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540

发布时间:2022-10-20 18:05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在今年两会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谈到如何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时,温家宝总理以《离骚》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明志。
这句话表明:

A:投身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正确答案:D

解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思是:这是我内心所向往和珍惜的,即使死多少次我也不后悔。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温家宝总理以此明志,说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只有 D项体现了“导向作用”,当选。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

2、【言语理解】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国内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到整车制造的一整套产业链,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16年全球年销售万辆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我国占一半以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清洁能源汽车再次引发关注,一方面有利于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普通混合动力、天然气、甲醇等其他清洁能源,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发展,这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升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清洁能源汽车前景光明,且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清洁能源汽车可以推动我国汽车、能源等产业健康发展

C: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渐完善,社会综合效益明显

D:清洁能源汽车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赶超欧美国家的利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链、产业规模、销量方面取得的成果,由此引出文段重点,即清洁能源汽车再次引发关注,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清洁能源汽车对汽车、能源等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B项是对文段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当选。
A项“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法得出,排除。C项的“社会综合效益明显”、D项的“汽车行业赶超欧美国家”,文段均未涉及,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3、【言语理解】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对应的位置?由是而知,_______________,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意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

B:要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C:知识道理在时空里是相对的

D:运动和静止是可相互转化的

正确答案:B

解析:前句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对应的位置?”是对“刻舟求剑”误区的阐释,即“刻舟求剑”的人没有认识到刻了痕的船在动, 仍然用静止的思维来找剑,显然是行不通的。故“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应是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项的“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此相符。
A项论述意识与物质的反映关系,与运动无关,排除;C项,“道理”应着眼于启发层面,知识道理的相对性不是“刻舟求剑”要传递的道理,排除;D项,“刻舟求剑”强调的是要用运动而非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而非说明二者的相互转化,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60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3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9题

4、【言语理解】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创新日趋活跃,与金融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息服务出现________的发展,但金融信息质量________,市场秩序有待健全规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突飞猛进 参差不齐

B:日新月异 良莠不齐

C:江河日下 泥沙俱下

D:与日俱增 鱼目混珠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步伐加快”“稳步推进”“日趋活跃”等词语可知,此处表达的是金融信息服务有了迅猛发展。“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变坏,与文意相悖,首先排除C。“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其暗含的渐进式增长的意思与迅猛增长的语境不相符,排除D。“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侧重的是速度;“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涌现,侧重变化快。文段强调的是发展的速度快,“突飞猛进”填入符合题意,且能与转折后表达的超常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成呼应,排除B。
代入验证第二空,题意为信息质量差别大,存在问题。“参差不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33题

5、【言语理解】亲近百姓、接近生活是曲艺这门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________生活的全部,所以创作者才有了“采风”一说。采风从来不是去________生活,而是深入其中,体会其中的乐与悲。然而,现在许多曲艺工作者没有耐心去深入百姓生活,于是只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创作能力无疑也受到了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描摹 评判 质疑

B:洞察 记录 束缚

C:掌握 体验 削弱

D:了解 审视 限制

正确答案:D

解析:先看第一空,句意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生活的全部。“描摹”指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填入此处与语境不符,排除A。
再看第二空,由“不是……而是……”可知,所填词语应与“深入其中,体会其中的乐与悲”构成反义关系,表浅层次观察之意。“记录”指把说的话、做的事写下来,侧重写。而所填词语应侧重看,观察。“记录”填入此处不符合句意,排除B。“体验”与后文的“体会”含义相近,不能构成反义关系,排除C。
验证第三空,所填词语应表达“只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结果,即创作能力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限制”指规定范围,符合创作能力受到束缚的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36题

6、【言语理解】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严格遵守“合乎伦理规范”“具有教化功能”两个原则。原本流传于民间的一个个神祇经过这两个原则筛选之后,被加工成符合规范的明君圣主,进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那些不符合伦常的,就游离于史册之外,________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各种________之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道听途说

