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人均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难度。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只有达到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发展水平时才具备建立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还不能建立起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显然不符合发展的要求。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表达的观点是:
A: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难度
B:中国尚不具备建立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
C: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保制度不能等到中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才建立
D: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建立起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正确答案:C
解析:“而这显然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中国不能等到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时才建立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保制度。C项为作者观点的准确表述。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非重点。B项不能由文段推出。D项为作者否定的观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敦煌的壁画,今天来看,有关它的艺术类别、作者群体之争早已淹没在它作为风俗记录的伟大功绩之下。它激发的久远的情感共鸣,它唤起的广阔的文化认同,它引导人们对祖先的精神信仰和世俗生活的深度理解,雄健地跨越历史的长河,如此鲜明和有力地以记忆的方式,作用在欣赏者的心田。
这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
A:敦煌壁画的巨大成就
B:敦煌壁画的文化精神
C:人们对敦煌壁画的价值认同
D:人们对敦煌壁画的情感共鸣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总说敦煌壁画作为风俗记录的伟大功绩,后文对其展开论述。“它激发……情感共鸣,它唤起……文化认同,它引导……”“作用在欣赏者的心田”都是对首句的论证。A项是对首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当选。
B项,文段并非论述敦煌壁画含有怎样的文化精神,而是着重强调敦煌壁画对欣赏者的影响,排除。
C、D两项分别对应“功绩”的两个方面,概括不全面,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9题
3、【言语理解】应该看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障碍就是跨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转型关口,创新驱动全面转型、开放促进进步不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更是根本出路。尽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营造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能否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能否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建成的大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创新和开放共同构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点
B: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跨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转型关口
C: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营造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先决条件,开放是带来进步的重要手段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引出创新和开放的重要性,即“创新驱动全面转型、开放促进进步不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更是根本出路”,接着以“尽管……但……”对其做进一步说明。故文段意在强调创新和开放对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有重要意义。A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B、C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非文段主旨所在,排除;D项未提到“创新”和“开放”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4、【言语理解】我们有走向国际舞台的好导演,也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作家,但是世俗社会的艺术趣味并不如艺术家那般乐观,或者说饮食众生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怀还不够。这样的情形是否提示我们不妨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即使对于那些专攻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人也还是有意义的。想一想,人们除了吃喝拉撒的本能以外还是应该有些别的奇妙的东西,而这些人们可以从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获得。
这段文字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A:人们应当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
B: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人们别的奇妙的东西
C:不读诗和散文的人恐怕得不到奇妙的东西
D:阅读诗和散文、品味诗情画意、能关注生存状态的人气质与众不同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饮食众生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怀不够的现状,由此引出要加强古典阅读,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并给出了具体阐述。选项中只有A项明确表明了作者的这一观点,故当选。
考题出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9题
5、【言语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出贡献,可以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也被认为是地球上的“第一劳动者”。它在土壤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它的生命活动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的是:
A: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B: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C:蚯蚓对土壤的改造
D:蚯蚓的生活习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围绕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展开论述,末句说明它“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由此可以判断,文段话题的落脚点在蚯蚓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上。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继续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选项中只有C项延续末句蚯蚓对土壤改造的话题,最可能在下文讲到。
A、B两项未提到“蚯蚓”,D项未提到“土壤”,均与文段末句话题衔接不恰当,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7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2题
6、【言语理解】这里是典型的西南大石山区,石多人少,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十年九旱。尽管国家的好政策使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仍有不少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大石山区经济落后,文化匮乏,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与其等待国家的政策救助,当地政府不如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以摆脱贫困
C:解决部分西南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D:
当地人民走向富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恶劣的自然环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西南大石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第二句话提出虽然有好政策,但仍有不少农民处于贫困状态。这两句话说明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阻碍大石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根据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我国结核菌感染率为44.5%,估算全国感染人口5.5亿,结核病的防治已经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忽视
B:迫在眉睫
C:任重道远
D:时不我待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句意可知,结核病感染率高,感染人数庞大,故这里强调的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性,据此可首先排除A、C。“时不我待”针对的一般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积极性的事件,强调的是责任感与使命感,“迫在眉睫”针对的是消极性事件,强调的是紧迫感。故“迫在眉睫”更契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表达准确的一句是:
A:司马迁推崇孔子,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B:他见老领导生活条件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C:某局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加霜。
D:以每个人发100元钱来应付拖欠农民工工钱问题,这种做法只能是扬汤止沸。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的“清规戒律”多指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是应该否定的,适用于孔子的话不妥,此处应用“金科玉律”。B项“恻隐之心”意为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形容“老领导”不妥。C项“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句中“受到处分”和“停职”是某局长咎由自取,不能算“灾难”,故此处用词不当。D项,“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容发100元钱应付拖欠农民工工钱的办法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表达准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9、【言语理解】
最早对“峨眉”二字做出解释的是晋人任豫,其《益州记》记载峨眉山在南安县(今四川乐山)界以南八十里,两山首相望如蛾眉。这个说法为北朝郦道元所接受,其《水经注》记载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秋日清澄,望两山相峙如蛾眉。任豫、郦道元从峨眉山的外形来推定“峨眉”二字的语源语义来历,几乎成为后世定论。然而考查图书典籍,我们却找不到“峨眉”为“蛾眉”的文献证据。
这段文字是一篇论文的开头,这篇论文最可能:
A:
考证“峨眉”一词的来源
B:
介绍峨眉山外貌形态的变化
C:
介绍《水经注》对后世的影响
D:
论证文献对地理研究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说晋人任豫对“峨眉”二字做出的解释;接着说北朝郦道元也认同其观点;然后说他们都是从峨眉山的外形来推定“峨眉”二字的语源语义来历;最后以“然而”进行转折,指出我们在图书典籍里面找不到“峨眉”为“蛾眉”的文献证据。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继续围绕考证“峨眉”一词的来源展开论述,A项说法与之相符,当选。
B项,文段已经说明了任豫、郦道元从峨眉山的外形来推定“峨眉”一词的来源,“峨眉山外貌形态”属于本文内容,下文不可能再赘述峨眉山外貌形态的相关内容,排除。
C项,文段主要介绍的是“峨眉”一词的来源,“《水经注》对后世的影响”与文段话题不一致,排除。
D项,“论证文献对地理研究的重要性”脱离了对“峨眉”一词的考证的话题,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1题
10、【言语理解】酷爱嚼口香糖的人今后可以在享受之外再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加拿大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咀嚼发电的下颚带。该下颚带的发明者在专业杂志《智能材料与结构》中报告说,发出的电可以用来带动助听器、电子护耳罩或通信设备。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嚼口香糖时还可以做哪些事
B:下颚带发电的未来发展前景
C:下颚带发电所面临的困境
D:发电下颚带的工作原理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说加拿大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咀嚼发电的下颚带,接着介绍该下颚带的用途。根据科技说明文的行文逻辑,接下来应该讲发电下颚带的工作原理,最后讲其发展前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