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737

发布时间:2022-11-28 12:06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有人说:“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此言曾引起强烈争议,很多人对于这两位先贤的可比性提出质疑:文学和绘画怎么比呢?但是从社会功能讲来,如果没有鲁迅,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会大不相同。美术终究不能像文学那样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意愿,并在读者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深痕。例如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插图,虽然有助于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内涵产生具象感,促进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但不能替代小说本身。齐白石的画,以独特的艺术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间的鲜活意象,也有对社会不平的尖锐讽刺,但终归不能像鲁迅的小说、杂文那样对社会施以巨大的冲击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学和美术有不同的艺术价值

B:美术是一种含蓄、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

C: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较美术更胜一筹

D:鲁迅在民族性格的形成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由“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引出“文学和绘画怎么比”的质疑;然后通过鲁迅的小说和齐白石的画的对比,说明美术不像文学那样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意愿,因此不能像文学那样对社会施以巨大的冲击力。
“鲁迅”是文段举的例子,非文段重点,排除D。文段对比的是文学和美术社会功能的大小,A、B两项也可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

2、【言语理解】大家都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的眼光都被那些肉眼可见的植物所吸引了,完全忘记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其实是属于微生物的,而且它们的作用要比动植物大得多。举例来说,海洋吸收了大气中至少一半的二氧化碳,这一吸收过程非常复杂,有大量微生物的参与,但人类对它们情况了解得极少,因此也就很难预测它们会对气候变化做出怎样的反应。幸运的是,随着DNA测序技术的改进,科学家们终于开始进入这个神秘的微观世界了。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DNA测序技术在微生物观测中的应用

B:微生物在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过程中的作用

C:对生物多样性的重新认识具有现实意义

D:微生物的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尾句提到DNA测序技术的改进帮助科学家进一步进入微观世界,依据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具体介绍“DNA测序技术”如何帮助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即“DNA测序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B、C、D三项与末句话题无法衔接。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3、【言语理解】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______,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联,各国利益深度融合。但同时,各种挑战也日益严峻。变局之中,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______,人类发展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势不可挡 以邻为壑

B:方兴未艾 两败俱伤

C:有目共睹 各行其是

D:高歌猛进 独善其身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联,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可知,句意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高歌猛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情绪高涨,斗志昂扬。两者均不能用来形容世界格局,排除B、D。“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与句意无关,排除C。“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填入符合句意。验证第二空,由“要……还是要……”的句式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互利共赢”构成反义关系对应。“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而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填入与“互利共赢”构成反义关系对应,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33题

4、【言语理解】地图本来是状物的,它不该有人,也不能有人,地图里要是出了人,就不是地图,而是图画了。这句话在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定理,但碰到某些旅游图怕是要拐弯了——旅游中往往是既有风物又有人物存在的。这就像泰山、兵马俑旅游图中一定要说到秦始皇,十三陵旅游图一定要说到历代明皇,颐和园旅游图中一定会说到慈禧太后一样。因为,在那个环境中许多景致的产生由人的活动为起点,更因为人的活动而增添其审美价值。
这段文字的作者认为:

A:有人物的地图不是真正的地图

B:有人物的地图更能增添地图的审美价值

C:旅游图必须有标志性风物与人物

D:旅游图也是一种地图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先指出地图应该是状物的,不该有人;然后以“但”转折,说明旅游图与普通地图不同,旅游中往往是既有风物又有人物存在,许多景致是以人的活动为起点,并为景致增添了审美价值。也就是说,旅游图是应该人、物并存的。A、B两项脱离了文段的论述对象“旅游图”,排除。D项未体现旅游图区别于普通地图的地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14题

5、【言语理解】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思想观念千帆竞发,观点表达百舸争流,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是“分众时代”的鲜明特点,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起点。如果目标上________,不能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如何避免脱离实际、凌空蹈虚?如果措施上________,不能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施策、精确制导,那么举措再多、政令再繁,又如何能赢得认同、激起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粗枝大叶 心有余而力不足 兴趣

B:大而无当 各人自扫门前雪 兴致

C:大而化之 胡子眉毛一把抓 共鸣

D:飘忽不定 挑得篮里便是菜 共振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突破。对应“不能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施策、精确制导”,可知第二空表做事比较马虎笼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符合此意。“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不合文意。
第一空填“大而化之”也能与空缺后的“不能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对应。
第三空“激起共鸣”为常见搭配。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2题,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

