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合390

发布时间:2022-09-21 9:17     浏览量:25

1、【判断推理】在心泉乡发展研讨会上,王书记认为:“或者发展养蚕业,或者发展畜牧业。”周乡长认为:“心泉乡人多地少,应加强劳动力培训,大力开发对外劳务输出。”李书记认为:“只有发展特殊作物种植,才是山乡心泉的唯一出路。”张乡长认为:“充分发挥心泉优势,发展旅游业,别无选择。”
经过专家论证,上述四位的意见有两位被认为是可行的,那么意见可行的两位是:

A:王书记和周乡长

B:王书记和李书记

C:李书记和周乡长

D:李书记和张乡长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推理类题目,运用假设法。假设李书记的意见可行,则其他三人的意见都不可行,与“有两位被认为是可行的”矛盾,所以李书记的意见不可行;同理,假设张乡长的意见可行,则其他三人的意见都不可行,与“有两位被认为是可行的”矛盾,所以张乡长的意见不可行。故意见可行的是王书记和周乡长。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时间:速度

A:空间:质量

B:体积:密度

C:压力:效率

D:价格:价值

正确答案:B

解析: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A项,空间和质量不存在反比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质量一定,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与题干关系相同。
C项,压力和效率也不存在反比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但不是反比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代购,特指帮助中国内地消费者从海外购回商品。近年来,在电子商务助推下代购生意在我国迅速红火起来,一些人专门从事代购业务,代购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称,代购市场规模在2008年到2012年间增长了19倍,2012年达480亿元,2013年达740亿元。6年来,在购买奢侈品的我国消费者中,大约60%的人曾使用过代购。对此,某法律专家指出,只要代购商缴纳关税,代购就不违法;但如果代购商缴纳关税,商品境内外的价格差就会大幅缩小,代购商没有钱赚了,代购对他们就失去了意义。
根据该法律专家的看法,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要让代购不违法,代购商就必须缴纳关税

B:只有代购商不缴纳关税,代购对他们来说才有意义

C:6年来,大多数使用过代购的消费者只是购买了生活必需品

D:6年来,大多数使用过代购的消费者都购买了奢侈品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推理关系:①代购商缴纳关税→代购不违法;②代购商缴纳关税→代购对他们就失去了意义。
A项,通过肯定①的后件推出肯定的前件,是无效的推理,该项无法得出。
B项,推理关系为“代购对他们来说有意义→代购商不缴纳关税”,通过否定②的后件推出否定的前件,是正确的推理,该项能够得出。
C项,题干并未涉及大多数使用过代购的消费者购买的是哪类商品,该项无法得出。
D项,题干并未涉及大多数使用过代购的消费者购买的是哪类商品,该项无法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9题

4、【判断推理】目前,广泛应用的机械超材料有着负热膨胀、低重量时的高强度和高刚度等卓越特性。但这种机械超材料一旦构建完成,其属性将无法更改或调整。近日,有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材料攻克了这一难题。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装备等领域一定会旧貌换新颜。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目前,已有科研团队与该成果的研究团队探讨这种新型材料的具体应用前景

B:历史证明,每一次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都会迅速引起相关应用领域的剧变

C:这种新材料对磁场响应的稳定性及对磁场强度的要求还在反复地检验和测试

D:从一种新材料的合成到该材料的具体实际应用,要克服多种难以预料的困难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通过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材料,攻克了机械超材料一旦构建完成就无法更改或调整属性的难题,得出“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装备等领域一定会旧貌换新颜”的结论。
A项,已有科研团队与该成果的研究团队探讨这种新型材料的具体应用前景,但无法判断这种新型材料最终是否会在相关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实现旧貌换新颜,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B项,指出每一次新材料的突破都会引起相关应用领域的剧变,说明研究人员开发出的这种新型材料确实会使相关应用领域旧貌换新颜,支持了题干结论。
C项,指出这种新材料的性能还在反复地检验和测试,无法判断这种新材料最终是否会在相关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实现旧貌换新颜,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D项,指出这种新型材料的实际应用还要克服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说明这种新型材料在不久的将来未必能使相关应用领域旧貌换新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经济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的根本宗旨在于通过法律的参与使社会财富达到极大化的效益目标,也就是以价值极大化的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因此,不但所有法律现象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有其经济根源,而且一切法律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经济问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学者的观点中,属于经济分析法学派的是:

A:“对于罪犯而言,由于犯罪对他的预期收益超过其预期成本,所以,某人才实施犯罪。”

B:“法律进化的根本性动力是社会不断增进的复杂性,随着社会复杂性的进化,法律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C:“法律作为社会工程或社会控制的手段,任务就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和愿望。”

D:“法律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其目的就是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正确答案:A

解析:经济分析法学派定义的关键信息:一切法律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经济问题。
A项,罪犯在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才实施犯罪,是将法律问题以经济问题来看待,符合定义。
B项,说的是法律进化的根本性动力,并未涉及经济问题,不符合定义。
C项,说的是法律的任务,并未涉及经济问题,不符合定义。
D项,法律的目的是利益,但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并不等同于经济问题,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9题

6、【判断推理】

城市文化客厅:指城市利用商圈、地铁、机场等处的小型公共空间举办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常态性文化休闲活动,让市民和八方来客共享的场所。
下列不属于城市文化客厅的是:

A:

某市中心步行街最近举行了十周年庆典活动,亲子类节目浸入式戏剧展演以及深受学生喜爱的二次元展、电竞展,吸引了很多年轻一族前来“打卡”

