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在地球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名片”,更重要的是,大时代、大变迁,让中国人有着无比丰富的生命的可能,有着更为多彩的生活体验。梦想与奋斗、成功与挫折、欢笑与泪水,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学会发现故事、讲述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我们就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A:人人都要学会讲故事
B:每个人都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
C:平凡的点滴重构了“中国故事”
D:世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感兴趣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代表了国家形象;接着介绍时代的变迁让中国人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然后指出生命中的点滴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最后承接上文,指出我们要发现故事并讲述故事,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尾句是文段的重点所在,意在说明每个人都要学会讲故事,为展示中国形象而努力。
A、B两项本身表述均无误,但B项没有涉及“讲故事”,故A项更贴近文段主旨,排除B。
C项,“平凡的点滴”在文段中并没有体现,且把每个人的经历都用“平凡”来概括,过于绝对;同时,“重构”一词表述不当,在文段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D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题
2、【言语理解】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有语病的一句:
A:现在,我们的城市到处可见摩天大楼,从远处看和国外的大都市没什么两样,但近看就差强人意了,在许多细节设计和创意上差距非常大。
B:庙会的研究也引发了他对更大问题的思考:在历史上,道德说教与民众实践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
C:细想历史,王充之后,唯李贽、鲁迅有些逆俗的风骨,然而红尘蔽世,智者的文字,仿佛是孤寂的文本,只在俗世里散着奇异的光。
D:有些人本来很有造诣本事,但就是见不得人家超越自己,否则,就下暗绊使阴坏,干出嫉贤妒能的蠢事来。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句子意为:我们的城市从远处看和国外的大城市没什么两样,但近看在细节设计和创意上却差距非常大。“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填入句中与“近看差距非常大”的语境不相符。A项成语断词取义,存在语病,故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慢慢用餐、吃干净每粒饭的人,身上至少有两项美德。第一是懂得感恩,感恩实在是要从敬重粮食开始。和尚们吃净饭粒要用开水洗一洗碗,喝下去,他们能从粮食中领悟天地馈赠之厚意。第二是享受福气。好东西是生长出来而非生产出来的,慢慢地享受生长出来的东西,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粮食不仅是碳水化合物,还是天地的能量。
最能概括这段文字的是:
A:用餐习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每一个人都要珍惜粮食
C:珍惜粮食的人值得景仰
D:敬重粮食就是敬重生命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开篇提出“慢慢用餐、吃干净每粒饭的人,身上至少有两项美德”,接下来具体介绍了这两种美德,意在赞扬珍惜粮食的人的美德。C项与此意最接近。A项强调的是“用餐习惯”,而文段强调的是用餐时珍惜粮食的人的品格,且“用餐习惯”比较宽泛,排除。文段意在赞扬珍惜粮食的人体现的美德,而非呼吁每一个人都要珍惜粮食,排除B。D项为文段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4、【言语理解】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________。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让今人________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计其数 反思
B:包罗万象 回溯
C:不胜枚举 追忆
D:五花八门 比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知,文物所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丰富。“不计其数”指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用在这里语义程度过重,排除A。“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文段意在强调涉及的学科门类丰富,而不是同一类的人或事物繁多,“不胜枚举”填入此处不符合文意,排除C。
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比照”指比较对照,通常是对比双方的异同,文段中并没有对比过去与现在不同的含义,排除D。“回溯”指回顾,回忆,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4题
5、【言语理解】7.“社会赞许与不赞许”是我们看待青少年行为最常选择的视角。对于不赞许的行为,就容易进行负面描述。因此不听话就成了叛逆(而不叫有自主性),不爱学习就成了不用功及偷懒(而不叫非学业性向较高),自然,喜欢上网也就成了网络上瘾(而不叫高度热衷网络)。
这段话意在说明:
A:人们对青少年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好与坏”的二元判断标准进行
B:对青少年的评价多半是负面的
C:青少年大部分都不听话
D: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了社会现象
正确答案:A
解析:本段主要讲的是社会对青少年的评价常以“赞许与不赞许”为价值选择点来进行二元判断。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虽然我们不能左右火山的喷发带来的扬尘,但是我们可以绿色出行,减少用电,这样就可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颗粒物。另外我们可以多植树、多种花,这样不但可以吸收PM2.5等颗粒物,还能美化环境。PM2.5没有那么恐怖,我相信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摘掉口罩,呼吸清新空气绝不是幻想!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PM2.5没有那么恐怖
B:防止PM2.5的污染要用最根本的防治手段
C:从源头上降低PM2.5的来源才是最根本的防治手段
