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535

发布时间:2022-10-19 15:47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在经过一段急速的发展后,三维动画技术在最近两年进入一个________期。不是因为技术本身无法再________,而是技术前进的脚步太快,人们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________这些技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台 革新 应用

B:瓶颈 创新 驾驭

C:停滞 突破 消化

D:平稳 发展 适应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经过一段急速的发展”“停下来思考一下”可知,最近两年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停下来了。“平台”“平稳”与此不符,排除A、D。
第三空,与“脚步太快”相对应,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因此选“消化”比“适应”更贴切。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5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5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2、【言语理解】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明、社交礼仪有了更多的自我追求,恰当的外部倡议确实能够与个体心中觉醒的文明意识形成________,最终实现社会公共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但还是得强调一点,这种倡导边界的拿捏很重要,底线是要有民意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合力 认可

B:共鸣 支持

C:呼应 支撑

D:共振 认同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文意是外部倡议和心中觉醒的文明意识共同作用,从而实现文明水平的提升。“共鸣”指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文段说的不是情绪,排除B。“呼应”指一呼一应,相互联系或照应。不含有共同作用的意思,排除C。第二空,“认可”指许可,同意;认为好,觉得不错。“认同”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承认,许可。文意为这种倡导要以民意为基础,要形成共识。“认可”多用于具体事项,用来指民意的一致,“认同”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9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9题

3、【言语理解】提倡讲短话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讲有用的话,尤其是短而有用的话。要语不繁,      才会让听者兴味盎然;冗词赘语,唠唠叨叨,令听者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针见血 一知半解

B:字字珠玑 不知所云

C:言简意赅 醍醐灌顶

D:开诚布公 不胜其烦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要语不繁”构成并列关系,含有简单扼要的意思。“开诚布公”指诚意待人,坦白无私。不含有简洁的意思,排除D。第二空,对应“冗词赘语,唠唠叨叨”,此处所填词语应为贬义词。“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感情色彩不合语境,排除C。“一知半解”指知道的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不知所云”指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语言紊乱或空洞。“不知所云”贬义色彩更重,更符合语言多而无用的语境,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①诸如餐厅、咖啡馆、运动场馆、书店、博物馆、电影院等场所提供了城市人在工作与居住之外的“第三类空间”
②而跑步、健身、阅读、听音乐和旅行,这些休闲活动可以用来衡量城市的休闲丰富度
③它们构成了一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性格和气质,也成为城市魅力所在
④人们在这里与熟悉或陌生的人交谈、交换情报、迸发灵感
⑤理想城市一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姿态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①④②③

B:⑤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③

正确答案:B

解析:观察选项,给出了①和⑤两个首句,①以“诸如”开始,明显是对上文内容的举例说明,故①不适宜做首句,由此排除C、D。A、B两项的区别在于③的位置。分析可知,③中“多元、包容的性格和气质”照应的应是⑤中“不同的生活姿态”,而非②中的休闲活动,故⑤③应紧密相连,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5、【言语理解】39.与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作为一种对有害生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溴甲烷对人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毒剂,可对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经溴甲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用溴甲烷。
从上下文看,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到大气中,破坏大气臭氧层,恶化大气环境

B: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C:溴甲烷虽然能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现心脏衰竭、休克、双目失明等症状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中“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可知A项正确;由“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可知,C项正确;由“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可知,D项正确。B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属无中生有,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成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同一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C: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条件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条件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能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的“同样的需要”与文段中的“类似的需要”不符,且缺少“相似的条件”这一限定,排除。
B项,文段的主语为“人类”,“同一种族的成员”缩小了文段陈述的范围,排除。
C项,表述与文意相符,当选。
D项,文段说的是“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条件下”属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7、【言语理解】

美国《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咖啡因是让蜜蜂忠诚专一的物质。正如咖啡因会刺激人类的大脑一样,这种化学物质也可以刺激蜜蜂的大脑,特别是其中一个叫蕈形体的脑区域,这一区域跟气味的学习和记忆有关。咖啡因的摄入使得蜜蜂深刻地记住了在柑橘和咖啡花朵上采集花蜜这件事情,所以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蜜蜂都离不开这种特殊味道的花蜜了。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花蜜与咖啡因

B:

难以抗拒的咖啡因

C:

蜜蜂为何“单恋一枝花”

D:

蜜蜂学习和记忆的奥秘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一项研究结论,即咖啡因是让蜜蜂忠诚专一的物质;然后对咖啡因让蜜蜂产生忠诚专一这一行为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以“所以”得出结论,蜜蜂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离不开这种特殊味道的花蜜。C项“单恋一枝花”是对蜜蜂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离不开某种特殊味道花蜜的拟人表达。

A、B两项未提及文段主题词“蜜蜂”,排除。

D项,文段重点是强调咖啡因对蜜蜂采集花蜜的影响,“学习和记忆的奥秘”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

8、【言语理解】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大相径庭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替换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目全非

B:截然相反

C:南辕北辙

D:迥然不同

正确答案:D

解析:“大相径庭”比喻两件事相差很远或截然不同。“面目全非”本身为主谓短语,不可作定语,故排除A项;“截然相反”程度过重,故排除B项;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用在句中不合适,排除C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曾几何时,苹果做了某件事,就成了那个行业的________。如今,苹果的影响依然在,但好像大大减弱了。这个曾经的创新________者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创新的困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头羊 奠基

B:晴雨表 推动

C:风向标 引领

D:试金石 先驱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空,“领头羊”指带领大家前进的领头人或单位。“晴雨表”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如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指代表、反映某种新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事物,如米兰时装周是全球时尚界的风向标。“试金石”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和依据。句中表达的是苹果引领了手机行业的潮流和趋势,选“风向标”最恰当。验证第二空,“引领”填入也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B: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C:古人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D:文化共存的实现途径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然后引出文化共存的实现途径,即“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尾句补充说明只有多元文化共存,人类文明才会更加璀璨。“和而不同”“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每一颗星星都发光”,说的都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问题,只有D项与此相关。
A项的“贡献”无中生有,排除;B项的“孔子”、C项的“想象”只在第一句提到,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9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1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