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呈现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舆论态势犹如一个大教室,媒体是雷打不动的信息中心;移动互联时代,新闻舆论态势则近乎游乐场,受众可以随兴趣任意选择内容和场景。要从媒体竞争中突围,在舆论引导中制胜,空洞说教、生硬灌输不行,追求猎奇、编造故事不行,刻意迎合、取悦受众不行,庸俗媚俗、极端表达也不行。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才能提高媒体对受众的“黏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创新是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
B: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C:舆论引导是媒体决胜的战略高地
D:媒体组织机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然后对比了传统媒体时代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环境,说明媒体不再是信息中心,受众可以在新闻舆论态势中任意选择内容和场景;最后指出创新才能提高媒体对受众的“黏度”。文段重点论述的是媒体如何突出重围吸引受众,即创新,A项是对此内容的准确概括。
B项,文段只是客观描述了在新形势下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媒体要在竞争中突围应该如何做,“已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项说法有误,文段强调的是创新可以使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制胜,“舆论引导”是目的而非手段,排除。
D项,文段强调的是媒体如何在竞争中突围,并未强调媒体间竞争激烈,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
2、【言语理解】《海洋星球》是一部编排细致、表现手法新颖的环保纪录片。影片用几句________的开场白点明人与海洋关系的主题后,便将镜头对准了40亿年前的太古时期。我们通过画面了解到,洋流如何孕育了生命的雏形,藻类如何引发了新生命的爆发,海洋生物如何互相追逐捕食,形成________的生物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门见山 绵延不绝
B:提纲挈领 环环相扣
C:铿锵有力 唇齿相依
D:醍醐灌顶 密不可分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几句……开场白”“点明……主题”可知,“铿锵有力”“醍醐灌顶”不符合句意,排除C、D。
第二空,“绵延不绝”延续不断,多用于形容山势。“环环相扣”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或者形容运作步骤安排得紧凑而有序。“生物链”常用“环环相扣”来形容,而不能用“绵延不绝”来形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脚,去不懈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拓荒 播种 耕耘
B:耕耘 拓荒 播种
C:拓荒 耕耘 播种
D:播种 拓荒 耕耘
正确答案:A
解析:“拓荒”指开垦荒地。“播种”指播撒种子。“耕耘”指翻土除草,辛勤劳动。根据耕种的时间顺序,应先拓荒,再播种,然后经常翻土除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1题
4、【言语理解】
唐代是中国园艺起步的时代。唐以前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寻常百姓,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而到了唐代,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果实不堪食用的海棠便因此开始得到重视。到了宋代,海棠成为园林观赏植物中的明星,宋人常以海棠牡丹并论,在宋代花鸟画中便有以海棠为题的古画留传。而宋代之后,海棠已然是中国传统的名花,历代都不少见。中国人喜欢海棠,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海棠植于庭院,正是应了“金玉满堂”的谐音。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中国古典园艺史的发展脉络
B:海棠在中国古典园艺史上的地位变迁
C:海棠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栽培植物的文化象征
D: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后期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唐代以前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接着介绍唐代以后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海棠开始得到重视;然后说明到了宋代海棠名气大增,宋代之后海棠地位更高;最后指出中国人喜欢海棠,中国古典园林中海棠植于庭院,应了“金玉满堂”的谐音。由此可知,文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海棠在我国园艺植物中的地位变化。B项表述与此一致。
A、D两项均脱离了“海棠”这一主题词,排除。
C项的“文化象征”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生回忆版第31题
5、【言语理解】在西方思想史中,像卢梭那样具有重大影响和广泛争议的人物不多,他有一句很著名的遗言:“我把我的一生献给真理。”这也是他的座右铭,他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的书起初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只是引起很多争论,如果有影响,也只限于学术界。他的思想产生社会影响是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社会契约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广大普通民众开始受到影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卢梭如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奋斗
B:卢梭的思想被社会接纳的过程缓慢曲折
C:《社会契约论》如何被百姓认可
D:真理总是要经历波折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卢梭有重大影响和广泛争议,接下来具体论述他一生为真理奋斗,但他的书起初并无较大社会影响,直到法国大革命开始,他的思想才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A项为材料部分内容,C项在文中没有体现,D项无法从文中得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下列每组前后两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现在他思想很
B:最近超市的买卖
C:你的
D:月色便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进步”在前一句是形容词作谓语,在后一句是名词作宾语。C项“辛苦”在前一句是名词,在后一句是动词。D项“朦胧”在前一句是动词,在后一句是形容词。B项“火”在两句中都为谓语,表火热、火爆,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
7、【言语理解】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铁腕”推动改革,令市场________。但是要革除多年________,显然非一日之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雷贯耳 问题
B:闻风丧胆 弊病
C:为之振奋 阵痛
D:耳目一新 积弊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如雷贯耳”的意思是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为之振奋”多形容人振作精神,奋发努力。两词的主语通常为人,这里对象为“市场”,不恰当,排除A、C。“闻风丧胆”意思是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含贬义,不符合文段语境,排除B。第二空,“革除积弊”为常用搭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8、【言语理解】探索和形成一个好的制度不容易,关键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________地遵守和执行。这要求我们要把制度像种子—样种在头脑里,如红线一般________于工作中。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通达“中国之治”的新天地。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定不移 渗透
B:—丝不苟 应用
C:不折不扣 贯穿
D:矢志不渝 根植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如红线一般”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红线”的特性。“渗透”“应用”“根植”均不能体现“红线”的特性,排除A、B、D。“贯穿”指穿过,连通。其填入恰当,能够体现制度像红线一样在工作中一以贯之。
验证第一空,“不折不扣”指完全、十足、彻底,填入此处与“遵守和执行”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25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26题
9、【言语理解】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对这句话理解无误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比智慧对人更重要
B:一个人可以缺乏智慧,但是不能缺乏道德
C: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而道德的缺陷却不能填补
D:道德的缺陷,往往会带来智慧上无可弥补的缺陷
正确答案:A
解析:“常常能够填补”与“不能同样填补”两相对比,表明在生活中,道德比智慧更重要,故答案为A。但丁的话并没有包含“一个人可以缺乏智慧”的意思,B理解错误;C项“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原文说的是智慧的缺陷常常可以用道德来填补,强调的是道德与智慧间的互补性,故C理解与原文有偏差。D项意为道德的缺陷会造成智慧的缺陷,明显与原文不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既考虑到当前,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地绿、天蓝、水净的生存环境。这一思想与当今社会存在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潮是针锋相对的。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
生态伦理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B:
生态伦理思想对消费理念的影响
C: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D:
儒家与道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的相同之处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首句提出观点——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环保意识,选择适度消费方式;然后以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对当代人的告诫意义为例对此进行具体论述。综合可知,文段主要谈的是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意义,C项正确。
A项未体现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价值,排除。
B项,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不止“消费理念”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且文段论述主题为“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而不是“生态伦理思想”,排除。
D项,儒家与道家的对比为举例论证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