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自然界中,组成强子的夸克之间趋向于强作用力的平衡,要想彻底打破这种平衡,用目前的高能加速器还不足以实现;在原子中,运动中的电子总是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状态;在生物运动中,生物体内的各种运动也具有平衡的趋向,维持代谢的平衡是生命能够存在下去的基本条件。在社会领域中,生活关系有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必然趋向。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任何事物、要素和运动形式都具有自身趋向平衡的本性
B:任何事物都处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相互平衡作用的系统中
C:任何运动存在的不平衡都源于事物内部趋向平衡的运动
D:任何事物或要素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趋向一种新的平衡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两个层面入手,介绍了事物内部具有的平衡趋向的本性。A项概括恰当,当选。
B项的“外部平衡”文段未涉及,排除。文段围绕“平衡”展开,“运动不平衡的根源”从文段无法推出,排除C。D项的“都可以趋向一种新的平衡”表述绝对,文段只是说“具有平衡的趋向”,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95题
2、【言语理解】周敦颐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理论体系,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境界,使之________,一扫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________,回归到原有的正统地位,赢得了与释、道竞争的全面胜利,取得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 弊端
B:柳暗花明 萧条
C:脱胎换骨 落寞
D:焕然一新 颓势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一扫颓势”为习惯搭配,且“焕然一新”也与“新境界”对应,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3、【言语理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潮流的今天,对文化阵地尤其是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当前,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青年文化建设。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深刻认识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B: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C:青年文化建设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强调了今天对青年文化阵地争夺之于民族和党的重大意义,由此引出“青年文化建设”问题。由“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青年文化建设”可知,文段强调的是青年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A、B、D均强调了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突出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在西班牙,“慢食”一直是在人们头脑中________的饮食观念。与“慢食”一脉相承的是西班牙人“慢生活”的态度:大厦电梯里面没有关门按键,大家都是等待电梯门缓缓关上;和午餐相伴的还有午睡,尤其在西班牙南部最为炎热的地方,小店业主都会在14点到17点之间关门,那是他们________的午休时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嗤之以鼻 板上钉钉
B:坚不可摧 不可更改
C:积重难返 翘首以待
D:根深蒂固 雷打不动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西班牙人对“慢生活”的认可态度可知,“慢食”作为一种与“慢生活”一脉相承的饮食观念,也应是西班牙人所接受的。“嗤之以鼻”与句意不符,排除A。“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文段并无对“慢食”批判的意思,C项感情色彩不符,排除。“坚不可摧”侧重于坚固;“根深蒂固”侧重于根基牢固。描述饮食观念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用“根深蒂固”更恰当。
第二空,用“雷打不动”形容小店业主的午休习惯也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74题,2013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3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7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7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8题,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4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8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1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5、【言语理解】很多貌似过时的史学争论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力求接触人类最大多数的努力。想想有多少人已经消失在过去,他们在人数上远比如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后代更多。最令人激动、最有创意的历史研究应该挖掘出事件背后那些人们所经历和体验过的人类生存状态。这类研究有过不同的名字——心态史、社会思想史、历史人类学或文化史,不管什么标签,目的只有一个,即理解生活的意义:不是去徒劳地寻找对这一伟大哲学之谜的终极答案,而是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研究聚集于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世界
B:要到前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去探求和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C:寻找和掌握社会发展必然规律并以这种“客观真理”来解释和改造社会
D:相信过去的人们以自己特殊的生存策略开辟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过去的史学争论是力求接触人类大多数的行为,然后说历史研究应该挖掘出先前人们经历过的生存状态,并指出这类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理解生活的意义。由冒号可知,其后句子是对如何理解生活意义的具体阐述。B项正是深入前人的生活去理解前人的经历和生活状态,由此理解生活的意义。填入符合题意。A项“下层百姓”文段未提及,排除。C项所说的“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以客观真理改造社会”无中生有,排除。D项说过去的人们开辟了生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与文段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通过文献解读以往的历史,对于现代人,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做法。然而这样往往带有很大的偏颇。文字材料可能具有欺骗性,看似真实的记载,可能已经掺杂进了个人或族群的看法,导致这些史料在很大程度上失真。自古以来,人类在表达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也包括物品,因此,若想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必须充分发挥文物的力量。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B:文物怎样才能“活起来”
C:警惕“不可靠”的文字记录
