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505

发布时间:2022-10-13 15:52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表还有不够________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      ________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致 子虚乌有

B:精准 虚无缥缈

C:合理 扑朔迷离

D:精确 空穴来风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此处所填词语用来修饰“传说”。由“不是……而是……”可知,前后句子之间构成反对对应关系,结合后文的“可信的历史”,这里应是表示传说的不可靠。“扑朔迷离”指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楚。看不清楚并不代表不可靠,排除C。“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比较特殊,原意为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故有“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说法。后常被误用作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甚至有部分字典也接受了这一用法。但是在考试中出现,通常仍应按原意去理解做题,排除D。
第一空,修饰“年表”,通常侧重的是准确与否,而非细致还是粗糙,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2、【言语理解】早至公元前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就多有来往。古籍中的记载与一件件闪烁着温润光芒的瓷器相互印证,________出一条始自中国东南沿海,贯穿整个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件件来自中国汉、唐、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________起一部中国瓷器编年史和一部海上丝路发展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造 回忆

B:描绘 贯通

C:锤炼 证实

D:勾勒 串联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从第一空入手较难排除,先看第二空。横线处所在句的主语是“瓷器”,“瓷器”不能“回忆”起中国瓷器编年史和海上丝路发展史,排除A。“贯通”“证实”均无法与横线后的“起”连用,排除B、C。
验证第一空,“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其填入与“丝绸之路”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________,正在于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________的良知与渴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恒久 基本

B:永恒 纯粹

C:迷人 坚定

D:可贵 率真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与前后文的两个“始终”对应,此处填“恒久”“永恒”更恰当,排除C、D。第二空,文段意为美丽永恒的原因在于生命底蕴中流动着人类对世界的“良知与渴望”,此处用于形容良知、渴望,“纯粹”所表示的不掺杂其他成分的意思比“基本”更契合句意,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0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

4、【言语理解】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尽管人们的收入都不减少,但社会收入分配却变得不平等;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减轻;经济增长达到更高水平以后,收入分配又变得平等。”这种理论假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实际,但他又指出,重复发达国家以往的模式,以为收入不平等促进了经济增长,欠发达国家强化当前的收入不平等就是必要的,这是一种“危险的类比”。在西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解决公平问题不是搞自然而然的过渡,而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干预,消除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在国家不断增长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对高收入者形成法律和政治压力,从而使得社会收入分配转向公正。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最相符的一项是:

A:经济总量增长不会自发地促进社会收入公平分配

B: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监督和保证社会公平

C: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模式是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的

D:倒U曲线理论不适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然后指出这种理论符合发达国家的实际,但欠发达国家强化当前的收入不平等来促进经济发展是一种“危险的类比”。接着介绍,西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解决公平问题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干预。故文段强调的是政府的干预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只有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的“经济总量增长”文段没有提及。C项“效率优先原则”文段未提及。D项,文段说的是重复发达国家的模式,强化当前的收入不平等存在风险,但并不能推出倒U曲线理论不适于欠发达国家的。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5、【言语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制定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优惠政策。
最适合作为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B:制定促进农村改革的税收优惠政策

C: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D: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下文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相关改革举措进行了具体阐述。只有A项提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这一论述对象,作为标题紧扣主题。
B项的“税收优惠政策”只在末句提到,且文段说的是“制定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优惠政策”,表述不准确,且只是措施之一,不具有概括性,排除。C、D两项均表述笼统,脱离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这一论述主题,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6、【言语理解】以“探索与发展”为主题的“2007第五媒体高峰论坛”12月26日在北京开幕。近年来,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发展迅猛,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手机用户突破五亿户。手机在从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网站等多种业务形式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功能越来越强大,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真正具备了媒体的特征。手机媒体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

A:手机的使用日益普遍

B: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C:手机媒体的市场广阔

D: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正确答案:C

解析:C。解析: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发展迅猛,并且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A项在本段话中没有体现。B项表述片面,不能概括全段。文段中已经告诉我们“近年来,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发展迅猛”,因此D项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唐大明宫遗址公园里,几位老者坐在路边的石凳上,________着冬日的阳光,倒也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享受 漫不经心

B:沐浴 悠闲自得

C:烘烤 百无聊赖

D:吸收 悠然自得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冬日的阳光是温暖和煦的,“烘烤”明显与之不符,排除C。“吸收”通常用于植物对阳光,不能用来形容“老者”,排除D。
第二空,“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悠闲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几位老者冬日坐在石凳上晒太阳的感觉应该是悠闲惬意的,“悠闲自得”填入恰当,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92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

8、【言语理解】随着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同时,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A:自我结构是儿童调整自己行为的依据之一

B:儿童对社会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反映出自身的社会自我

C: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儿童的自我结构和判断社会交往情境的能力几乎同时发展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可推出。
B项,由“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可推出。
C项强加因果,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并不能推出“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D项,文段中“同时”前后的句子为并列关系,可以推出选项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国梦”的问题,_______________因此,“中国梦”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
①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是建立在国家繁荣基础上的。
②其实,换一个角度,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
④所以,我们每一天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也是在缔造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A:⑤④②③①

B:③⑤①④②

C: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②①④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开头引出了“中国梦”这个话题,根据一般逻辑,接下来应该解释中国梦是什么,即句⑤,故⑤应该在最前,排除B、C。②中句尾“每个人”与①中开头内容相关,从①中的“因为”可知①是对②中“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解释说明。②①相连,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0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方敦促日方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同军国主义划清界限,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

B:到2022年,北京城将充斥着冬奥会徽章、吉祥物图案、迎奥运的各种标语和冬奥会五彩缤纷的广告牌。

C:在网络安全问题上,我国扮演了多重角色,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

D:当代社会中,婚姻已经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很多人甚至更加享受单身生活的状态。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词语使用错误,“充斥”为贬义词,句子为褒义色彩。A、C、D三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