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单个企业是无法“________”的,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这也是网络安全的更高等级——生态安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哲保身
B:独善其身
C:自给自足
D:自力更生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万物互通互联”可知,句中强调的是企业与群体、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脱离大环境而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自给自足”“自力更生”均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依赖别人的救济和帮助,多用于经济方面,填入不合语境,排除C、D。“明哲保身”为贬义词,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独善其身”为中性词,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比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描述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填“独善其身”更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2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2题
2、【言语理解】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统一起来,密切结合自然,努力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这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建筑中有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虽然有迷信成分,但其目的不过是依照山水的自然条件,谋取人类居住的最佳地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儒家和道家思想是相通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理论主要根源于儒道文化
B: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C: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思想与“五行”密不可分
D:古人在城市建筑和规划中加入过多迷信成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古人在建造城市及城市建筑中非常注重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后文引用儒家、道家以及“堪舆”之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此进一步说明。A项,“城市建筑理论”“主要根源于儒道文化”表述不准确,文段主要说的是古代城市建筑重视建筑物与环境协调的思想源于以儒道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C项的“五行”、D项的“迷信成分”只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2题
3、【言语理解】①借款人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通过举借新债才能偿还旧债
②此时,以借款来偿还信用卡欠款利息的人就是在玩弄“庞氏骗局”
③明斯基指出,债务积累的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
④只要借款人能履约还款,信贷支持就能保证经济高效且有序地成长
⑤前两个阶段在总体上是良性的,促使经济以积极的方式不断增长
⑥但是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债务循环便开始越来越不稳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⑤⑥②①
B:③⑤④⑥①②
C:④③⑤⑥②①
D:④③⑥②①⑤
正确答案:B
解析:④以“只要”开头,放在段首不恰当,排除C、D。⑤中“前两个阶段”紧接③中的“会经历三个阶段”,故应紧跟在③之后,排除A。且④是对⑤的进一步说明,应紧跟在其后。由此可知,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4、【言语理解】生活在内地的中国人终其一生,要无数次填写有关个人资讯的登记表格,举凡上学、提干、入党、参军、就业、旅行等概莫能外,而登记栏目也几乎是________的,包括出生年月,家庭出身、民族、性别、党派、籍贯、文化程度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人一面
B:如出一辙
C:一模一样
D:千篇一律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句意为各种各样的登记表格在登记栏目上是一致的,即空缺处所填词语应含有一致之意。“千人一面”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此处用来修饰“登记栏目”不恰当,排除A。“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一模一样”指样子完全相同。根据句意,B、C两项填入均不正确,排除。“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填入最符合语境。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5、【言语理解】一位思想家,不管多么伟大,本质上都只属于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一点,古今中外________。所以,今天对孔子的某些思想予以扬弃,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完全用不着________,也用不着大张旗鼓地批判。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出一辙 断章取义
B:大同小异 喧宾夺主
C:概莫能外 大惊小怪
D:一视同仁 小题大做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此处是对“思想家……本质上都只属于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一观点的肯定。“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样看待,其对象为“人”,排除D。
第二空,对应“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此处强调的是不用觉得奇怪。“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喧宾夺主”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两词均与文意不符,排除A、B。“大惊小怪”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15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8题
6、【言语理解】