D:文物:客观的历史记录者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通过文献解读历史,这种做法司空见惯却有很大的偏颇;然后解释说明文字材料可能具有欺骗性,可能掺杂个人或族群的看法,导致这些史料在很大程度上失真;接着指出物品也是人类自我表达的载体,并以“因此”总结说明,若想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必须充分发挥文物的力量。由此可知,尾句为文段论述的重点,意在说明文物对历史的记载更为客观,标题应与之对应,D项对此概括恰当且生动形象,当选。文段强调的是文物对于解读历史的作用,A项偏离了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B项的“活起来”在文段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文段强调的是文物对于解读历史的作用,“文字记录”非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
7、【言语理解】鸣沙又称响沙、哨沙或音乐沙,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分布于海滩或沙漠中。自然沙粒表面在风蚀、水蚀、化学溶蚀等作用下形成多孔(坑)状结构,进而构成共鸣腔,成为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现实中,鸣沙现象并不常见。正因此,鸣沙胜景被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的乐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记载有鸣沙地8处。敦煌鸣沙山呈金字塔形沙丘,在东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的常年作用下,沙子得以保持洁净,再加上地形、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能够发声。
这段文字中没有提到的是:
A:鸣沙的发声机制
B:鸣沙美誉的由来
C:鸣沙山的地质成因
D:鸣沙山的发声条件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自然沙粒表面在风蚀、水蚀、化学溶蚀等作用下形成多孔(坑)状结构,进而构成共鸣腔,成为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可知,“鸣沙的发声机制”文段有提及,排除。
B项,由“现实中,鸣沙现象并不常见。正因此,鸣沙胜景被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的乐章’”可知,“鸣沙美誉的由来”文段有提及,排除。
C项,“鸣沙山的地质成因”文段没有涉及,当选。
D项,由“敦煌鸣沙山呈金字塔形沙丘,在东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的常年作用下,沙子得以保持洁净,再加上地形、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能够发声”可知,“鸣沙山的发声条件”文段有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食品安全谣言为何屡禁不止?有专家认为,________________。在信息时代,与制造谣言相比,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这些谣言利用公众对自身健康安全特别关注的心理,促使一些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传播这类信息。同时,一些人故意抹黑、造谣生事。当然,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与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也有关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信息爆炸造成的认知鸿沟是重要原因
B: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使得造谣生事的门槛相对变低
C:公众的科学素养偏低是关键原因
D:原因之一是当前公众对自身健康过于关注
正确答案:A
解析:横线后的两句话是对专家所提出的观点的具体阐释,主要说了两点:一是在信息时代,分辨谣言需要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二是公众对自身健康安全的特别关注导致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去传播谣言。B项“门槛相对变低”,横线后没有提及,排除。D项“公众对自身健康过于关注”并非紧接着横线后提出的,排除。与C项相比,A项既提到了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问题,又提到了“信息爆炸”这个谣言难禁的时代大背景,与横线后的内容更对应,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
9、【言语理解】进入21世纪,中国的媒体事件频发。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事件的发展。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过媒体把关后的媒体事件。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体事件更是集中地以网络事件的形式表现。在网络事件中,网民是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主体。他们的触角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时时处处监督着政府和官员的一举一动。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符的是:
A:网络监督呈现出广泛性和普遍性
B:网络对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
C:媒体事件可能不是事件本身
D:网络监督比传统手段更有效率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进入21世纪,中国的媒体事件频发”可得出。
B项,由“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公众的态度和事件的发展”可得出。
C项,由“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事件本身”可得出。
D项,文段并未将网络监督与传统手段的效率进行对比,故D项与文段表述不符。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1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50题
10、【言语理解】历史研究的任务,不仅在于弄清每一件具体史实的原貌,更在于揭示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忽视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只能是________,无法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忽视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又成了________,同样难以揭示历史演进的奥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夸夸其谈 缘木求鱼
B:纸上谈兵 舍本逐末
C:空中楼阁 盲人摸象
D:坐而论道 断章取义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此处是对忽视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的评价,忽视宏观研究,即缺乏全局意识,那么微观研究则是片面的、狭隘的。“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舍本逐末”意为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两词与文意强调的片面、狭隘之意无关,排除A、B。“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其用来形容历史研究不恰当,排除D。“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乱加揣测,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第一空,“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幻想,填入此处用来表示对忽视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的评价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