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385

发布时间:2022-09-20 12:04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在政治、经济多元和一体化的时代,文化语境也呈现多元,出现________的情感价值取向实属正常现象,我们充分尊重个人的情感选择。但是,过度________情感的极端自由、极端物欲,其实会给个人的幸福带来许多内伤。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林总总 鼓吹

B:琳琅满目 渲染

C:纷繁芜杂 追逐

D:标新立异 强调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修饰的是“情感价值取向”。“琳琅满目”多形容美好的东西很多;“纷繁芜杂”多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没有条理。两者均不能修饰“情感价值取向”,排除B、C。“林林总总”形容众多纷繁。“标新立异”多指提出新的主张或见解。前者更能对应“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这一前提,排除D。验证第二空,“鼓吹”也符合文段批评的态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8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3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2、【言语理解】下面句子中,表达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她还欠款1000元。

B:执着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C: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D: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正确答案:B

解析:“还”因读音不同造成歧义,可以读huán,实词,指还钱;也可以读hái,虚词,指仍然。C项中的“前”可以修饰时间,指10月5日之前;也可以修饰“报到”,指前往报到。D项中“可由我们解决”的内容有歧义,可以只是“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以指“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1)一个人完全没有指望了,但仍旧企图得到某种支持,人家就说他在________,一点用处也没有。
(2)一家报社推出了世界杯赛专版,对赛果进行预测,不过这些猜测不是对各队命运的严肃分析,都是一些________的笑料拼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捞稻草 天花乱坠

B:捞稻草 天马行空

C:泡蘑菇 天马行空

D:泡蘑菇 天花乱坠

正确答案:A

解析:(1)句,“捞稻草”比喻在绝境中作徒劳的挣扎,“泡蘑菇”指故意东拉西扯或纠缠,来拖延时间。句中说的是一个人在没有指望时,还在寻求支持。“捞稻草”对应恰当,排除C、D。(2)句,依据“不是……严肃分析”“笑料拼盘”,可知这些猜测是为了搞笑,并不靠谱。“天马行空”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天花乱坠”含有的夸张、不切实际的意思,与“严肃分析”更能构成反义对应,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

4、【言语理解】践行群众路线、倾听民声,党员干部应该做到:倾听“赞许”,________;倾听“牢骚”,________;倾听“建议”,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谦虚谨慎 平心静气 去糟取精

B:平心静气 谦虚谨慎 去糟取精

C:去糟取精 平心静气 谦虚谨慎

D:谦虚谨慎 去糟取精 平心静气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面对“赞许”应该是“谦虚谨慎”,由此可排除B、C。
第二空,对于别人的“牢骚”应该“平心静气”,排除D。
第三空填“去糟取精”也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5、【言语理解】没有精神内核的娱乐,即便一时热闹,________流于空虚。网民需要文化产品、需要轻松娱乐,但不需要无下限、无道德的“秀”。应该肯定的是,依法净网,不只是约谈平台、关停账号,而是持续发力、________治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终 固定化

B:难免 长效化

C:终归 常态化

D:终将 平常化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提示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持续发力”并列,意思相近,表达“连续不断”的意思。“固定化”“平常化”均无此含义,排除A、D。第一空,分析可知,所填词语应与“一时”相对应,表达这样的热闹最终将流于空虚之意。“难免”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B。“终归”指最后将要,与“一时”对应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28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9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6题

6、【言语理解】如果仅从文物价值来看,纸质版的古籍文献的确不适宜大规模地向读者开放,否则,因为频繁翻阅以及由此带来的细菌侵入,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们的保存。但如果从史料价值来看,它却本应该向社会开放,因为只有这样,古籍的文献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学术研究也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古籍文献:

A:需要民众参与研究

B: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C:是否开放是一个难题

D:文物属性更应受到重视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如果从文物价值来看,为了更好地保存,纸质版古籍文献不适宜向公众开放;接着指出如果从史料价值来看,古籍文献应该向社会开放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讨论的是古籍文献是否开放的问题。C项与此相符,A、B、D三项在文段中均未提及。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1题,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8题

7、【言语理解】各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历史,观察他以往的行动的性质,便可以近似于猜测地预断他此后的变化,那变化的萌芽虽然尚未显露,却已经潜伏在它的胚胎之中。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A:观其言、察其行,方识其人

B: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C: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

D: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意为观察各人过往的行为性质,可以大致推测出其此后的变化,变化虽然还没有出现,但已经潜藏在以前的种种行迹中了。A项意为审视他的言谈,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强调的是识人的方法。B项意为见到微小的现象就知道事物的苗头,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最终结果。C项强调简单有序地活在当下,不去过高预期未来,不去一味沉溺过往。D项的意思是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分析可知,只有B项与文意相符。A、C、D三项均与文段无关。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6题

8、【言语理解】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只要有合适的渠道,就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中国公众目前的环保参与程度还很低,原因不是公众环保意识淡漠,而是缺乏参与渠道。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良性的公众参与不仅能弥补政府力量之不足,还能大大提高公众对政府政策的认同度,更能提升国民的公共道德素质。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中国公众参与环保的驱动力大

B:中国公众目前环保参与程度不高

C: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作用明显

D:目前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不畅通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共三句话,第一句首先表明只要有合适的渠道,公众在环保问题上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力量;第二句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公众“缺乏参与渠道”;第三句说明公众的良性参与会产生什么作用,意在说明的还是公众参与渠道的重要性。故整个文段都是围绕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展开。四个选项中与之相符的只有D,故为正确答案。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4月2日和3日的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拔河比赛,我们班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第一名。

B:奶奶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却久久在我的心头回响。

C:老师希望这本书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D:老师让几个班委会的干部组织好明天的班会活动。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中“下午”存在歧义,可以理解为4月2日一整天和4月3日下午,也可以理解为2日和3日的两个下午。B项中“走了”存在歧义,可理解为奶奶暂时离开了,或者奶奶已经去世了。D项“几个”存在歧义,可以理解为其修饰“班委会”也可以理解为其修饰“班委会的干部”。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许多人善意地对某人建言,内容值得一提,但时机不对,反而造成当事人的________与羞愤。有的人讲话内容________,时机也对,但对象不够成熟,讲得再多也________。对不同的对象,要能讲出适合他听的话。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尴尬 精辟 徒劳无益

B:不齿 丰富 白费口舌

C:误解 透彻 无济于事

D:苦恼 鲜明 枉费心机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与”可知,第一空词语与“羞愤”之间为并列关系。“尴尬”指神色、态度不自然。“不齿”指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苦恼”指痛苦烦恼。选项中含有“羞”这层含义的只有A项的“尴尬”。将A项代入第二空验证,“内容精辟”搭配也恰当。将A项代入第三空验证,“徒劳无益”指白费力气,没有一点用处。填入也符合语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