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圆明园被烧毁之前,气势最为恢宏的是长春园和绮春园,圆明园因为此二园被称为“万园之园”。但与欧洲石式建筑不同,此二园中古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火烧后主体部分就荡然无存,只剩下台基及夯土层。如今,原来并不如前二园出名的大水法因为采用石材而保留下来,现在反而成了园中最胜之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
B:砖木结构建筑不易完整保存的原因
C:圆明园遗址保护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D:“大水法”成为圆明园胜景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说圆明园中气势最恢宏的“长春园”和“绮春园”因为采用砖木结构,在被焚烧之后才会荡然无存;接着引出,之前并不出名的“大水法”倒因为采用石材在焚烧后留存了下来,成了园中最胜之景。
A项“中西方建筑”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主要论述的是圆明园。B项也脱离了“圆明园”这一对象。C项无法从文段得出。D项说法符合文意,当选。
文段说明的是“大水法”成为圆明园中最胜之景的原因。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4题
2、【言语理解】变老大概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变得________,却毫无愧色,仍能________。渐渐溢出边界,直至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与朋友谈起那样的人,皆感慨,假如自己变成那样,真是________。如此感慨,或许因为我们还不够老。老到某个时候,对自己就会宽容,无论变成什么样,都可以接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无是处 乐在其中 无地自容
B:面目全非 自圆其说 生不如死
C:一无是处 坦然自若 生不如死
D:面目全非 怡然自得 无地自容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侧重没有优点。“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侧重变化大。“不断放弃自尊”不代表没有优点,排除A、C。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应与“毫无愧色”的意思相关联。“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选“自圆其说”更合句意,表示仍能自我辩解,毫无愧色。
第三空,“生不如死”填入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3、【言语理解】商标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视觉符号,一定要具有特定含义,并且需要以简洁的形象,鲜明地传达出它所具有的特定信息。所以,只具有形象美而不具有丰富内涵的商标是不能称为“标志”的,充其量只是一种图案或图形。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每个企业都必然具有多方面的特性,试图用一种形象涵盖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试图在一枚商标中容纳所有特征,也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分析和筛选,提炼出对象所具有的独特属性,使其与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具有鲜明指示性的符号标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商标怎样才能呈现企业的独特属性
B:商标应该是形象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C:商标的创造过程是对设计师的考验
D:丰富的内涵是对商标的最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指出商标不仅要有特定含义,还要具备简洁的形象,两者缺一不可,后文接着对此展开了具体论述。因此,文段意在说明商标应该是内涵和形象的完美统一。B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A、C两项为部分内容,不是论述重点。D项“最基本要求”无法从文段中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4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0题,201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4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4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4、【言语理解】
试验结果表明:用自来水烧饭,维生素B1损失程度和烧饭的时间、温度成正比,一般损失30%;若用开水、蒸馏水烧饭,则不会引起维生素B1的损失。淘米的次数与维生素B1的损失成正比,但是,无论使用开水、自来水还是蒸馏水淘米,维生素B1的损失都是40%。
由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
A:应该用开水、蒸馏水淘米
B:淘米时要节约用水
C:应该用开水来淘米、烧饭
D:应该减少淘米的次数,用开水来烧饭
正确答案:D
解析:
【答案】D。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文段共两句话,由第一句可得出应用开水、蒸馏水烧饭的结论,由第二句可得出应减少淘米次数的结论,综合起来,答案为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中国传统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日臻成熟和完美,许多名角“唱、做、念、打”的表演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戏曲的内容,如戏剧情节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观众欣赏的更多是形式。就如京剧《空城计》,谁不知道其情节和人物?观众进剧场,主要不是看其情节人物,而是去听演员唱那段脍炙人口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也就是说,观众进剧场是奔角儿来的。所以,人们进剧场是听戏,而不是看戏。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
A:欣赏传统戏曲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
B:观众在今天更注重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
C:演员的表演技艺是决定传统戏曲精彩与否的关键
D:不断丰富戏剧的情节才能推动传统戏曲继续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形式日臻成熟和完美,戏曲的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观众欣赏的更多是形式;然后以京剧《空城计》为例进一步说明观众进剧场主要不是为了看情节人物,而是听角儿演唱来的,即更看重戏曲的表演形式。A项“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文段未涉及;D项强调要有丰富戏剧的情节,与文段“戏剧情节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的表述不符。C项强调演员表演技艺的重要性,不如B项对文段主旨的概括准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2题
