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很低,唐代就严令禁止商人做官,甚至规定从商者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到了明代,朝廷虽然认同商贾“以通有无”是社会所需,但早期在商人衣冠上依然有着严苛的规定。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从商者日众,这些圈住商贾的条条框框,也渐渐失去了往昔的效力。尽管如此,商人在日常用度上的自由也还是有限的,“吃”成了扬州富商可供选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斗富的机会。于是,扬州富商一掷千金,在“吃”上无所不用其极。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A:扬州饮食发展的不同阶段
B:扬州人爱吃重吃的深层原因
C:商人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D:扬州富商奢侈的“吃文化”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尾句指出“扬州富商一掷千金,在‘吃’上无所不用其极”,根据话题统一原则,其后的内容应围绕此现象进行展开叙述。D项与此衔接最紧密。
A、B两项为无关信息,C项为本文已出现的信息。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5题
2、【言语理解】近年的欧洲连续经历严寒的冬天,这似乎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相左。但在不少专家看来,异常寒冷事件并未说明气候变暖趋势________,相反,这是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愈加频发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偏转 表现
B:逆转 缩影
C:倒转 象征
D:反转 预兆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偏转”意为射线、磁针、仪表指针等因受力而改变方向或位置,“倒转”意为倒着转动,这两个词语均不能与“气候变暖趋势”搭配,可排除A、C。
第二空,全球极端天气愈加频发是当前实际存在的,用“预兆”修饰不合适,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3、【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今年3月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以来,中国铁路去向何处?备受关注
B:景德镇,作为曾以自己“千年瓷都”的身份为傲的城市,景德镇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从事着和陶瓷相关的工作
C: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购票令”已经名存实亡,不少游客无须买票也可入城,记者进出多个“关卡”均未受到阻拦
D:公众之所以对机场建设费反感,既是因为重复收费没有依据,还因为信息不透明下,机场建设费的使用多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这就难免被指其中有灰色成分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备受关注”缺少主语,可将前面的“?”改为“的问题”;B项前后两个“景德镇”重复啰嗦,可删除第一个“景德镇”和其后的逗号;D项语意混乱,“这”指代不明。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6题
4、【言语理解】旱情如此严重的元凶固然是气候,但这也足以说明当前灌溉能力之脆弱。影响气候可能尚非人力所及,以灌溉为主的抗旱能力却是可以增强的。比如以色列,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沙漠和荒丘为主的土地上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还出口大量的农副产品。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
A:干旱的原因主要不是气候恶劣
B:旱情严重不能完全归咎于气候
C:以色列农业灌溉能力非常强
D:提高抗旱能力依靠政府重视扶持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引出了中心话题,即灌溉能力脆弱是导致旱情的重要因素。第二句提到了人类可以增强灌溉能力。第三句用以色列政府重视和支持抗旱的事例来证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可以有效改变旱情,提高抗旱能力。A、B两项明显与中心话题无关,错误。C项只是文中的例证。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在中国,由于历史文化和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原因,公众对抑郁症往往持排斥态度。患者害怕周围的人知道病情后歧视自己,有些患者吃药偷偷摸摸甚至擅自中断治疗。实际上,抑郁症像高血压等身体疾病一样普通,这类疾病的病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外界(主要是心理压力)的影响往往是诱发因素。但抑郁症并非完全是压力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大脑中某些神经系统的活性发生改变。专家表示,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人体增加这些物质的浓度或活性。同时抑郁症患者也需要有家人和社会的支持,让家人负责监护,帮助其渡过难关。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目前,中国的许多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
B:在中国,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的歧视给抑郁症患者的及时诊疗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C:抑郁症是一种普通的身体疾病,心理压力是主要诱因
D:药物治疗和心理调适双管齐下,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前两句话可知,A、B两项正确。
由“抑郁症像高血压等身体疾病一样普通”可知,此处用高血压等身体疾病与抑郁症类比,是为了说明抑郁症是一种普通疾病,但它并非“身体疾病”,而是属于心理疾病,C项错误。
由“专家表示,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人体增加这些物质的浓度或活性。同时抑郁症患者也需要有家人和社会的支持,让家人负责监护,帮助其渡过难关”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6、【言语理解】
传统出版社的竞争优势在于历史和传统使其在内容创新和版权拥有方面有深厚的_____,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叠加的过程,不可能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资本 一步登天
B:实力 一挥而就
C:资源 一日千里
D:积淀 一蹴而就
正确答案:D
解析: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7题