当血管壁被蚊子戳破时,血液会启动凝血机制,来修补血管壁的缺口,让血液在局部区域凝固。这不利于蚊子吸血,为此蚊子进化出了可以抗凝血的蛋白,只需在吸血之前注入血管组织中,就可以阻止血液凝固。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出组胺蛋白质来抵抗这种抗凝血蛋白,而这个免疫反应就会引起蚊子叮咬部位的过敏反应,让我们感觉痒。一旦开始痒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挠,但挠痒痒的时候,手指对皮肤的挤压会加速血液流动,使局部区域的抗凝血蛋白和身体分泌的组胺蛋白向更大区域扩散,自然也就越挠越痒了。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蚊子如何突破血液凝血机制吸血
B:
被蚊子叮咬了为什么会越挠越痒
C:
抗凝血蛋白助蚊子吸血一臂之力
D:
组胺蛋白质可抗蚊子抗凝血蛋白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当血管壁被蚊子戳破时,血液会在局部区域凝固;接着指出这不利于蚊子吸血,所以蚊子进化出了一种可以抗凝血的蛋白来阻止血液凝固;然后说明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出组胺蛋白质来抵抗蚊子的抗凝血蛋白;最后在此基础上解释这个免疫反应会引起蚊子叮咬部位的过敏,从而让我们感觉痒,而挠痒痒会使这种过敏向更大区域扩散,所以就会越挠越痒。分析可知,文段主要是解释被蚊子叮咬后越挠越痒的原因,文段标题应与之相符,对应B。
A、C、D三项均是文段具体介绍蚊子攻击人体血管壁以及人体进行免疫反应的内容,非文段重点,作为标题不合适,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0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
7、【言语理解】流言常常令人不悦,却很可能有助于丑事的暴露,阻止恶行的继续。对很多公众人物来说,单单是人们的议论就可以阻止不良行为。总有人________八卦和流言毁了自己心目中的明星,但事实上,少有哪个坐得正、行得端的明星最终被流言蜚语摧毁;被破坏的仅仅是对偶像的________想象,被________的是明星的为所欲为和不良行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担心 主观 曝光
B:斥责 浪漫 质疑
C:惋惜 片面 揭露
D:抱怨 完美 约束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此处修饰的是粉丝对于偶像的想象,应填入褒义词,排除A、C。
第三空,“质疑”指提出疑问。“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质疑”的对象通常是问题,与“为所欲为”搭配不当。“约束”恰与“为所欲为”“不良行径”搭配。
第一空,填入“抱怨”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7题,201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8、【言语理解】“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据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法国良心”的伏尔泰说的。作为捍卫“言论自由”标志性的符号,这句话一直被欧美媒体和政客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考证,伏尔泰并未说过这句话,这好像在西方“言论自由”的说法上戳了一个窟窿。一个在欧美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称,在美国有18种“言论自由”不受保护,“欧洲人权公约”对言论自由限制的内容比言论自由的内容长一倍。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西方“言论自由”存在双重标准
B:西方“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
C:西方不存在绝对的“言论自由”
D:有人借伏尔泰之名杜撰了言论自由的名言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伏尔泰的名言是西方捍卫“言论自由”的标志性名言。接着转折指出该句话并非出自伏尔泰的事实,并表明绝对自由在理论上的不成立。接着通过一个在欧美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的说法指出西方关于言论自由的限制很多,即在事实上也不存在绝对的“言论自由”。由此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A项“双重标准”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对西方的“言论自由”进行了全盘否定,不符合文意;D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是文段的重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9题
9、【言语理解】①爱因斯坦的错误也为前沿发现带来了挑战
②但对于爱因斯坦,即使是错误也是值得一提的
③通过这些错误,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关于宇宙的科学观念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④和所有人一样,爱因斯坦也犯过错误,和大多数物理学家一样,他有时把这些错误写入论文发表出来
⑤在推进人类知识的极限之时,我们很难知道写在纸上的理论是否与真实现象相符,也很难知道激进的新想法究竟是会带来更深刻的认识,还是会不了了之
⑥对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误入歧途的事很容易遗忘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⑥②③①⑤
B:④③⑤①⑥②
C:⑥②⑤④①③
D:⑥⑤②④③①
正确答案:A
解析:②以“但”开头,指出爱因斯坦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与之相对,⑥指出普通人的错误很容易遗忘,故⑥②构成转折关系,应紧密相连,排除D。①、③论述爱因斯坦错误的价值,均应接在②之后,排除B。由①中的“也”可知,①应排在③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1题
10、【言语理解】下列三个句子,分别最可能出现在( )类型的文本中。
(1)我们必须相信,艾滋病群体并不是一种异数,只是一种病人;不是一种例外,只是一种意外;不是一种伤疤,只是一种伤痛;不是一种耻辱,只是一种现实。
(2)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
(3)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A:宣传海报、医学文献、新闻报道
B:抒情散文、教科书、政论文
C:新闻报道、政府报告、医学文献
D:报刊评论、政府报告、宣传海报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从(3)句入手。“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这句话简洁有力、目的明确,具有明显的倡导意味,最可能出现在宣传、倡议类的宣传海报中。(1)句采用排比句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艾滋病群体,符合报刊评论的特点。(2)句报告了我国艾滋病现状,出现在政府报告中也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