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488

发布时间:2022-10-10 7:11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的市场参与者,都被抛进不断更新的陌生空间中。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行为、交易制度和交易商品,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尤其是考虑到经济生活信息化和网络化,市场经济的陌生关系就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面对的是陌生关系

B: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信息不断更新

C:市场经济生活变得越来越信息化网络化

D:市场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参与者处于陌生空间中;后两句论述受市场交易变化和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市场经济中人们将面对更复杂的陌生关系对此加以论证。由此可知,“市场经济”“陌生关系”应为文段论述的重点。A项与此相符。
B、C两项均属于使陌生关系更复杂的因素;D项偷换概念,文段说的是使陌生关系更复杂,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________,讲究假山池沼的____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_______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映衬 布局 配合 层次

B:配合 布局 层次 映衬

C:层次 布局 映衬 配合

D: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正确答案:D

解析:阅读可知,文段描述的是一幅园林景观图。
第三空,“花草树木”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各种颜色相互衬托辉映,选“映衬”更恰当,排除A、B。
第四空,“近景远景”体现的是一种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的层次感,选“层次”更符合文段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3、【言语理解】2008年,中国大地上堪称祸福更替,悲喜交集。所谓“福”和“喜”,大抵是百年一遇,普照人心,如迎接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所谓“祸”与“悲”,则属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惊天动地 千难万险

B:惊涛拍岸 山河破碎

C:猝不及防 石破天惊

D:防不胜防 有惊有险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常识可知,2008年的“祸”与“悲”主要是指南方的冰灾和汶川的地震,都属于造成重大损失的天灾。这里的“祸”、“悲”是与前面的“福”、“喜”相对应的,故空缺处所填的两个词语也应分别与“百年一遇”、“普照人心”构成对应关系。“百年一遇”是从事情的发生角度阐释,“普照人心”是从事情发生后的效果角度阐释。四个选项中最能体现这种对应效果的只有C项的“猝不及防,石破天惊”。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4、【言语理解】凤凰古城自实行一票制以来,就________不断,被________有与民争利之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议 疑虑

B:异议 置疑

C:疑议 疑心

D:争议 质疑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句中说的是人们对凤凰古城实行一票制做法提出的一种疑问。“疑虑”“疑心”通常指的是心里的疑问,没有明白表达出来,排除A、C。
第一空,“争议不断”为习惯搭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25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25题

5、【言语理解】古人早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________,更直言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足见读书对人心善良与审美韵味的________价值。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赋予人不同的读书境界,这就更使人一生________与书为伴。清人张潮就写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生历练助读书得真意,而读书本身________不是借他人之笔丰富自我的人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慨 培养 须 未尝

B:叹息 培养 需 如何

C:感叹 塑造 需 怎么

D:喟叹 养成 须 何尝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三空,句中强调的是一生与书为伴的必要性,与侧重需求的“需”相比,表“必定、一定要”的“须”填入更恰当,排除B、C。
第四空,“未尝”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不。尾句为问句,填入“何尝”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

6、【言语理解】在古代,每遇战乱,手艺人都会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对象,这是因为手艺人掌握着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技术,他们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如今,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了手工技能,成为当今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但传统工艺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而提升,继续服务于大众。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与现代科技联姻是传统工艺发展的有效途径

B:任何时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社会生产力

C: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传统手工艺产生的深远影响

D:现代科技可以解决制约着生产的传统工艺难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对比传统手工艺在古代和如今对生产力发展的意义,指出了传统手工艺在如今继续发展的途径,即“借助现代科技而提升”。
A项的“与现代科技联姻”与此意相符。
B项脱离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这一主题,排除。
C、D两项均未点出“借助现代科技”继续服务于大众这一核心内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7、【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美国人称得上爱书,但是他们的藏书观却跟我们大相径庭。

B:大约6岁左右的那一年,外祖父从天而降,于是凭空多出一个爱我的外祖父,宛如神迹。

C:我外祖父也在大西北度过了诗意的30年光阴。

D:当然,这部小说已经尽力呈现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挟持之下如飘蓬般转徙。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大约”与“左右”均为表约数的词语,同时用在句中语义重复,删掉其一即可;C项,“诗意的30年光阴”语序不当,应改为“30年诗意的光阴”;D项,成分残缺,应在“转徙”之后加“的命运”。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8、【言语理解】

在老少冲突中,一类观点被年轻人所欢迎:年轻人早出晚归不容易,老人应该给他们腾出空间。这种说法所对应的逻辑是:一般认为年轻人利用资源是投入社会生产的,例如在公交车享有座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老人利用资源更多用于满足个人生活和享受性需求,是纯粹的消耗,而年轻人占有资源后最终会创造新的社会资源。这种功利化的伦理逻辑不乏市场,甚至为部分老年人所赞同。但是,正如那句“人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所说的,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分配资源,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功利。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应尊重老年人享受社会资源的权利

B:舆论在公共资源分配问题上反映强烈

C:不同的社会资源分配方案对应着不同的逻辑

D:功利的算计不应成为当代社会崇尚的价值理念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在老少冲突中受年轻人欢迎的一类观点;接着说明了这类观点所对应的逻辑,即年轻人利用资源是为了投入社会生产,老年人利用社会资源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和享受性需求,是纯粹的消耗,并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资源;最后以转折词“但是”引出文段的观点,指出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分配资源不能只顾眼前的功利,进而说明老年人也应具有享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对应A。

B项,“舆论”并非文段意在说明的主体,排除。

C项,文段只讲了一种社会资源分配的逻辑,“不同的逻辑”文段未提及,且不是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

D项,“当代社会崇尚的价值理念”文段未提及,且脱离了“老少冲突”的话题,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3题

9、【言语理解】29.要坚持权为民所_____,情为民_____,利为民所_____,_____倾听群众呼声,_____反映群众愿望,_____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 系 谋 真诚 真实 真情

B:谋 系 用 真诚 真实 真情

C:用 系 谋 真心 真诚 真实

D:用 系 谋 真实 真心 真诚

正确答案:A

解析:本段文字选自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讲话。“用权”、“谋利”为常见搭配,由此排除B。“真实反映”也为常见搭配,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目前,各种新的技术还在测试中,填埋也不是废物处理的唯一方式。垃圾的焚烧和循环利用也在许多国家的废物处理中占较大比例,而且这两种方式正在经历技术变革并日趋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循环利用,如金属、塑料及纸张的回收利用,仍然发挥较大作用。但是,最快的废物循环方式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垃圾堆肥。
从这段文字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垃圾焚烧正在经历技术变革并日趋完善

B:填埋、焚烧、循环利用是常用的废物处理方式

C:传统的循环利用方式包括可再生物资的回收

D:垃圾堆肥不久将取代其他废物循环利用方式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第二句“垃圾的焚烧……这两种方式正在经历技术变革并日趋完善”可知A项正确。由第一句和第二句可知,B项正确。由“传统意义上的循环利用,如金属、塑料及纸张的回收利用”可知,C项正确。文段最后一句提到“垃圾堆肥”是最快的废物循环方式,并不能推出D项内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