7、【言语理解】传统文学自现代以来一直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纯文学的读者往往是小众的、精英化的,通俗文学则是供更广大的人群阅读,而作者也是顺应这两个阅读方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群体。网络文学则不同于这两者,能让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阅读。它的多样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让原来并非文学读者的一部分大众作为文学阅读的“增量”参与到文学阅读之中,也使得许多不同身份的年轻写作者在这个空间中找到了职业写作的可能性。大量的年轻读者和作者从网络文学的入口进入了文学之中。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网络文学的出现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受众
B: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能吸引青年人群
C: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D:网络文学的发展扩大了文学的读者和作者群体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传统文学有“纯文学”“通俗文学”之分,并介绍了各自的作者、阅读人群;接着引出“网络文学”这一论述重点,并阐述了其多样性;“因此”后得出结论,概括了网络文学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阅读之中以及丰富了文学的创作群体。D项是对“因此”后结论的同义转述。A项“受众”概括不全面,文段还提到“作者”这一层面;B、C两项论述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的优势,未涉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1题
8、【言语理解】在未来30年里,“气候变化技术”既包括_________防洪设施、用转基因技术使庄稼抵御干旱气候等短期防御科技,也包括使用碳隔离方式将温室气体从大气层抽离并存于地下,将二氧化铝离子植入大气层以此来减少太阳辐射对地球温度影响等的长期防御科技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建 计划
B:兴建 打算
C:建设 设想
D:建造 构想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建设”常与宏观词语搭配,如“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美好家园”。“防洪设施”为具体事物,“建设”与其搭配不当,排除C。
第二空,“计划”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由句意可知,“气候变化技术”目前只是一些尚停留在思维层面的大胆的设想,并未到实际操作阶段,排除A。“打算”较为口语化,填入此处不恰当,排除B。“构想”指构思,形成的想法,多与重要的、比较正式的事件有关,如“体制改革构想”等。此处说的是长期防御科技的设想,“构想”填入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2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
9、【言语理解】在谈论人类艺术史时,人们往往更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因为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缺乏深刻而复杂的意蕴。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人类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长度上远超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人们通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对于视觉艺术的体会与解读,其难度不亚于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甚至更为复杂。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人们对图像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B:对艺术史的讨论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
C:图像的复杂性导致视觉艺术作品难以被理解
D:人类的视觉系统比语言系统发展更为充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人们在谈论艺术史时,更看重作为文本的语言,认为视觉缺乏深刻而复杂的意蕴。接着以“但”转折,说明人们对图像的认识比对语言的认识更早,且解读视觉艺术比把握语言更有难度。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人们对艺术史中图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A项正确。
B项未提到“图像”这一主题词,排除。C项,“图像的复杂性”与“视觉艺术作品难以被理解”并无因果关系,排除。D项,文段未涉及视觉系统与语言系统发展的比较,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
10、【言语理解】传统的文明标准有三个,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但后来许多考古学家发现,由于区域不同,文明的差异也很大,这个判断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现如今,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已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制度。良渚文化虽未有青铜器和较为成熟的文字,但具有早期国家社会形态和较为完整的礼仪系统以及管理制度,还具有许多东方文明的因素。有良渚文化考古研究员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城市应该成为认定文明的首要标准
B:良渚文化符合通行的文明判断标准
C:传统的文明评判标准仍具有现实意义
D:良渚文化颠覆了传统上对文明的认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传统的文明标准是文字、青铜器和城市;接着以“但”转折,说明不同区域的文明差异大,传统的文明标准可能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然后介绍新的文明判断标准——已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制度;最后以良渚文化为例论证,良渚文化虽然没有青铜器和成熟的文字,但是满足了现如今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更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故文段意在强调良渚文化符合现行的文明判断标准,B项与之一致。
A项,文段只提到城市是传统的三个文明标准之一,并未提及城市应为首要标准,且现如今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也未提及城市。该项与文意不符,排除。
C项,文段明确指出传统的文明标准可能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并没有提及传统文明标准在当下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排除。
D项,“传统上对文明的认识”范围过大,文段主要说的是对文明的判断标准的认识;并且是先出现了如今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进而判断出良渚文化属于文明,而不是由良渚文化颠覆了传统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4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