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534

发布时间:2022-10-19 11:49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受到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已表现出种类多、地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危害程度重等特征。基于近十年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文献统计,初步估计中国有860余种归化植物,其中369种被认定为入侵性植物,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发现。目前,在我国已建立的1500余个自然保护区中,除少数位于远偏之地,其他或多或少都能调查到外来入侵植物,覆盖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甚至城市居民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

A:严峻形势

B:形成原因

C:长期影响

D: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表现出种类多、地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危害程度重等特征;接着用近十年的野外调查的数据进一步说明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态势的严峻。A项的“严峻形势”与文意相符。
B项“形成原因”、D项“变化趋势”文段没有提及,C项“长期影响”是危害程度重的一种体现。三项均不能体现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核心,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92题,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

2、【言语理解】下面句子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经过认真研究,教练组认为,迎战这样的对手,“紧逼”莫若“联防”好。

B:建国后,大批留学生专家回国,从而开展了国际前沿的研究项目。

C:尽管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困难,但黑暗已经过去,毕竟黎明就在前面。

D:且不说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路要走,何况达到标准以后我们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中“从而”使用不当,前后分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承接关系。C项语序不当,“毕竟”应该放在“黑暗已经过去”的前面。D项中关联词使用不当,“何况”应该改为“即便”。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笑,只是细节,本不是大事,但某些官员不合适的笑,能让人捕捉到他们的冷漠与失职

B:城管处在政府权力的边界,是老百姓最容易看到的政府人格形象,也是官民积怨最容易发泄的情绪出口

C: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公司高管因向政府官员、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涉嫌严重经济犯罪而被立案侦查

D:有一次我去一个著名的“造假村”做调研,他们用面粉和糖来做一些板蓝根之类的假药,结果脱贫致富了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存在逻辑错误,“政府官员”“医生”是人,不能与“医院”并列。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2题

4、【言语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在地球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名片”,更重要的是,大时代、大变迁,让中国人有着无比丰富的生命的可能,有着更为多彩的生活体验。梦想与奋斗、成功与挫折、欢笑与泪水,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学会发现故事、讲述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我们就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A:人人都要学会讲故事

B:每个人都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

C:平凡的点滴重构了“中国故事”

D:世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感兴趣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代表了国家形象;接着介绍时代的变迁让中国人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然后指出生命中的点滴正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最后承接上文,指出我们要发现故事并讲述故事,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尾句是文段的重点所在,意在说明每个人都要学会讲故事,为展示中国形象而努力。
A、B两项本身表述均无误,但B项没有涉及“讲故事”,故A项更贴近文段主旨,排除B。
C项,“平凡的点滴”在文段中并没有体现,且把每个人的经历都用“平凡”来概括,过于绝对;同时,“重构”一词表述不当,在文段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D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题

5、【言语理解】有人主张货币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把今天的价值保存起来,等明天、后天或未来任何时候,再把其中的价值用来购买别的东西,但货币同时也是跨地理位置的价值交换,今天在甲地把东西卖了,带上钱到乙地,又可以用这些钱去买想要的东西。因此,货币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________、跨空间的________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商业化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创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贮藏 滞留

B:保管 使用

C:储存 移置

D:收藏 转移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贮藏”“保管”“收藏”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实物,“价值”是抽象事物,故都不能与其搭配,排除A、B、D。C项代入句中符合语境,为正确答案。
第二空,填入“移植”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采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________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________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凭借 附属

B:通过 呈现

C:依照 展现

D:融汇 依附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句意为借助透视这种手段来表现三维空间,强调的是“借”,“依照”“融汇”均不合句意,排除C、D。
第二空,“附属”指依附归属。“呈现”指展现、显现。由句意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浮雕的依附、归属性。“附属”填入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7、【言语理解】苏轼一生树敌甚多,他的政敌不但包括整个新党,也有不少旧党中人。事实上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是他那名震天下的声望和直言无忌的性格不但使新党将他视同敌方的党魁,而且使旧党中的不端之士将他看成通向宰执宝座的最大障碍,从而不约而同地将他视若仇雠,进行无休无止的诬陷与迫害。如果说从友人的身上可以发现苏轼的某种性格特征,那么在敌人的身上就可以反衬出苏轼的这些特征。忠谠与奸邪、直率与狡诈、坦荡与阴险、善良与凶恶,这些互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往往分属于势不两立的双方。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苏轼的敌人是些什么人

B:党争对苏轼造成的影响

C:天才苏轼为何一生坎坷

D:乐天派苏轼的豁达人生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苏轼一生树敌颇多,包括整个新党和不少旧党中人;然后具体说明尽管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由于他的声望和性格,新党、旧党中的不端之士仍将他视为仇敌;接着通过论述友人性格可以体现苏轼的性格特征引出从敌人的性格也可以反衬出他的性格;最后介绍了一些对立的性格特征。由此可知文段围绕苏轼的敌人展开论述,且尾句提到了一些对立的性格特征,故下文应围绕苏轼的敌人的性格特征来论述,对应A。
B、C、D三项均未涉及苏轼的敌人,脱离了文段的主要话题,接下来不太可能讲述,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于植树尽责形式创新的需要。它采取的是社会认养模式,由企业捐资,地方专业单位造林,公益机构管理,实质上是实现了义务植树的专业化。只要有植树造林的意愿,不管身在何方,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植树责任。这对于普及社会的义务植树意识,降低参与门槛,无疑大有裨益。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蚂蚁森林”对植树尽责形式的创新及其意义

B:社会公益活动如何有效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

C: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这一项目的根本目的

D:大众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句强调的是“蚂蚁森林”满足了社会对于植树尽责形式创新的需要;第二、三句是对第一句的具体阐释,介绍了“蚂蚁森林”对于植树尽责形式的创新是什么;第四句进一步说明“蚂蚁森林”对普及社会义务植树意识的意义。综上可知,文段主要谈论的是“蚂蚁森林”对于植树尽责形式的创新及其意义,A项与此相符。B、D两项均未体现“蚂蚁森林”这一论述主体。C项“根本目的”文段未涉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6题

9、【言语理解】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教化之邦。如果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喧哗不止,则不免让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侧目而视

B:恨之入骨

C:置若罔闻

D:不以为然

正确答案:A

解析:“恨之入骨”形容痛恨到极点,用于描述对喧哗不止行为的态度程度过重,排除B。“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不能表达对大庭广众喧哗这一不文明行为的否定态度,排除C。“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然”通常用于“对……不以为然”的句式,与“让人”搭配不当,排除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5题

10、【言语理解】实际上,评价睡眠质量好坏的标准,不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不让健康睡眠成为奢侈品,需要每个人的自我努力,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按时睡觉,既保障睡眠的时间,更应注重睡眠的质量。
对这段文字的议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深度睡眠与健康

B:睡眠的质量

C:健康的睡眠

D:生活方式与睡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通过对睡眠质量标准的阐述,引出了什么是健康睡眠的话题,后文进一步说明如何来实现健康睡眠,因此文段的议题应为“健康睡眠”而非“睡眠的质量”,排除B;文段未提到“深度睡眠”,排除A;D项,生活方式只是影响睡眠的一个因素,文段并未着重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