6、【言语理解】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问题,监督必须属地化。地方权力支配地方资源,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理应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对于权力的滥用,当地民众和媒体有着天然的敏感,在感知上也有时间与空间的便利,相应的监督制约离开他们是不可想象的。
对上述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地方权力的属地化监督即地方权力属地政府层层监管

B:对地方权力要实施属地化监督

C:地方权力的监督主体包括了媒体和属地民众

D:“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不能“山高皇帝远”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文段可知,地方权力属地化监督,是指地方权力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而非属地政府层层监管,A项说法错误。
B项,由“对地方权力实施监督,显然有一个“及时到达”的问题,监督必须属地化”可推出。
C项,由“地方权力支配地方资源,影响民众切身利益,理应受到当地纳税人和媒体的监督制约”可推出。
D项,不能“山高皇帝远”说的也是地方权力的监督必须属地化,正确。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7、【言语理解】新媒体快速崛起,并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因此,二者的融合迫在眉睫。媒体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使正能量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日渐衰落

B: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保持个性

C:传统媒体要增强活力,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D:媒体融合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多重优势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分总结构。文段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的众多优势,然后指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接着由“因此”得出结论:二者的融合迫在眉睫,且具有多种优势。D项是对文段结论的正确表述。文段的落脚点在“媒体融合”,排除没有谈及此的A、C。B项的“新闻工作者”在文段中没有谈及,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8、【言语理解】长期以来,如何准确________贫困学生和资助对象,始终是资助工作有效、精准开展的难题。为此,不少高校________。如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自述家贫等。这些做法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无法保障资助工作的________界定。而如今大数据手段的运用,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识别 煞费苦心 科学

B:判断 推陈出新 真实

C:分辨 深谋远虑 客观

D:鉴定 绞尽脑汁 专业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始终是资助工作有效、精准开展的难题”可知,为此,不少高校应该是想尽了办法。“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B。“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其无想尽办法之意,排除C。再看第三空,现有手段解决资助界定的难题,而大数据手段,作为一种科技手段,则会使界定工作更加“科学”,而非“专业”,排除D。验证第一空,“识别”代入契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28题

9、【言语理解】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来没有一种文明或一个文明体可以长期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自身,长期单边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保持发展优势。如果一种文明、一个文明体长久地比其他文明、文明体发达,它总会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冲突和衰落。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或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其他文明、文明体的利益,保持不同的文明、文明体之间的总体均衡,日益成为追求与推进发展的自觉选择。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应意识到:

A:总体均衡是文明演进的规律

B:世界文明总体呈现多样性态势

C:文明以集群方式存在和发展

D: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前两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一种文明、一个文明体不可能长久地比其他文明、文明体发达,第三句指出文明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末句由此得出结论:保持不同的文明、文明体之间的总体均衡,日益成为自觉选择。B项强调“多样性”、C项强调“集群方式”,均与文段强调不同文明、文明体间总体均衡发展的重点不符;D项的“共同发展”表述不准确。A项是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10、【言语理解】如果说,人类已知的“明知识”(即可以用文字、公式、程序、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是冰山的一小角,那么“暗知识”(人类不可感受又不可表达的新知识,即今天正被新机器“发现”的新一类知识)就是冰山下面最大的那块。暗知识会是未来统治和占领整个知识空间最大量的一种知识。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人类知识的权威现在刚刚开始被动摇。未来,机器能掌握和发现的知识会越来越多。慢慢地,我们可能成为小岛一般的存在,被暗知识这个海洋淹没。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类将会被暗知识孤立起来

B:暗知识将主宰未来知识领域

C:人类的知识权威正逐渐丧失

D:人工智能是暗知识的创造者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明知识和暗知识的概念,并指出暗知识是冰山下最大的那块;接着介绍了暗知识会是未来统治和占领整个知识空间最大量的一种知识;最后介绍了人类知识的权威开始被动摇,未来,我们可能被暗知识这个海洋淹没。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暗知识将主宰知识空间。B项表述与此一致。
A项错误,“被暗知识孤立起来”无中生有,排除。
C项错误,文段说的是“人类的知识权威现在刚刚开始被动摇”,而不是“正逐渐丧失”,且未涉及文段论述主题“暗知识”,排除。
D项错误,“人工智能是暗知识的创造者”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