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中国,从来没有一条河被寄托了这么多的感情,黄河在被尊为“母亲”时,也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到达吉县境内,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的 跃然纸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任务 现象
B:
使命 形象
C:
责任 特点
D:
使命 景象
正确答案:B
解析:“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将壶口瀑布的特征形容得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此处填“形象”最为恰当。“赋予使命”也为常见搭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说把光阴耗费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唯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久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对本段文字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时代的发展进行,“吹煤头纸”已不复存在
B:丰子恺先生痛恨“嗑瓜子”,因为他认为这是民族性的衰退
C:用“吹煤头纸、嗑瓜子”的消失,衬托筷子在生活中经久不衰,不可或缺
D:悠闲的生活态度被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取代是历史必然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在中国曾经存在的三种博士资格,即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而吹煤头纸早已消失,嗑瓜子也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但唯有筷子,历经风雨,经久不衰。由此可知,作者借吹煤头纸以及嗑瓜子的消失强调筷子历经风雨、经久不衰,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A项内容是为了衬托后文所述的“筷子经久不衰”,B项是关于丰子恺先生对“嗑瓜子”的态度,二者均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未提到文段的落脚点“筷子”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45题
3、【言语理解】土豆放置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芽,土豆发芽后会产生一种毒素叫作龙葵碱,龙葵碱对胃肠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产生________效果,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中毒的主要症状为胃痛加剧,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急促,伴随全身虚弱________,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蚀 无力
B:销蚀 衰微
C:侵蚀 乏力
D:腐蚀 衰竭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消蚀”指由于风或其他气候因素所致的侵蚀而使地面降低,文段是说龙葵碱对人体的作用,排除A。“侵蚀”指逐渐地破坏或腐蚀,对应后文“中毒的主要症状为胃痛加剧,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急促……”可推知,龙葵碱对人的伤害不是缓慢、逐渐、长期才发生效果的,排除C。
第二空,“衰微”指由强盛到没落、不兴旺,适用对象是无生命的事物,如家族、命运、财力,不能是人体,排除B。“衰竭”指衰弱至极,用于句中恰当,语义也能与后文“可导致死亡”对应。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36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8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4、【言语理解】在古代,盐这种特殊的商品并非________。那些产盐的地方,往往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山西运城地区之所以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就是得益于拥有烟波浩渺的大盐湖——解池。盐商,成了________的代名词,普普通通的食盐造就了早期的晋商,成为了“黄土地上的白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俯拾皆是 地位
B:家喻户晓 权利
C:随处可得 富裕
D:物美价廉 成功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与“晋商”“黄土地上的白金”相对应,所填词语应与钱财的富足有关,“富裕”最恰当。验证C项第一空,“并非随处可得”也与“那些产盐的地方,往往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构成因果关系,填入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5、【言语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高远的改革,也必须回到地上,切切实实考虑群众的获得感,否则就有可能失去群众支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错失时机 贻误大业 寸步难行
B:寸步难行 错失时机 贻误大业
C:贻误大业 错失时机 寸步难行
D:错失时机 寸步难行 贻误大业
正确答案:B
解析:观察选项,三个词语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且程度由浅入深,故“贻误大业”应置于最后,排除A、C。“错失时机”与“贻误大业”的联系更紧密,两词应相连,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6、【言语理解】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时,常将其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实际上,在涉及这种超长时段的复杂问题时,现在许多标准的科学验证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但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而且地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所以,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
B: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C: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
D: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所以”可知,空缺处所填句子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概括。文段首先指出将“全球变暖”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其实并不恰当,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有其特殊意义,接着以“但”转折说明关于“全球变暖”的文字记载十分缺乏,且又不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也就是说从历史角度来讨论全球变暖具有一定难度。A、D两项未提到“历史”这一重要信息,排除。B项与前文“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相悖,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8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8题
7、【言语理解】明清时期的苏州为鱼米之乡,河道纵横,水网密集。市镇多依水而设,既有利于市镇与相邻四方村落的________联系,又使得每一市镇影响的范围不是很大,从而形成乡村—基层市镇—中心都市的经济社会分层结构。市镇的分布相应呈________结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泛 线性
B:密切 网状
C:直接 树形
D:动态 蜂巢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线性”强调的是一对一,“蜂巢”强调的是规则的六角形,均不符合市镇的分布规律,排除A、D。由“市镇多依水而设”“水网密集”可知,市镇的分布也应与水的分布规律类似,呈网状结构。
第一空,市镇依水而设,有利于加强市镇与相邻四方村落的紧密联系,“密切”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8、【言语理解】在“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中,善于奔跑的兔子是“反面教材”。但在马拉松参赛者中,“兔子”却是肩负光荣使命的角色。“兔子”的学名叫配速员,他们在参赛中的职责是引导跑者按照稳定的节奏跑步,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比赛。跑步被认为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一旦以“兔子”的身份出现在赛场上,那就不能只顾埋头刷新自己的成绩,一名合格的“兔子”反而要强调自己的“存在感”,把完赛的信心和跑步的稳定感传递给跟着自己比赛的跑友。
对“兔子”职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好准备,对跑友和赛事负责
B:赛出水平,不断超越自我局限
C:尊重跑者,把信心传递给跑者
D:跑得专业,在实战中给出指导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中的“兔子”指的是马拉松比赛中的配速员。由“他们在参赛中的职责是引导跑者按照稳定的节奏跑步,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比赛”“一名合格的‘兔子’反而要强调自己的‘存在感’,把完赛的信心和跑步的稳定感传递给跟着自己比赛的跑友”可知,A、C、D三项均表述正确。
由“一旦以‘兔子’的身份出现在赛场上,那就不能只顾埋头刷新自己的成绩”可知,B项的“赛出水平,不断超越自我局限”不是“兔子”的职责。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展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智者和愚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天赋的差异,更在于面对困境,愚者往往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而智者却能化解困难,走出一条新路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
D:为了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健全党内责任追究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审查)并通过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展现”是展示和表现的意思,含有主观因素,故不能和“呈现”互换。B项,“束手无策”和“一筹莫展”在这里都指愚者遇到问题没有办法,故可以互换。C项,“登峰造极”在这里为贬义词,这里是指这伙人的手段恶劣到了极点;“叹为观止”为褒义词,用于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故不能互换。D项,“审议”包含审查和评议两层意思,故不能和“审查”互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对这句话理解无误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比智慧对人更重要
B:一个人可以缺乏智慧,但是不能缺乏道德
C: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而道德的缺陷却不能填补
D:道德的缺陷,往往会带来智慧上无可弥补的缺陷
正确答案:A
解析:“常常能够填补”与“不能同样填补”两相对比,表明在生活中,道德比智慧更重要,故答案为A。但丁的话并没有包含“一个人可以缺乏智慧”的意思,B理解错误;C项“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原文说的是智慧的缺陷常常可以用道德来填补,强调的是道德与智慧间的互补性,故C理解与原文有偏差。D项意为道德的缺陷会造成智慧的缺陷,明显与原文不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