D:防止PM2.5的污染一定要标本兼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为分总结构,首先指出我们绿色出行、减少用电可以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颗粒物;接着以“另外”指出我们可以多植树、多种花来吸收PM2.5等颗粒物,并美化环境;最后总结说明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其实PM2.5没有那么恐怖。A项为文段主旨。
文段并未讲述PM2.5的具体防治手段,B、C两项中的“最根本的防治手段”、D项中的“标本兼治”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7、【言语理解】理学重道德的修养固然不错,其对于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贡献,也不容忽视,但不能否认,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德轻视事功的倾向,还有它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读书人的大丈夫气概日渐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从梁山泊里诞生。宋、明两次亡于外族,无疑与宋代以来主流思想的自宫与内敛不无干系。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A:理学特有的价值取向迎合了古代统治者的统治需求
B:理学所倡导的精神导致古代读书人中很少出现英雄豪杰
C:读书人大丈夫气概的缺失和理学自身的特点有关
D:宋明两次亡于外族,理学伦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用转折句式,强调理学的负面作用——过分的内省自律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接着分别从读书人缺乏大丈夫气概和宋明亡于外族具体论述这一负面作用。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C、D三项均为负面作用的具体表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8、【言语理解】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木偶人匹诺曹一撒谎,鼻子就会变长,谎话显而易见。现实生活中,虽然说谎话时我们的鼻子不会变长,但我们身体确实也会产生一些细微的生理变化,有的通过肉眼就可以观察到,有的则要通过精密的测谎仪器才测试出来。日前,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一款新型的眼球测谎仪,通过追踪眼球运动来判断被测试人有没有说谎。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眼球测谎仪如何识别撒谎
B:眼球测谎仪市场前景广阔
C:目前市场上测谎仪的种类
D:眼球测谎仪未来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以童话人物匹诺曹引出话题,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撒谎时我们的身体也会产生一些细微的生理变化,通过精密的测谎仪器能够测试出来,接着指出美国犹他州大学新研发出一款眼球测谎仪。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接下来应该具体介绍这款新型眼球测谎仪是如何测谎的。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9、【言语理解】
哥本哈根大学对来自整个欧洲和格陵兰的442例古人类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时间跨度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400年)一直到近代早期(约公元1600年)。研究发现,在“维京时代”,来自南部和东部的外源基因流入了斯堪的纳维亚。研究还发现有证据证实维京人曾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的国家移动:丹麦的维京人向英格兰移动;瑞典的维京人朝着波罗的海国家向东航行;挪威的维京人迁移至爱尔兰、冰岛和格陵兰。此外,他们的基因分析中还包含了与现代瑞典人群及现代丹麦人群具有亲缘关系的血统样本。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
A:
波罗的海位于瑞典的东北侧
B:
冰岛不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C:
维京时代开始于十五世纪之前
D:
现代瑞典人与现代丹麦人基因同源
正确答案:B
解析:
A项不可以推出,由“瑞典的维京人朝着波罗的海国家向东航行”只能推出波罗的海在瑞典的东侧,“东北侧”无法推出,排除。
B项可以推出,由“研究还发现有证据证实维京人曾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的国家移动:……挪威的维京人迁移至爱尔兰、冰岛和格陵兰”可知,冰岛是斯堪的纳维亚以外的国家,当选。
C项不可以推出,文段只是说明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400年)一直到近代早期(约公元1600年)”,其中包括维京时代,只能推出维京时代不晚于公元1600年,但无法推出维京时代开始于十五世纪之前,排除。
D项不可以推出,由尾句可知,是维京人的基因中与现代瑞典人及现代丹麦人具有亲缘关系,而非现代瑞典人和现代丹麦人基因同源,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50题
10、【言语理解】电信网络中,每个用户都必须有一套动态的数据,用来标志用户属性、资费情况等,这套数据存在本地的服务器,当用户在异地通话时,当地网络必须从用户的来源地调取这套数据才能提供服务,这个调取过程所需要的网元设备就是漫游费的基础成本。而电信网络所有的建设成本都必须从资费中拿回,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产生的漫游费如果取消之后,所有成本就只能平摊到全网也即全国的每个用户身上,也即不用漫游的用户要为漫游的用户补贴一部分费用。结果是大家发现原本便宜的市话就更贵了,而且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涨幅就越大。
这段文字意在表达:
A:取消漫游费会导致通话费用普涨,涨幅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而异
B:取消漫游费,需三思而后行
C:电信通信中漫游费产生的原理
D:漫游费取消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通话费用将上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解释了用户漫游费的基础成本——调取用户自己的一套动态数据提供服务,接着指出如果取消漫游费,则漫游所产生的成本就会平摊到全网用户身上,由此将导致市话费上涨,且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涨幅越大。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表达的是取消漫游费需谨慎考虑,B项与此相符。A项“通话费用普涨”表述不准确,文段说的是“市话”费用;C、D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不全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