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781

发布时间:2022-12-07 20:47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________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大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________的。我们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却无功而返。与其追逐远方,不如做好脚下的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久 盲目

B:永恒 必须

C:确定 无奈

D:可靠 无谓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前句“暂时的”构成反义对应,据此排除无关的“确定”和“可靠”,即C、D。
第二空,对应“我们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却无功而返”可知,我们的忙碌并不是“必须”的,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总有些________的“史实”并不真实。又或者,有些历史真相看起来无可置疑,但在它们背后,却隐藏着另一层真相。当我们试图从历史中汲取前人经验,为未来提供借鉴时,却发现历史并非全部都是真相,而是被________过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盖棺定论 增添

B:言之凿凿 加减

C:铁证如山 修饰

D:无可厚非 篡改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史实’并不真实”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表达“真实”之意,据此排除不表真实性的“无可厚非”“盖棺定论”。
第二空,由“而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前文构成反应对应,即应与“全部”相对应,“加减”最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3、【言语理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和社会的“碎片化”,媒介也在不断发生着________,人们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的纸质载体向多媒体互动阅读________。网络工具及“互联网+”时代的社群营销新形式,对当下出版业的发展以及出版社的营销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换 转移

B:变幻 转化

C:变革 转型

D:变化 转变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变换”指用同类之物交换或代替。题意并未体现交换之意,排除A。“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由题意知媒介的变化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和社会的“碎片化”变化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排除B。“变革”指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不能修饰媒介的改变,排除C。“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符合题意。
代入第二空验证,“转变”是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此处强调阅读方式的变化,用“转变”合适。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拖延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________你总是寄希望于明天,________你终究会被拖入一事无成的困境。________再美丽的花朵,________终将有枯萎的那一天,________不要等到一切都枯萎了再采取行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所以 即使 都 所以

B: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所以

C:只要 那么 哪怕 都 因此

D:只要 那么 即使 都 因此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第一、第二空之间为假设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只要……那么”表示充分条件。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如果……那么”表示假设关系,符合题意。
将B项代入验证,第三空和第四空之间为假设关系,“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符合题意。第五空引导的句子是对上述假设情况进行的总结,应填入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所以”可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5、【言语理解】①在对外斗争中,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
②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
③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
④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⑤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
⑥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⑤②④⑥

B:⑤①③②④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⑤③②④①⑥

正确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均以⑥作为尾句,⑥前分别为④和①。①的“法律武器”与⑥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不对应,排除①⑥相连的D。①的“法律武器”针对的应是③的“破坏者、搅局者”,①③应相连,排除C。A、B两项的区别在于⑤的顺序。⑤提出“必须善于运用法治”的观点,其他几句都是对如何运用法治的具体阐述,⑤作为首句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6、【言语理解】

2020年12月,德尔黑和三位同事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文章,他们认为葛洛格将温度和湿度混为一谈了。潮湿的环境使植物生长茂盛,这为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荫蔽。因此,动物在潮湿的地方往往颜色更深,以伪装自己。德尔黑说,许多温暖的地方是潮湿的,但潮湿又凉爽的森林也是有的,比如塔斯马尼亚的森林,那里也有最黑的鸟类。

从这段文字可推断出:

A:

德尔黑的观点,动物的颜色在温度低的地方会是浅色的

B:

葛洛格的观点,温暖而潮湿的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深色的

C:

葛洛格的观点,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深色的

D:

德尔黑的观点,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浅色的

正确答案:C

解析:

A、D两项错误,由“他们认为葛洛格将温度和湿度混为一谈了”以及后文论述的潮湿环境与动物颜色深浅的关系可知,德尔黑认为动物颜色深浅和湿度有关,而葛洛格认为动物颜色深浅和温度有关。“温度低的地方”“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均侧重温度因素,属于葛洛格的观点范畴,不是德尔黑的观点,且D项认为温度高鸟的颜色会浅与两种观点都不符,排除。

