中也能表达出人类对大自然态度的傲慢以及不珍惜。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8题

10、【言语理解】语言和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故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不自觉地变异和改造其原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日久天长,源流模糊,体用隔断,变异逃生,一旦借词身上的“异域特征” 诸如音素、音节的构成等 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外来词汇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B:本民族语言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

C: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本土化过程

D: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与消失的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说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很常见,指出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然后指出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变异和改造其原貌,使得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最后说一旦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即论证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通过分析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其本土化过程,对应C。
A项,文段说明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但并未说明外来词汇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B项,文段只提到当地民族会适应吸收新成分和变异改造外来词汇,并未具体介绍“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排除。
D项说法错误,文段尾句说的是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而不是“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和消失”,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2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