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那些已经损坏消失或因种种原因无法收藏的文物,就是依靠墨拓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的。而且许多文物需要妥善收藏与精心保护,不能反复触碰,通过墨拓,研究者既可以取得研究所需的材料,又能避免多次接触文物,使文物遭受污染或损坏。现代照相技术十分发达,但是细节上的呈现仍然不如墨拓直观清晰。墨拓可以将石刻、古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清晰地显现在纸上,供研究者利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A:墨拓在文物保存文献研究方面比照相技术更为优越
B:研究者利用墨拓研究石刻与古器物具有悠久历史
C:墨拓对于研究历史文献与保存文物具有重要的价值
D:墨拓对于照相技术在文献研究保护方面具有不同价值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照相技术诞生之前,墨拓使得那些已经损坏消失或因种种原因无法收藏的文物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接着指出墨拓在研究易污染损坏文物方面的优势。最后将墨拓和照相技术对比,指出墨拓在细节呈现上更具有优势。故文段主要说的是墨拓对于研究历史文献与保护文物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应C。A项只对应文段部分内容,概括过于片面。文段意在说明墨拓的价值而不是其利用历史,B项“具有悠久历史”偏离文段重点。D项把墨拓和照相技术并列,而文段论述主体为墨拓,照相技术是作为对比出现的。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5题
2、【言语理解】
由于目前缺乏相关法律支撑,城管在行使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目前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多达50多部,但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的独立法律法规,相互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到底该怎么管,没有一个标准,这给城管的实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城管在行使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过程中经常有法不依
B:
缺少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的独立法律法规导致城管在执法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
C:
没有足够的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城管执法缺少法律依据
D:
造成城管执法中产生诸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律法规,而在于如何执法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主要说的是城管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B项与文意相符,当选。A项“经常有法不依”从文段无法得出。C项错误,城管执法缺少的是“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的独立法律法规”,而不是“没有足够的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D项错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执法,而在于缺乏真正独立有效的执行标准。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①“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
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美学意义
③“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④所谓“变形”是相对“常形”而言
⑤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⑥⑤②
B:⑥⑤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⑥⑤②
D:④③①②⑥⑤
正确答案:A
解析:⑥指出现实生活中物象的形态有时会有变异,⑤中“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是对⑥的举例说明,故⑤应紧跟在⑥之后。⑤末尾提到“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②具体介绍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因此⑤②应前后紧密相连,故顺序为⑥⑤②,由此排除D。④提出“所谓‘变形’是相对‘常形’而言”,按照一般逻辑,接下来应首先介绍作为参照物的“常形”是什么,接着再对比着介绍“变形”是什么,故④后应紧跟①,再接③,即④①③,由此排除C。A、B两项的区别在④①③与⑥⑤②的前后顺序不同。观察可知,②在介绍“艺术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时提到的“自然形态”“艺术变形”分别对应①和③。可见②应在①③之后,故⑥⑤②应在④①③之后,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4、【言语理解】在读书时,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进行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委;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这段文字强调了读书的真谛是:
A:日积月累
B:融会贯通
C:博古通今
D:博采众长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读书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接着阐述了只知古、今、中、外其中之一的弊端;最后进行总结,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追求的通则。可见,文段意在说明的是读书不能囿于一隅,对某一问题应结合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考量、理解。
A项“日积月累”文中未提及,C项“博古通今”比较片面,B、D两项相比,B项“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博采众长”指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比较而言,“融会贯通”与文段尾句的“进行互参”更对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5、【言语理解】“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环游世界。”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这句名言可谓________。科学类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出现很多专业用语,或引用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________。科学类流言经常会反复传播,即使已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客观上存在“________”的效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语中的 偷梁换柱 众口铄金
