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与下面句子语法结构相同的一句是:
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之间忽然变多了。
A:有人看见你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B:他曾经看见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
C:交通局派来的一辆由最好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在养老院门口。
D:他一直密切关注IT产业的发展情况。
正确答案:B
解析:例句存在一个复杂的语法结构,首先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宾结构,主语为简单的词“人们”,宾语为主谓结构的“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之间忽然变多了”。A选项主语“有人”为述宾结构短语,排除。C选项主语是“交通局派来的一辆由最好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为复杂的定中结构短语,排除。D选项宾语为“IT产业的发展情况”,是定中结构,排除。B选项与原句结构一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一带一路”跨文化认同的矛盾除了语言障碍外,还源自文化冲突、利益偏差、政治误解等多种因素。实现价值共识的最好方式就是________共同的文化记忆,打开被现实利益束缚的________,找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感情共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唤醒 牵绊
B:挖掘 枷锁
C:搭建 锁链
D:追溯 牢笼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文意为实现价值共识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搭建”指搭盖(多用于建筑),与“文化记忆”搭配不当,排除C。“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文意强调的是要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而不是探索共同的文化记忆的由来,排除D。
第二空,所填词语与动词“打开”搭配。“牵绊”指纠缠使不能脱开,“打开牵绊”搭配不当,排除A。“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打开枷锁”搭配得当,且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3、【言语理解】有学者认为,应该将个人数据信息作为公共物品来规制,对个人数据信息使用进行治理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专门机构,进而治理的法律性质应该是公法而不是私法,进而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而促进个人数据信息的自由共享。这种治理方式并不影响和损害已经存在的私权例如隐私权和其他财产权等。
这段论述中未涉及的一项是:
A: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措施程序
B: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法制属性
C: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意义目的
D: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行政主体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措施程序”文段未涉及。
B项,由“治理的法律性质应该是公法而不是私法”可推出。
C项,由“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而促进个人数据信息的自由共享”可推出。
D项,由“治理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专门机构”可推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2题
4、【言语理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这段文字接下来讲的是:
A:为什么我们认为当前的世界正处于发展与激变的时代
B: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C: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D: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的主题才是各国制定政策的依据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并通过当前国际发展形势说明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然后以“同时”说明,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并具体说明了这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表现,最后点明“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逻辑,文段接下来应围绕“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这一问题,给出解决对策,即C。A、B两项非对策,D项是针对文段首句提出的对策,与“同时”后提出的问题无关。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40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44题
5、【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干净整洁的火车车厢里,响起了列车员亲切的广播,我听到一些国际花园城市,真是太美了!
B: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C:统计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有大约超过10万人次参观了北京天安门。
D:这次世界跳水锦标赛上,我国健儿再次囊括了15枚金牌中的14枚,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亲切的”修饰“广播”不恰当,且“听到”与“国际花园城市”不搭配,“太美了”缺少主语;C项“大约”与“超过”均表示约数,语义重复,删掉其一即可;D项“囊括”表示全部包括,此处宾语为“15枚金牌中的14枚”,并非全部,不能用“囊括”描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
6、【言语理解】中国梦传递________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成为亿万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激发了中华民族强烈的________和豪迈的进取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喷薄而出 幸福感
B:富丽堂皇 获得感
C:美轮美奂 认同感
D:绵延已久 归属感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宏伟豪华或诗文辞藻华丽;“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二者均不能形容“情怀”,排除B、C。
第二空,由“命运共同体意识”“最大公约数”可知,中国梦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归属感”比“幸福感”填入更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3题
7、【言语理解】敦煌的壁画,今天来看,有关它的艺术类别、作者群体之争早已淹没在它作为风俗记录的伟大功绩之下。它激发的久远的情感共鸣,它唤起的广阔的文化认同,它引导人们对祖先的精神信仰和世俗生活的深度理解,雄健地跨越历史的长河,如此鲜明和有力地以记忆的方式,作用在欣赏者的心田。
这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
A:敦煌壁画的巨大成就
B:敦煌壁画的文化精神
C:人们对敦煌壁画的价值认同
D:人们对敦煌壁画的情感共鸣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总说敦煌壁画作为风俗记录的伟大功绩,后文对其展开论述。“它激发……情感共鸣,它唤起……文化认同,它引导……”“作用在欣赏者的心田”都是对首句的论证。A项是对首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当选。
B项,文段并非论述敦煌壁画含有怎样的文化精神,而是着重强调敦煌壁画对欣赏者的影响,排除。
C、D两项分别对应“功绩”的两个方面,概括不全面,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9题
8、【言语理解】①新兴城市也有杂乱的居民大院,但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杂院
②居住者不是高官显贵,便是富商大贾
③大杂院是城市的“特产”
④产大杂院的城市得有一把年纪
⑤大杂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看过有关的考证,猜想大约在晚清之后
⑥晚清之前这些院子就都存在了,但那时不叫大杂院,叫府第或大宅门
将以上6个句子的顺序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⑤⑥②
B:③⑤④⑥②①
C:⑤⑥②③①④
D:⑤③④②⑥①
正确答案:A
解析:选项中首句分别为③、⑤,阅读可知,③讲的是大杂院是什么,⑤讲的是大杂院产生的时间。二者相比,③放在段首引出话题更恰当,排除C、D。⑤、⑥都是说大杂院的产生,分析两句的内容可知,这两句应排在一起且顺序为⑤⑥,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9、【言语理解】
原产于美洲西部的鲁冰花,英文名为“Lupin”,在希腊文里是悲苦的意思,通常生长在贫瘠的田野、乡间的小路,生命力强。而在我国台湾高山地区,鲁冰花常跟茶树种在一起,据说可以帮助茶树健康生长,并且可以使茶叶芳香甜美。另外,鲁冰花死后肥沃了土地,让茶树长得更加茂盛。鲁冰花这种坚忍不拔、大公无私、“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正如同世间最真挚的母爱。所以,它可以用来象征母爱,作为母亲节儿女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鲁冰花成为母爱之花的缘由
B:
鲁冰花的原产地及生长特性
C:
鲁冰花为何常与茶树种在一起
D:
鲁冰花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了鲁冰花生长环境恶劣,生命力强;接着介绍了在我国台湾地区鲁冰花常与茶树种植在一起,帮助茶树生长,又通过并列连词“另外”介绍了鲁冰花另一特点——在死后可以肥沃土地;然后指出鲁冰花具有的以上三种特点和母爱一样;最后由总结词“所以”得出结论:鲁冰花可以被用来象征母爱。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鲁冰花被用来象征母爱的原因,A项正确。
B、C两项均是“所以”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D项,文段介绍鲁冰花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是引出话题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10、【言语理解】这一套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门学科,真是 ,丰富多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洋洋大观
B:蔚为大观
C:汗牛充栋
D:包罗万象
正确答案:D
解析:洋洋大观:形容事物或景象丰富多彩,盛大壮观。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这两个成语侧重于形容场面的壮观,而非内容的丰富,用在这里不妥,排除A、B。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庞杂,无所不包。句中说的是“百科全书”,用“包罗万象”最贴切,D项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