6、【言语理解】在这种人才供需状况下,简单地把市场当时 不了的东西弄到某种库房里暂时存放, 它的上市时间,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能把它们在库房里放一辈子。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你得能让这些人在出库时正好避开供大于求的行业,最好还落在供不应求的行业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受 预测 似乎
B:容纳 改变 或许
C:转化 控制 既然
D:消化 拖延 除非
正确答案:D
解析:不把人才放到市场上,而是放到库房里暂时存放,这是“拖延”或是“改变”人才上市时间的行为,排除A、C。第三空中,“或许”表示可能但不肯定;“除非”表示除……情况以外。通过拖延上市时间的方法显然不能解决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而例外情况是能把人才放库房里一辈子不让他上市。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前面两句话主要介绍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户籍制度的根本原因,即户籍是维护封建特权的手段。最后一句为关键,由“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现在的角度看户籍制度的历史。A项“文化背景”范围太大,而文段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排除。C项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不是主要内容,排除。D项,文段并未具体介绍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应“但究其原因”“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可知,作者主要介绍的是今天的户籍制度的历史根源,故B项比D项更准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4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4题
8、【言语理解】如今,图书信息浩如烟海,表面上看,读者具有无限的自由度,可以在茫茫书海中自由选择,但事实上,他们无形中成了大众媒介的俘虏。大众媒介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它们通过图书广告、阅读排行榜、书评人推介,对图书进行定向推送,最后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往往只是一个狭窄的阅读菜单。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定向推送就更为稀松平常了。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巨型的图书搜索引擎。大家都在利用新媒体这张网捕捞图书,结果收获的多是同质化的东西。即是说,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很容易沦为“格式化”的阅读:不仅所选择的阅读内容被格式化,甚至连阅读方式、阅读趣味也会被“格式化”。而且这种“格式化”阅读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众媒介和新媒体对阅读产生强烈影响
B:格式化阅读容易使读者形成思维定式
C:图书市场应为读者提供多元的阅读选择
D:读者应理性看待媒体推送的阅读菜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们看似有很多阅读选择,但已经称为大众媒介的俘虏这一问题。然后通过分析新媒体的运行方式解释为何图书定向推送变得稀松平常。最后指出其危害,定向推送下的阅读易沦为“格式化”阅读,且不易被发现。由此可知,新媒体推送的书单易造成同质化阅读,读者需要理性对待。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为部分内容,且“强烈影响”表述过于宽泛。B项的“思维定式”文段未涉及,排除;C项,由首句可知,图书市场为读者提供的图书是很丰富的,只不过读者的阅读受到大众媒介和新媒体的影响,阅读变得狭窄或格式化。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9、【言语理解】①乡村的好家风越多,乡村文明才有厚德的土壤
②同时,好家风也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③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仁义忠孝、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
④传承弘扬优良家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牛鼻子”
⑤抓好家风传承与建设,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⑥建设文明乡风,不单是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更要以注重家庭、注重家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素质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④①③②⑤
B:⑥④⑤③②①
C:④⑤③②①⑥
D:④⑥③②①⑤
正确答案:D
解析:观察并分析选项,选项均以④或⑥开头,但这两句不好判断,需从其他句子找突破口。①、②、③说的都是好家风的作用,应排在一起,由②的“同时”可知②应排在③后面,由①的“越多”可判断,①应排在③②的后面,此三句的顺序应为③②①,由此排除A。再看尾句,C项以⑥结尾,而⑥作为具体做法的阐述作为尾句不恰当,由此排除C。比较B、D两项,最大的区别在于④、⑤两句的位置。④和⑤不仅句式相似,含义也相近,两句说的都是抓好家风就抓住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牛鼻子”,若放在一起,有重复啰嗦的嫌疑,而D项将两句分别放在段首和段尾,则可以形成首尾呼应,使得文段呈现总分总的结构,比B项更合行文逻辑。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9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8题
10、【言语理解】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借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填饱肚子。在这个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人类便产生了追求更高一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诸如制陶之类的生产形式的改进就是在这种需求推动下产生的。A项“艺术创造”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排除。B、D两项“制陶”只是生产形式改进的一个典型例证,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