B:

某市图书馆附近的广场上,陈列了多组以昆曲、扬剧、锡剧、淮剧为主题的形态各异的雕塑,每到周末前来观赏的市民络绎不绝

C:

某市中心地下过街通道的墙壁上最近换上了记录近百年来城市发展变化的老照片,它与周边的会展中心、大剧院、科技馆等新建筑群形成强烈对比

D:

某机场近年来在候机大厅举办多场小型非遗作品展,四面八方的旅客在候机之余感受、体验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正确答案:A

解析:

城市文化客厅定义的关键信息:城市利用商圈、地铁、机场等处的小型公共空间举办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常态性文化休闲活动。

A项,某市中心步行街举行的十周年庆典活动不属于常态性文化休闲活动,不符合定义。

B项,图书馆附近的广场上陈列了形态各异的雕塑,每到周末前来观赏的市民络绎不绝,属于城市利用小型公共空间举办艺术方面的常态性文化休闲活动,符合定义。

C项,市中心地下过街通道的墙壁上新换上了记录近百年来城市发展变化的老照片,属于城市利用小型公共空间举办历史方面的常态性文化休闲活动,符合定义。

D项,某机场在候机大厅举办多场小型非遗作品展,属于城市利用小型公共空间举办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常态性文化休闲活动,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108题,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101题

7、【判断推理】素数是指只含有两个因子的自然数(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孪生素数,是指两个相差为2的素数。比如,3和5,17和19等。所谓的孪生素数猜想,是由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意思是存在着无穷对孪生素数。该论题一直未得到证明。近期,美国一位华人讲师的最新研究表明,虽然还无法证明存在无穷多个之差为2的素数对,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有关方面认为,如果这个结果成立,那么将是数论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有关方面的观点?

A:7000万这个数字很大,离孪生素数猜想给出的2还有很大距离

B:这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

C: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需要一个漫长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D:这位华人讲师长期从事数学领域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观点是:美国华人讲师研究证明存在无数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是数论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
A项,7000万和2差距大,削弱了题干观点。
B项,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显然是一项重大突破,直接支持了题干观点。
C项,说明需要漫长的过程,属于无关项。
D项,犯了“诉诸权威”的错误,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8题

8、【判断推理】花儿:因开放而飘香

A:水稻:种在水田里的稻

B:果实:从苦涩走向香甜

C:玉米:籽实比黄豆稍大

D:青苗:没有成熟的庄稼

正确答案:B

解析:花儿因开放而飘香,是事物及其引申出的哲理的关系。
A项,水稻是种在水田里的稻,只是单纯的描述,并不存在哲理,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果实从苦涩走向香甜,是事物及其引申出的哲理的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玉米的籽实比黄豆稍大,只是单纯的描述,并不存在哲理,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青苗是没有成熟的庄稼,只是单纯的描述,并不存在哲理,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5题

9、【判断推理】定义:
①精英文化:指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
②大众文化: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中新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是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形态。
③民间文化:指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民众通俗文化。
典型例证:
(1)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许多习惯与观念,曾被视为“沉默的多数”的大众,尤其是低龄大众,正在网络上发出声音、掀起波澜,影响着舆论与社情民意的表达。
(2)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杜、曹雪芹等的智慧奇葩与天才成果,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经典与骄傲。
(3)传说、谚语、评书等艺术形式散播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也出现在庭院房中,流传在欣赏者自己的口里、手上。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不正确的是:

A:例证(1)(2)分别与定义①②不相符

B:例证(1)(3)分别与定义②③不相符

C: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①③相符

D:例证(1)(2)分别与定义②①相符

正确答案:B

解析:精英文化定义的关键信息: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
大众文化定义的关键信息: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形态。
民间文化定义的关键信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自发民众通俗文化。
例证(1),网络改变人们的习惯与观念,影响着舆论与社情民意的表达,网络文化是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是当代文化形态,符合定义②。
例证(2),前人的智慧奇葩与天才成果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经典与骄傲,这些人的智慧成果是以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的,符合定义①。
例证(3),传说、谚语、评书等艺术形式散播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通俗文化,符合定义③。
综上,判断不正确的是B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9题

10、【判断推理】

四月中旬,某省召开了文化馆建设会议,各市文化馆都派出了一名骨干参会。在进行了全体大会后,会议又组织了小组讨论,其中甲、乙、丙、丁、戊五人被分到同一小组,关于他们,有如下的信息:

(1)他们来自A、B、C、D、E五个市的文化馆。

(2)甲只与其中两人认识。

(3)来自B、C、E三个市的三人之前一起参加过会议,相互熟悉。

(4)D市的与会者认识三人。

(5)乙不是B市的,并且和B市与会者头次见面。

(6)C市与会者和丙相识。

(7)丁只与一个人见过面。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断,戊来自哪座城市的文化馆?


A:

B市

B:

C市

C:

D市

D:

E市

正确答案:B

解析:

根据(3)可知,来自B、C、E三个市的人都曾经至少和其他两个人见过面,根据(4)可知,来自D市的人与其他三个人见过面,结合(7)可知,丁不是来自B、C、D、E市,则丁来自A市。根据(3)(5)可知,乙不是来自B、C、E市,则乙来自D市,结合(4)可知,乙认识来自A、C、E市的人,进而根据(3)可知,来自C、E市的人至少认识三人。根据(2)可知,甲不是来自C、E市,则甲来自B市。根据(6)可知,丙不是来自C市,则丙来自E市,戊来自C市。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105题,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10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