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有朋友对我说,你们古董行不好,净卖假货。我深刻反省,究其原因。文物的文化含量太大,难以一目了然。自古文物收藏凭的是眼力,玩的是心跳,至少宋代以来许多国宝就在真假之间争论,翻来覆去者并不罕见。历史上被判了死刑的文物又起死回生也不是凤毛麟角。由于人类对自身文化认知的局限而对文物发生错判,只要不是故意,情有可原。
对该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非故意的卖假古董可以原谅
B:非故意的错判文物真假可以原谅
C:宋代以来许多国宝陷于真假之争
D:历史上有不少被判为赝品的古董又被鉴定为真品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提到可以原谅“非故意的卖假古董”行为。
由“由于人类对自身文化认知的局限而对文物发生错判,只要不是故意,情有可原”可知,B项正确。
由“至少宋代以来许多国宝就在真假之间争论”可知,C项正确。
由“历史上被判了死刑的文物又起死回生也不是凤毛麟角”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2、【言语理解】所有的政策法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因而几乎所有的始作俑者其经历都充满着艰辛。
这句话强调的是:
A:所有的政策法规都是人制订的
B:开创者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困难
C:法规制订者必须具备充分的才智和坚强的毅力
D:制订一项新的法规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正确答案:B
解析:“因而”后面为文段欲强调的内容,制定政策法规的先行者都会遇到很多困难。A项只是对“所有的政策法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的简单理解。C、D两项未提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元代的方回,论诗颇有眼力,而对朱熹的诗却抬举过分,事出反常。这里除了有乡里私心的原因之外,很可能与方“秽德彰闻,依托道学”的隐曲有关,文人既心存依附之念,势必________。再如,中国古代文论的作者,常常自己就兼作家身份,“文章得失寸心知”,发而为论,时有取长补短或________的隐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退维谷 才短思塞
B:随波逐流 博采众长
C:进退失据 扬长避短
D:骑虎难下 避实就虚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中说的是文人既心存依附之念,评论就难免有失客观,有所偏颇。“进退维谷”指进退两难。“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进退失据”指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骑虎难下”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为形势所迫,又难以中止。结合词义,只有“进退失据”符合语境。
第二空,“扬长避短”填入恰与“取长补短”相互对应,衔接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4、【言语理解】自美国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首次亮相巴拿马上空后,隐形武器成为世界武器发展的一大趋势。有的军事专家曾预言,未来战争或为隐形武器唱主角的战争。中国武器装备发展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列装的武器装备基本上皆具有隐形的性能。这些隐形武器,其光学特征可以隐形于地理背景之中,其电磁特征也可以湮没于电子信号频谱之内,使对手无法对其识别。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的主要趋势
B: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模式的预测
C:隐形武器具备隐形性能的原因
D: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背景及成就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隐形化这一世界武器的发展趋势,然后引入中国的情况,说明中国也将隐形化作为第三代武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隐形武器的光学特征、电磁特征,使对手无法识别。故文段重点介绍的是中国发展隐形武器的情况,D项表述与此相符。
A、B、C三项均脱离了“中国”这一范围,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6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5、【言语理解】现实是一种难以捉摸而又与你形影不离的时光,如果你完全 于其中,就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
B:沉浸
C:沉迷
D:隐身
正确答案:B
解析:“生活”后面接的宾语一般为某种具体的环境,而题干中的“现实”却是虚拟的、概念性的,所以排除A项。“沉迷”多指着迷于不好的、不健康的事物,用在句中不合适。“隐身”一般指隐居,或不暴露身份,用在句中不恰当。从“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可知所选词语应有陶醉之意。沉浸,指浸没在水中,多比喻潜心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所以B项合适。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继承了危险的包袱,形成对侵略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同情别人、热爱子孙后代、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有力武器。人类本性中的哪一方占上风尚无定论,尤其是当我们的眼光、理解力和思想境界只局限于地球时,就更没有定论了。然而,宇宙的无穷奥秘,还要靠我们去发掘,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就无所谓国界。假如地球是一个脆弱的蓝色发光体,在群星的辉映下变成一个不显眼的光点,那么种族主义、宗教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就难以维持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恶的本性会阻碍人类的发展