B项错误,“温暖而潮湿”提到两个因素,但德尔黑认为葛洛格“将温度和湿度混为一谈了”,因此葛洛格认为鸟的颜色与湿度无关,排除。

C项正确,“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侧重温度因素,符合葛洛格的观点,当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6题

7、【言语理解】在今天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有些人认为,全盘西化等同于现代化。事实上,中国的文学艺术传统与西方不一样,它是写意、白描、散点透视,长于感悟和感受,理性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其实西方的优秀艺术家也不会用理性来压迫感性,它们应该是统一的。比如西方的现代绘画,往前发展的道路上首先接受了日本的影响,这种东方的写意艺术极大地启发了他们。现代主义绘画开始稍稍脱离解剖和实证,最后越走越远。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文学艺术的“现代化”,他们的方向是反的——东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是东进

B:文学中的感性与理性应该是统一的

C:中国文学研究不应把西化等同于现代化

D:中国文学艺术与西方文学艺术存在本质不同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有人把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等同于全盘西化,接着从两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反驳:一方面,中国的文学传统与西方不一样,中国文学长于感悟和感受,理性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西方文学艺术的“现代化”其实是受了东方艺术观念的影响,是东进的。可见,文段意在说明的是中国文学研究不应该简单地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C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A、B两项是论述的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文段的中心。由文段可知,中西方文学艺术存在相互借鉴的过程,D项“存在本质不同”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8、【言语理解】见义勇为者需要迅速果断出击,方可抓住________的机会有效制止不法侵害。作为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来不及思考就冲上去制止侵害行为的精神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转瞬即逝 难能可贵

B:昙花一现 来之不易

C:不可多得 有待商榷

D:千钧一发 屡禁不止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迅速果断”“来不及思考”可知,防止不法侵害的时间非常短,所填词语应体现此意。“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难得。“千钧一发”形容事态极其危险。两词均不含有时间短暂之意,排除C、D。
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普通人具有见义勇为的精神非常宝贵。“来之不易”指不是轻易得来的,一般用于自己得到的财物或成功,不能用来形容精神,排除B。“难能可贵”指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珍视,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5题

9、【言语理解】从社会学的眼光看,重复博弈的结果之一可能是博弈双方由陌生人变为熟人,甚至成为________,并发展出超越当下经济互动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假如当前的经济互动关系只不过是发生在双方之间的多种社会交往之中的一种,其他社会交往就可能________当事人在当下博弈中的策略选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伙伴 加快

B:搭档 操纵

C:朋友 影响

D:同僚 改变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可知,填入词语应与“熟人”构成递进关系。与此最为相符的是“朋友”。“伙伴”“搭档”“同僚”词义相近,程度相当,排除A、B、D。
第二空,填入“影响”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1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10、【言语理解】刚工作时,我在某院校当老师,除了一周上满20节课,还要当辅导员。由于生源质量较差,学校学习氛围不理想,课堂教学面对的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每堂课后我都会产生满满的挫败感。每周下来,真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后来,我果断辞职,换了一个更喜欢的工作,这种“被掏空”的感觉就没有了。
“我”的故事的主要启示是:

A:成就感的获得,往往关乎个人的爱好

B:只有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才能避免挫败感

C:与其在挫败中消耗自信,不如选择另一种生活

D:如果无力改变现实,就要努力适应它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的主体“我”在院校当老师时,由于生源质量差、学校学习氛围不好,产生挫败感,感觉人“被掏空”了。最后,“我”果断辞职,换了个喜欢的工作,“被掏空”的感觉没有了。故“我”的故事的启示是,如果人在挫败中获得负面信息过多,不如选择另一种生活。C项表述与此相符,正确;D项表述与此相悖,错误。A项“成就感的获得”无中生有;B项说法过于绝对,做喜欢的工作不一定能避免挫败感的产生。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