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476

发布时间:2022-10-07 19:55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在实际应用中,专网通常服务于政府、军队、公安、能源、消防、轨道交通等部门或领域,大部分情况下被用来进行应急通信、调度指挥。性能可靠、低成本、定制化的特点,使其在行业应用中具备________的优势。即便5G时代呼啸而来,专网依旧能够找到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一格 立足之地

B:众所周知 一席之地

C:不可替代 用武之地

D:显而易见 立锥之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体现专网“性能可靠、低成本、定制化”带来的优势。“独具一格”指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多强调与众不同,“性能可靠、低成本、定制化”并非专网独有的,排除A。“众所周知”指大家都知道,文中并未体现大家都知道专网具有这些优势的意思,排除B。
第二空,由“即便……依旧……”可知,此处表达的是就算5G时代到来,专网依旧有应用之处。“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不能表示专网在5G时代仍能发挥作用,排除D。“用武之地”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28题

2、【言语理解】亚洲有中印两个人口大国,然而人口的庞大却与人才是否________没有必然关系。人才供应缺口在一些国际化的行业中尤为________,例如金融从业人员、工程研发人员等在全亚洲都供不应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饱和 突出

B:充裕 明显

C:过剩 严峻

D:流失 巨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缺口”不能与“严峻”搭配,排除C。
第一空,“流失”比喻人员、财物等从本地、本单位流动或转移出去而散失,与句意不符,排除D。 “饱和”比喻在某个范围内某种事物的数量达到最大限度;“充裕”表示充足富裕。“供应缺口”“供不应求”都表示需求不能被满足,出现了短缺状况,与此相对的应是人才是否足够的问题,故应填“充裕”。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8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8题,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8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8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8题

3、【言语理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B: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中国人民与中国梦

D:中华民族的梦想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为总起句,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接着指出如何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结果。可见“实现中国梦”是文段的关键词,A项与此最相符。B项侧重于论述中国梦是什么,C项侧重于论述中国人民与中国梦的关系,D项未涉及“中国梦”这一话题,均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4、【言语理解】有人刻薄地嘲讽你,你马上尖酸地回敬他;有人毫无理由地看不起你,你马上轻蔑地鄙视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马上加倍证明你更厉害;有人对你冷漠忽视,你马上对他冷淡疏远。看,你讨厌的那些人,轻易就把你变成了你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样子。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
这段文字揭示的道理是:

A:争执会使人迷失本性,要和平相处

B: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坚持自己的主见

C:眦睚必报的人令人讨厌,要放弃仇恨

D:不要因为对手的低劣而把自己也变得低劣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最后两句揭示了文段的主旨,“看,你讨厌的那些人,轻易就把你变成了你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样子。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告诉我们:不要为了报复对手的低劣而把自己也变成和他一样低劣,D项正确。A项的“争执”对应第一个“有人”,而文段重点不在于“要和平相处”,而是不要把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排除。B项的“坚持主见”、C项的“放弃仇恨”也非文段揭示的道理,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7题

5、【言语理解】宋词应该怎么读?传统的阅读,往往按词人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字词训诂,文意串讲、艺术赏析这样的程式进行,________,但读者跟文本、词人之间总有一层隔膜。如今也有不少创新性解读,加入各种大胆的演绎、戏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但往往偏离历史事实,消费古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部就班 追名逐利

B:分门别类 不伦不类

C:一板一眼 夸大其词

D:中规中矩 哗众取宠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从第一空入手较难排除,先看第二空。由“但往往偏离历史事实,消费古人”可知,空缺处所在句是说如今对宋词的一些创新性解读为了吸引取悦大众而不顾历史事实。“追名逐利”指追求名位,逐取利益;“不伦不类”指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夸大其词”指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这三个词语均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A、B、C。“哗众取宠”指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其填入与文段语境相符。
验证第一空,“中规中矩”指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由句意可知,对宋词的传统阅读是按照一定的程式、标准进行的,“中规中矩”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他多次到这一带农牧区      ,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考查

B:考察

C:检查

D:视察

正确答案:B

解析:考查:检查衡量(成绩、行为、活动等)。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深入分析研究。检查:检验查证。视察:①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②察看。根据题意B项正确。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生态也是资本,      是“不可复制”的资本,创新生态资本      方式,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且 保障

B:常常 保障

C:而且 利用

D:常常 利用

正确答案:C

解析:句中先是说生态是资本,接着说是“不可复制”的资本,所以前后分句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故排除B、D。资本一般是拿来“利用”,而不是“保障”的,故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茶艺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艺术,但对“茶艺”的________诠释究竟是什么,却众说纷纭,即使开茶艺馆的人,也多半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合理 人云亦云

B:准确 语焉不详

C:精确 各执己见

D:全面 一知半解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精确”指精密准确,误差小,常用于可量化的事物。句中用于对“茶艺”这一概念的解释,不恰当,排除C。“合理”意为合乎道理或事理,是从逻辑上进行衡量,也与概念的解释无关,排除A。
第二空,句子说的是即便是开茶艺馆的人,对“茶艺”这一概念也说不清楚。“一知半解”意为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侧重于“知”,即理解的层面;“语焉不详”意为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侧重于“语”,即说的层面。与“诠释”“众说纷纭”相对应,此处填“语焉不详”更贴切。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4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9、【言语理解】一直以来,公立医院15%“药品加成”政策已被固化为“以药养医”顽疾,甚至滋生出“以药腐医”乱象,取消“以药养医”成为新医改的重头戏之一。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医改意见已经明确,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之后,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作者认为“以药养医”是:

A: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特殊政策

B:医疗价格虚高的原因

C:“以药腐医”的原因

D:“药品加成”政策的结果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公立医院15%‘药品加成’政策已被固化为‘以药养医’顽疾,甚至滋生出‘以药腐医’乱象”可知,“药品加成”政策是“以药养医”和“以药腐医”乱象出现的原因。故“以药养医”是“药品加成”政策的结果,D项正确。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10、【言语理解】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________你被点燃了,________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假如 则

B:如果 那么

C:既然 就

D:既然 那么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句子可知,前面说到“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则“被点燃”就不需要假设,可排除表示假设关系的A、B。“那么”在此处不通顺。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