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各级评审组织几乎无法看到申报人的艺术实践能力,只能看到表格栏目里的论文和项目。在唯论文是重的标准下,音乐理论的教师还能体现一些真才实学,而表演艺术的教师则只能扬短避长、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滥竽充数
B:削足适履
C:委曲求全
D:弄虚作假
正确答案:B
解析:句中说的是表演艺术的教师的长处在于艺术实践方面,而在唯论文是重的标准下,他们不得不舍弃自己的长处,也在发表论文上下功夫,以适应职称评审的需要。“滥竽充数”和“弄虚作假”都强调作假,而句中主要说的是表演艺术教师对规则的无奈迁就,故排除A、D。“委曲求全”指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让步;“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句中表演艺术教师的迁就不存在顾全大局的问题,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3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27题
2、【言语理解】不充分的发展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就这样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时存在。这是中国的困境,也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有的________。就像每个月挣100块钱的人却不得不吃10块一斤的有机大米,其结果必然是饥饿。环保成本的高昂,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与矛盾,也成为许多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寅吃卯粮甚至________的现实背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尴尬 饮鸩止渴
B:际遇 杀鸡取卵
C:难题 涸泽而渔
D:挑战 饥不择食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这是……也几乎是……”可知,填入词语应与“困境”相对应,“际遇”与此不符,排除B。
第二空,由“甚至”可知,填入词语应与“寅吃卯粮”构成递进关系。“寅吃卯粮”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D项词义与此不符,排除。“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竭泽而渔”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寅吃卯粮”“竭泽而渔”都是侧重解决眼前的问题,程度相当,排除C。“饮鸩止渴”强调给未来造成严重后果,程度比“寅吃卯粮”更重,当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3、【言语理解】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是国家核心战略资源和社会重要财富。2021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安全是前提,更是基座。确保数据安全成为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手段。
接下来最不可能讲的是:
A: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B:多措并举保障数据安全
C:通过立法保障数据安全
D: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全场景保护数据安全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重要性,然后引出数据安全的话题,强调了数据安全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意义。尾句提出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根据话题一致原则,下文最有可能围绕如何保障数据安全给出解决对策。
B、C、D三项均与对策相关,都可能在下文论述,排除。A项论述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在本文已有相关论述,不属于下文话题,故最不可能在下文论述。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当的一句是:
A:展望21世纪,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必将改变西方文化片面主宰世界的格局。
B:远处那座大山十分荒凉,有时晚上还能听到饿狼的哀嚎。
C:几乎所有的严肃文艺期刊都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D:一般说来,智力超常的人和智力落后的人在人群中都占少数。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因范围不清导致句子不合逻辑。“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二者不能并列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如今社会上的骗子骗术不断升级,为了这些行骗的手段他们可谓是________,花样百出,使得老百姓________。因此,为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和增强辨别能力,政府广开宣传渠道是________的大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殚精竭虑 防不胜防 迫不及待
B:殚精竭虑 谈虎色变 迫不及待
C:挖空心思 防不胜防 刻不容缓
D:挖空心思 谈虎色变 刻不容缓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可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判断。“殚精竭虑”形容用尽了心思。常用于褒义语境。“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含贬义。对社会上的骗子骗术,作者的态度显然是否定的,故应填一个偏贬义的词语,排除A、B。第二空,“谈虎色变”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防不胜防”形容防备不过来。对应“花样百出”,应填“防不胜防”,排除D。将C项代入第三空验证,“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许拖延。用来形容政府广开防骗宣传渠道的紧迫性,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