B:宇宙视野能使我们的心胸开阔
C:向外太空扩张将使人的本性不再重要
D:回顾历史有助于人类获取更广阔的视野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说人类的本性中有侵略、仇外的恶,也有同情别人、热爱子孙等的善,当我们的视野局限在地球时,具体哪一方占上风没有定论;但当我们的视野扩大到宇宙时,种族主义、宗教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就难以维持了。可见,文段意在说明宇宙视野有助于我们开阔心胸。B项与此表述一致。A项是文段的论述内容,非重点。C项表述不当,“宇宙视野”不等于“向外太空扩张”。D项“回顾历史”无中生有。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
7、【言语理解】
百年来,大藏经在佛教研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所产生的佛教研究成果均少不了大藏经的贡献。大藏经所收入的是历代编藏僧人过滤后的资料。从大藏经编纂的历史而言,早期的写本,重翻译域外佛典,轻中华佛教撰著;其后的刻本,虽然收入中华佛教撰著,但随意性较强;晚期的刻本,所收禅宗语录,可称浮滥。就总体而言,大藏经的功能兼具义理与信仰,其内涵则表现出重义理、轻信仰的倾向。这段文字主要介绍大藏经:
A:
在佛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
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C:
在资料方面存在的局限
D:
所收录的佛典种类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肯定了大藏经在佛教研究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然后由大藏经收入资料的过滤性引出其所存在的局限。“重翻译域外佛典,轻中华佛教撰著”“随意性较强”“所收禅宗语录,可称浮滥”“重义理、轻信仰”等论述的均是大藏经在资料方面的局限。C项表述与文段中心相符,当选。
A项是肯定的内容,B项是部分内容,D项文段没有提及,均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
8、【言语理解】当今时代,千城一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建筑风格________,唯有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和风格各异的城市雕塑,才能让人________、印象深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篇一律 爱不释手
B:大相径庭 眼前一亮
C:平分秋色 过目不忘
D:大同小异 耳目一新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千城一面”可知,作者眼中的建筑风格是“相似的、差别不大”。“大相径庭”与“平分秋色”都没有“相似、差别不大”的含义,排除B、C。
第二空,“爱不释手”指喜爱的舍不得放手。“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对于“历史建筑”和“城市雕塑”,不能说喜爱的不舍得放下,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9、【言语理解】①就是在智育方面的学习,也往往是揣摩科场文体和应试技巧
②在科举制下讲求功利的应考之风,使科举制的选拔功能逐渐下降,走到了穷途末路
③科举是一个影响重大且利弊都十分显著的考试制度
④许多考生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应试,学校多是片面追求中举及第
⑤科举制度在使人们重视读书应举的同时也造成了过分重视考试结果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⑥科举考试不仅成为教育的手段,也成了教育的目的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②⑥③④①
B:⑥①⑤③②④
C:④①③②⑥⑤
D:③⑤⑥④①②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从选项所给首句无法入手突破,观察题干。⑥指出“科举考试不仅成为教育的手段,也成了教育的目的”,④承接⑥的“目的”指出“许多考生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⑥④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所论话题紧密相关,故两句顺序为⑥④。选项中只有D项满足这一顺序。验证D项,③引出科举制度这一话题并指出其利弊都显著,⑤具体说明科举制度的两方面影响,⑥④①②从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展开论述,说明科举制度的应考之风使科举的选拔功能下降,最后走向了被废弃的结局,逻辑正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53题
10、【言语理解】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中国古代诗人多善于写马
B: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是用来比喻良马神速的
C:武威铜马直接命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更为贴切
D:南北朝文人都喜欢马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列举了古代诗句中关于良马称谓的表述,指出“紫燕”和“飞燕”都是良马的代称,最后一句用“所以”引出文段的主旨——武威铜马直接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更为贴切。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