B:沉淀 逸闻琐事

C:散落 稗官野史

D:湮没 街谈巷议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游离于史册之外”可知,那些不符合伦常的神话,只在民间口头流传或者在一些不正统的史册中有记载,强调的是没有系统的记录。“沉淀”指聚集、积淀,通常指有底蕴的“文化”“知识”,用来形容“不符合伦常的的神话”不恰当,排除B。“湮没”指埋没,没人知道。而文段中说的是还在民间流传,排除D。
第二空,“道听途说”属于“口头流传”的一种方式,填入不当,排除A。“稗官野史”泛指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与“游离于史册之外”恰好对应,且第一空填入“散落”也能恰当地形容游离于史册之外的神祇的故事状态。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7、【言语理解】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说,是一切个体能够叫作“我的”之总和,它不但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的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双亲、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个体的成就、名誉、财产和权力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映。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物质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社会的自我(个体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精神的自我(个体能够感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这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之所在)。总而言之,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义的一项是:

A:自我产生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又推动个体社会化

B:广义的自我包括物质层面、社会层面两个部分,决定了个体对自身存在满足与否的体验

C:狭义的自我指的就是精神的自我,也是个体自我的核心所在

D:自我就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映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首句“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可知,A项正确。
由文段中对广义的自我的阐述可知,广义的自我包括物质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部分,B项表述不全面。
由文段中“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精神的自我(个体能够感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这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之所在)”可知,C项正确。
由文段中“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映”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良好的政治中,公共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制约公共权力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制约;另一类是软制约,也就是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制约权力不仅要健全制度,使权力的制约具有刚性;还要发挥官德的作用,让良心制约权力。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道德对权力的制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

B:建立健全制度是对公共权力软制约的有效手段

C:良好的政治是由有良心的官员来创造的

D: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不容忽视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中“不仅要……还要……”可知,文段主要讲述的是“要怎么做”,且“不仅……还”的句式中,一般强调的重点在“还”,故整个文段主要说明的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即选项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解释国家兴衰是许多学科________的学术好奇心所在,经济学家更是________地发展出各种理论框架,期冀破解经济增长之谜。激励学者们把中国这个经历了由盛至衰的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以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命名的所谓“李约瑟之谜”。这个谜题尝试回答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________于其他文明,而近现代中国不再具有这样的领先地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不绝 孜孜矻矻 迥然不同

B:旷日持久 孜孜不倦 遥遥领先

C:亘古不变 皓首穷经 名列前茅

D:持之以恒 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三空,由“而近现代中国不再具有这样的领先地位”可知,所填词语是说古代中国科技水平领先。“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明显不同,不符合文意,排除A。“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排在前面,本身已经包含了名次排在其他对象之前的意思,后不能再接比较对象“其他文明”,排除C。“一枝独秀”比喻人或事物超群出众,特别优异,常表述为某物、某人一枝独秀,一般不与“于”搭配,排除D。“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超越同类的人或事物,符合文意。
验证剩余两空:“旷日持久”形容耗费时日,也可以指持续时间长,用在文段中,指解释国家兴衰是许多学科长久的好奇心所在,合理;“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用在句中,指经济学家不知疲倦地发展出各种理论框架,也就是经济学家一直很乐于解释国家兴衰的问题,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

10、【言语理解】艺术精英主义是艺术一以贯之的高雅姿态和自我意识,它强调艺术是艺术家内心经验的独特写照,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意义,消费大众的需要和欲望,一般不在它的考量视域里。而大众文化更愿意强调艺术如何在消费和接受中呈现意义,如若大众的需要和欲望发生变化,那么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就有必要生产出作为现代艺术普遍范式的新的大众文化产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艺术的发展同样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B:艺术的本质在于其文化属性

C:自我意识是高雅艺术的灵魂

D:艺术创造应与社会相连接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艺术精英主义强调艺术家内心经验的独特写照,一般不考量普通消费大众的需要和欲望;然后由此引出与之区别的大众文化,即大众文化强调艺术如何在消费和接受中呈现意义,因而艺术家的创作应随大众需要和欲望的变化而做出调整。选项中与大众文化的这一倾向相符的为D,当选。
A项说法有误,艺术精英主义不考虑消费者。B、C两项文段没有谈及。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