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这位演员死后的几周内,很多关于精神疾病和抑郁症的讨论纷纷见诸报端,包括演员自杀的各种猜测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继而,舆论开始转向了对精神疾病和治疗进展的讨论。是的,社会确实需要鼓励开展这种话题的讨论。然而,有多少讨论是聚焦抑郁症患者每天必须面对的精神困扰?似乎更多的讨论集中在精神疾病的悲剧结局上,而不是及时进行干预,似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比他们的生命更容易引起讨论,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状况更值得关注
B:对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困扰讨论不够
C:舆论应减少对精神疾病话题的讨论
D:舆论过度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有多少讨论是聚焦抑郁症患者每天必须面对的精神困扰”可知,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状况需要被关注,表述正确。
B项,由“似乎更多的讨论集中在精神疾病的悲剧结局上,而不是及时进行干预”可推出。
C项,由“舆论开始转向了对精神疾病和治疗进展的讨论。是的,社会确实需要鼓励开展这种话题的讨论”可知,“应减少对精神疾病话题的讨论”与文意不符。
D项,由“似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比他们的生命更容易引起讨论”可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1题
2、【言语理解】最近,一直偏好于“中国制造”的西方消费者也面临着物美价廉时代的终结。路透社报道,一个美国零售业高管表示,人民币升值、初级商品价格提高以及中国工人薪资上涨,都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制造成本。由于中国基础设施和就业队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不会有大批企业撤出中国,而这将导致西方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服装和电子商品等。
以上文字主要分析的是:
A:西方消费者喜欢中国产品的原因
B:中国产品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
C:中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原因
D:西方消费者必须接受中国产品涨价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分析了西方消费者必须接受中国产品涨价的两个原因:一方面,中国产品的制造成本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基础设施和就业队伍已有一定规模,不会有大批企业撤出中国。D项表述符合文段主旨,当选。
A、C两项在文中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B项只是文段的一部分内容,比较片面。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4题
3、【言语理解】每天早上,小王都要躺在床上浏览700多位微信好友的朋友圈动态、100多个公众号的订阅文章、50多个群聊的闲言碎语,再加上微博、QQ等其他社交工具,全部浏览完要花掉他1个多小时的时间。不仅起床前,连上厕所、吃饭、等车、坐车的一切零碎时间,小王都在看手机,直到这一天结束,最后再看一眼朋友圈,他才能安心睡觉。不断浏览让他觉得充实,但到底读到了什么,他还真的回答不上来。
这段文字所针对的现象是:
A:沉迷网络社交工具带来的困惑
B:很多网络文章阅读价值都不大
C:阅读速度跟不上网络更新速度
D:对于年轻人来说读书有些奢侈
正确答案:A
解析:末句的“不断浏览让他觉得充实,但到底读到了什么,他还真的回答不上来”为文段的主旨句,即文段主要论述的是现代人沉迷于网络社交工具,表面上很忙碌充实,实际上却又不尽然,A项的“困惑”对此概括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8题
4、【言语理解】破解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用不好的迷局,需要加快形成农业用水合理水价机制,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供水成本,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确定水价。对于确实出现水价不达成本造成维护、运行、管理经费的缺口,可以考虑由政府财政给予适当弥补,以使水利工程建好以后,也能管得好,真正能够发挥作用。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通过机制创新来降低灌溉成本,既保证农民用水的权益,也有助于保证水利设施持久的使用。
根据这段文字,解决农田水利要:
A:加大政府财政补贴
B: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
C: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D: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即指出破解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加快形成农业用水合理水价机制。然后补充了两种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措施。由“可以考虑由政府财政给予适当弥补……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可知,A、B两项分别为措施之一,排除。由文段首句可知D项正确。C项本身说法有问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5、【言语理解】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________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理所当然
B:平淡无奇
C:司空见惯
D:由来已久
正确答案:A
解析:“理所当然”指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司空见惯”指看得多了,不足为奇。“平淡无奇”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由来已久”指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很久。句意说的是一旦把某个事物看成本就应当是这样、完全合理的,那么我们就很难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故应填“理所当然”。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6、【言语理解】我们说儒家是道德至上或者道德决定论的时候,是一种宏观上的总体定性和评价。所谓“子罕言利”或者“小人喻于利”,是着眼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超越存在的“应然”特质而立论,所拒斥和鄙夷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认为“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B:儒家的民生观不是空谈道德而是强调以民为本
C:儒家认为道德与民生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
D:在民生问题上,儒家倡导道德至上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不同历史时期”文段没有谈及,排除。
B项,由“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可推知。
C项,“相互促进”无法从文段得出。
D项,“儒家倡导道德至上”与文意相悖。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7、【言语理解】①数据足迹通过互联网络和云技术实现对外开放和共享
②因此带来了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伦理与责任问题
③形成与物理足迹相对应的数据足迹
④大数据技术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量化世界”
⑤其中最突出的是数据权益、数据隐私和人性自由等三个重要问题
⑥从而将自然、社会、人类的一切状态、行为都记录并存储下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⑥④③⑤②
B:①⑤②④③⑥
C:④⑥③①②⑤
D:④③①⑥⑤②
正确答案:C
解析:通读6句话,根据句意,②、⑤两句在逻辑上有紧密的承接关系,⑤中的“其”指的是②中的“从未遇到过的伦理与责任问题”,因此②⑤应前后紧密相连。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故代入验证,符合事理逻辑。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52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9题
8、【言语理解】“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孟子认为,后人要结交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人的心灵是可以互通和共鸣的
B:“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评论方法沿用至今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C:“知人论世”可以帮后人结交古人,和古人成为知音
D:了解古人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可知A、C两项正确。由“后人要结交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可知D项表述正确。B项的“沿用至今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文段中没有体现,错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9、【言语理解】________生态文明是由人的问题引起的,________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________,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做出深刻的检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甚至 所以
B:虽然 并且 但是
C:由于 甚至 因此
D:既然 并且 那么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前句论述生态文明的引起,后句论述生态文明的指向,两句为并列关系,非递进关系,排除A、C。第一、三空,前句指出生态文明与人的密切关系,后句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人做出检视,两者为因果关系,表转折的关联词“虽然……但是……”衔接不当,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24题
10、【言语理解】持之以恒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我们所坚持、所固守的是________甚至错误的,那坚持到底的结果只能是一错再错。人生允许________,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极 无功而返
B:盲目 知错就改
C:反面 偃旗息鼓
D:偏颇 改弦易辙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由“人生允许________,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意思相近。“无功而返”“偃旗息鼓”均未体现“敢于放弃”,排除A、C。且句意并未体现“对错”问题,排除B。
第一空,“偏颇”与“错误”构成递进关系,亦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