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浪潮中,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日益融为一体,政府管理不能再局限于线下管理,而必须全面掌握互联网对政府与公众行为的影响机制、调节规律及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大数据:
A:
强化了政府的治理手段
B:
提升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C:
调整了政府管理的重心
D:
拓展了政府的治理领域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在大数据浪潮中,网络成为现实世界的反映;然后指出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日益交融的当下,政府管理不能再局限于线下管理,而是要全面掌握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网上网下的联动与共治。强调词“必须”引出的内容是文段重点,即政府管理需要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D项“扩展了政府的治理领域”与此相符。
A、B两项无中生有,排除。
C项,政府只是不再局限于线下管理,并没有将管理重心进行调整,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48题
7、【言语理解】作家只有________公共关怀,个人化的审美追求才不会被个人功利湮没,才不会________谋取私利的工具,时下流行的某些“青春文学”因为缺少批判现实的公共关怀,它们对现实的________其实是对现实的粉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持 落入 描画
B:秉持 沦为 描摹
C:兼具 成为 描述
D:坚守 变为 描绘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一空,“兼具”指两个同时具备,而此处只提及“公共关怀”一个方面,故其用在此处不当,排除C。
再看第二空,“落入……的工具”搭配不当,排除A。与“变为”相比较,“沦为”更符合此处的贬义色彩,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9题
8、【言语理解】①这种观念意识即“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展开了中华民族一幅内含阔大想象的宇宙图景
②“尽善尽美”,要求美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相伴而行,美感经验与价值理念一体交融
③就礼乐关系而言,礼强调道德仪式对日常行为的规范,然而这种规范如果不是仅流于形式,就必须从内心获得情感的力量,实现内化的完成
④就中华美育传统而言,美与善的关联性要远远大于差异性
⑤总之,中华美育精神,讲求审美与道德的统一,二者统一于人格教育之中
⑥乐呈现为愉悦的感性经验品格,然而这种愉悦本身,却为一种观念意识的直观呈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⑥③⑤①
B:②④③⑥①⑤
C:④③②⑥①⑤
D:②①③⑥⑤④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从首句入手不易排除,可从其他角度寻找突破点。③首先提出“礼乐关系”的话题,再具体介绍“礼强调……”,而⑥指出“乐呈现为……”,③和⑥是在具体介绍“礼乐关系”,话题相关,应紧密相连,且顺序应为③⑥,排除A、C。
①以指代词“这种观念意识”开头,其前句应提到“观念意识”的相关内容。B、D两项①前分别为⑥和②,⑥末尾提到“一种观念意识的直观呈现”,按照话题一致原则,①开头的“这种观念意识”指代的应是⑥末尾的“观念意识”,两句应相连,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
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往往有着________的身份标签,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周围人对自身的评价,所以,自然而然便保持着一种无形的________。但是,当这些社区中的“好居民”,工作中的“好职工”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其自身的身份特征________,“反正也不认识我”人们如是想着,于是一些不文明现象随之产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特有 自省 消失
B:
鲜明 压力 模糊
C:
明确 自律 弱化
D:
固有 束缚 偏移
正确答案:C
解析:
先看第二空,文意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周围人对自身的评价,因此自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自省”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文段强调的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不是要反省自己,排除A。“压力”指制伏人的力量。文意强调的是“约束”而非“制伏”,排除B。“束缚”指约束限制,强调的是外界的限制,而文意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排除D。“自律”指自我约束,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其他两空:第一空,“明确的身份标签”表述无误;第二空,“自身的身份特征弱化”对应“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5题
10、【言语理解】
最早对“峨眉”二字做出解释的是晋人任豫,其《益州记》记载峨眉山在南安县(今四川乐山)界以南八十里,两山首相望如蛾眉。这个说法为北朝郦道元所接受,其《水经注》记载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秋日清澄,望两山相峙如蛾眉。任豫、郦道元从峨眉山的外形来推定“峨眉”二字的语源语义来历,几乎成为后世定论。然而考查图书典籍,我们却找不到“峨眉”为“蛾眉”的文献证据。
这段文字是一篇论文的开头,这篇论文最可能:
A:
考证“峨眉”一词的来源
B:
介绍峨眉山外貌形态的变化
C:
介绍《水经注》对后世的影响
D:
论证文献对地理研究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说晋人任豫对“峨眉”二字做出的解释;接着说北朝郦道元也认同其观点;然后说他们都是从峨眉山的外形来推定“峨眉”二字的语源语义来历;最后以“然而”进行转折,指出我们在图书典籍里面找不到“峨眉”为“蛾眉”的文献证据。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继续围绕考证“峨眉”一词的来源展开论述,A项说法与之相符,当选。
B项,文段已经说明了任豫、郦道元从峨眉山的外形来推定“峨眉”一词的来源,“峨眉山外貌形态”属于本文内容,下文不可能再赘述峨眉山外貌形态的相关内容,排除。
C项,文段主要介绍的是“峨眉”一词的来源,“《水经注》对后世的影响”与文段话题不一致,排除。
D项,“论证文献对地理研究的重要性”脱离了对“峨眉”一词的考证的话题,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