B:一言蔽之 故弄玄虚 以讹传讹
C:一语成谶 移花接木 三人成虎
D:一针见血 信口开河 风声鹤唳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中说的是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传播得非常快,恰恰印证了“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环游世界”这句名言。“一言蔽之”指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后多接总结性内容,填入此处不恰当,排除B。“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填入也不能体现这句名言与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的契合性,排除D。
第二空,“偷梁换柱”和“移花接木”都含有依靠手段欺骗别人的含义,填入均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以从第三空入手分析。
第三空,“众口铄金”形容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强调的是舆论的力量大。“三人成虎”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三人成虎”与形容谣言传播的语境更契合。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题,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题
6、【言语理解】近年来,众筹商业模式快速兴起,股权众筹、奖励型众筹、捐赠性众筹等不同形式的众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2016年一些中小众筹平台却没有挺过“年关”,众筹联盟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平台下线或众筹业务下架的平台数量达89家,占正常运营众筹平台数量的五分之一。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众筹市场的未来为什么不容乐观
B:众筹市场如何应对新的严峻挑战
C:火热上线的众筹平台缘何遇冷下架
D:众筹平台怎样做到“曲不断,人不散”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指出众筹商业模式快速兴起,接着以“但是”转折,通过一系列数据说明了多家众筹平台下线或业务下架。重点分析尾句,落脚点在众筹平台“遇冷”的问题,按照一般行文逻辑,下文应具体解释出现多家众筹平台下架现象的原因。C项符合,当选。
A、B两项偷换概念,尾句主要讲的是“众筹平台”而不是“众筹市场”,“众筹市场”范围大于“众筹平台”,排除。D项“怎样做到”应在分析原因之后,针对原因才能提出解决方案,与文段联系不紧密,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4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7、【言语理解】下面纪年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B: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C: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的“丁卯年”指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年。其他三项中的“永元中”、“顺治二年”、“永和九年”采用的都是年号纪年法。
考题出处: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8、【言语理解】假如一个人,从他的少年时代开始,就时刻地守住 ,用它来学习、劳动,决不容忍无聊的玩乐来剥夺任何一个早晨,也决不允许让缥缈的幻想来骗取任何一个夜晚,每迎接一个黎明都有 的斗志,每送走一个黄昏,都有前进一步的喜悦,那么,他的生命将成倍地延长,他将会做出许多别人看来是 的成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闻鸡起舞 一朝一夕 不可思议
B:一朝一夕 不可思议 闻鸡起舞
C:一朝一夕 闻鸡起舞 不可思议
D:每时每刻 闻鸡起舞 水到渠成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早晨……夜晚”可知第一空应填“一朝一夕”,以前后呼应,故排除A、D。“闻鸡起舞”不能用来形容“成绩”,排除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
现代国家都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承认:要彻底消除犯罪是不可能的,犯罪每天都在发生,国家能够做的只能是尽量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尽可能减少犯罪。犯罪的发生,牵动社会的神经;犯罪是社会的“毒瘤”,但客观上又具有“倒逼”社会各项制度、措施逐渐完善的作用。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犯罪的发生对社会有重要影响
B:
犯罪是无法消除的,只能尽可能减少
C:
犯罪对社会是有好处的,我们没必要把它消灭干净
D:
犯罪危害社会,我们可以尽量缩小犯罪的存在空间
正确答案:C
解析:
A项理解正确,由“犯罪是社会的‘毒瘤’,但客观上又具有‘倒逼’社会各项制度、措施逐渐完善的作用”可推出,排除。
B项理解正确,由“要彻底消除犯罪是不可能的,犯罪每天都在发生,国家能够做的只能是尽量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尽可能减少犯罪”可推出,排除。
C项理解不正确,文段说的是犯罪客观上“倒逼”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对社会是有好处的”表述有误;且文段说的是不可能彻底消灭犯罪,而不是“没必要”,当选。
D项理解正确,由“犯罪是社会的‘毒瘤’”“国家能够做的只能是尽量消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尽可能减少犯罪”可推出,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40题
10、【言语理解】北庭故城是唐朝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道的治所,规模之宏大,居天山北麓第一、全疆第二。历经岁月沧桑,虽已化作遗世独立的庞大废墟,犹可依稀窥见当年重城繁堞、深堑高垣的雄伟气象。这座千年古城同时还是唐代重要军政机构瀚海军、庭州府衙的所在地,成为记录古代历史辉煌的永恒标志。其故址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境,南距今县城仅12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段文字中无法得知北庭故城哪一方面的信息?
A:地理位置
B:文化价值
C:城市功能
D:人口变迁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其故址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境,南距今县城仅12千米”可知北庭故城的地理位置,A项正确。由“成为记录古代历史辉煌的永恒标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知北庭故城的文化价值,B项正确。由“是唐朝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道的治所”“还是唐代重要军政机构瀚海军、庭州府衙的所在地”可知北庭故城的城市功能,C项正确。题干没有北庭故城人口的相关信息,D项无法推知,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