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506

发布时间:2022-10-13 19:28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表还有不够________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      ________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致 子虚乌有

B:精准 虚无缥缈

C:合理 扑朔迷离

D:精确 空穴来风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此处所填词语用来修饰“传说”。由“不是……而是……”可知,前后句子之间构成反对对应关系,结合后文的“可信的历史”,这里应是表示传说的不可靠。“扑朔迷离”指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楚。看不清楚并不代表不可靠,排除C。“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比较特殊,原意为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故有“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说法。后常被误用作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甚至有部分字典也接受了这一用法。但是在考试中出现,通常仍应按原意去理解做题,排除D。
第一空,修饰“年表”,通常侧重的是准确与否,而非细致还是粗糙,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2、【言语理解】家庭农场的出现、成长、壮大,一方面顺应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民进城转变身份的要求,让农民进城居住、生活无________;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重新________农业生产秩序,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从________的农户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依靠工资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过上“体面”生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衣食之忧 调整 困顿

B:生存之虞 治理 芜杂

C:燃眉之急 整理 沉重

D:后顾之忧 整合 繁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题意为让农民没有生活上的担忧。“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与题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治理”指统治,管理。如治理国家。与“秩序”搭配不当,排除B。第三空,“困顿”指劳累到不能支持,(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繁重”指(工作、任务)多而重。此处形容农户劳动,“繁重”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7题

3、【言语理解】实践表明,________良善的制度设计,住房保障已不再是政府的财政包袱,相反,它还是经济增长的________。住房保障本身已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可持续的生命力,并成为能够产生稳定回报的投资品。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基于 机遇

B:出于 动力

C:由于 前提

D:鉴于 表现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相反”可知,这里所填的词语应是“包袱”的反义词,据此排除C、D项。“基于”意为由于,表示原因;“出于”表示动机,适用对象为人。由“良善的制度设计”可知,这里不是强调人的动机,故排除B项,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世界上各地的民族音乐,大都在封闭中自生,成于一方水土,而自成体系。越是古老偏远的民族,其音乐越独特。今天,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________________。各个民族都在向着世界开放,打开了自己,汇入新世纪和新生活的海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古老偏远的民族开始丢弃民族音乐

B:自成体系的民族音乐越来越少

C: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D:这种交流导致融合,甚至融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民族音乐大都在封闭中自生,而自成体系;接着指出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封闭的空间被打开了。承接前文可知,没有了产生民族音乐的土壤——封闭空间,自成体系的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少。B项填入衔接恰当,当选。
A项“丢弃”表述不恰当,C、D两项均与前文衔接不畅。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5、【言语理解】在劳动者权益不断________的当下,一些权利痛点也在日益凸显。全社会对低温下的劳动者某种程度上的忽视和漠视,使他们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制度________和人文关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显现 维护

B:提升 保护

C:完善 保障

D:彰显 护佑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也”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后句的“凸显”意思相近,表示在劳动者的权益不断被社会重视、关注的当下,一些权利痛点也在日益凸显。与此最相符的为“彰显”。
第二空,“护佑”所包含的保护庇佑弱势群体的意思填入也符合句意,且与“人文关怀”并列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4题

6、【言语理解】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和分离局面已被打破。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结果。因此,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科技从业人员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已经出现了深度的融合

B:科技从业人员将面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C:科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D:科技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末句可知,“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当下科技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C项与此说法一致,当选。D项为迷惑项,“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与“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不是同一概念。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7、【言语理解】44.成都草堂小学和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从报道中的图片看,该小学的确外表美观,造型新颖,设计者称,校舍以“阳光下的水滴”为设计构思,充分表达了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原则下,尊重个性发展,尊重少年儿童人格特征的理念。至于评委会是否这样认为,公众不得而知,但很显然的是,该校舍之所以能获得建筑最高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第二个理由:该校舍在“5·12”地震中未有丝毫损伤。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A:缺乏人性的建筑是丑陋甚至是邪恶的

B:生命关怀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建筑创意

C:只有传达生命,灵魂和美的才是建筑

D: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建筑才有意义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最后一句话“该校舍之所以能获得建筑最高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第二个理由:该校舍在‘5·12’地震中未有丝毫损伤”可知,建筑的意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B、C、D三项均是对文段的正确理解。文段中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建筑是丑陋的或邪恶的。A项属于主观臆断。故本题答案为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自美国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首次亮相巴拿马上空后,隐形武器成为世界武器发展的一大趋势。有的军事专家曾预言,未来战争或为隐形武器唱主角的战争。中国武器装备发展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基本上皆具有隐形的性能。这些隐形武器,其光学特征可以隐形于地理背景之中,其电磁特征也可以湮没于电子信号频谱之内,使对手无法对其识别。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的主要趋势

B: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模式的预测

C:隐形武器具备隐形性能的原因

D: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背景及成就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隐形化这一世界武器的发展趋势,然后引入中国的情况,说明中国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隐形武器的光学特征、电磁特征,使对手无法识别。故文段重点介绍的是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情况,D项表述与此相符。
A、B、C三项均脱离了“中国”这一范围,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6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9、【言语理解】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直接       党风、政风,党员干部为谁代言、站在哪一边,直接决定人心向背,也决定着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长盛不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系

B:决定

C:体现

D:联系

正确答案:C

解析:“党风、政风”属于较为抽象的事物,“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其外在表现之一。二者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内含的植酸酶可以分解饲料中的植酸磷,能够释放可被动物利用的无机磷;同时,可减少动物粪便中磷的含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以工业发酵方式生产植酸酶时对厂房、设备、能源的投入。因此,以玉米为载体生产的植酸酶直接用于饲料加工,实现了以环保、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绿色”磷的梦想,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和应用前景。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饲料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

B:用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加工饲料符合现代绿色农业的环保理念

C:种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投资少,收益大

D:以玉米为载体的植酸酶生产方式将取代工业发酵方式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的“相当成熟”无法从文段推出。
B项,由“以玉米为载体生产的植酸酶直接用于饲料加工,实现了以环保、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绿色’磷的梦想”可得出。
C项的“投资少、收益大”在文段中没有体现,属无中生有。
D项,文段只是说“具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和应用前景”,“将取代工业发酵方式”推断过度,从文中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