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专项常考题集合681

发布时间:2022-11-17 5:23     浏览量:24

1、【数量关系】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内均盛有一定量的水,甲杯的水位比乙杯高5厘米。甲杯底部沉着一个石块,当石块被取出并放进乙杯后,乙杯的水位上升了5厘米,并且比这时甲杯的水位还高10厘米。则可得知甲杯与乙杯底面积之比为:

A:3∶2

B:1∶2

C:2∶3

D:3∶5

正确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设原来乙杯水位为a,甲杯水位为a+5,石块从甲杯放入乙杯,乙杯水位变为a+5,而甲杯水位为a+5-10=a-5,即甲杯水位下降了a+5-(a-5)=10厘米,根据石块体积不变,水杯底面积与高度之比成反比,故甲、乙杯底面积之比为5∶10=1∶2。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6题,2014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2、【数量关系】小伟参加英语考试,共50道题,满分为100分,得60分算及格。试卷评分标准为做对一道加2分,做错一道倒扣2分,结果小伟做完了全部试题但没及格。他发现,如果他少做错两道题就刚好及格了。问:小伟做对了几道题?

A:32

B:34

C:36

D:38

正确答案:D

解析:少做错2道刚好及格,多做对一道多得4分,所以小伟实际得了60-2×4=52分。设做对x道,则2x-2(50-x)=52,解得x=38。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

3、【数量关系】某数学竞赛共160人进入决赛,决赛共4题,做对第一题的有136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25人,做对第三题的有118人,做对第四题的有104人。那么,在这次决赛中至少有几人得满分?

A:3

B:4

C:5

D:6

正确答案:A

解析:方法一,第一题没做对的有160-136=24人,第二题没做对的有160-125=35人,第三题没做对的有160-118=42人,第四题没做对的有160-104=56人;四道题全做对的至少有160-(24+35+42+56)=3人,即至少有3人得满分。故本题选A。
方法二,根据题意可知,在这次决赛中得满分的人至少有136+125+118+104-3×160=3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4、【数量关系】将一个表面积为36平方米的正方体等分成两个长方体,再将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则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A:24平方米

B:30平方米

C:36平方米

D:42平方米

正确答案:D

解析: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为36÷6=6平方米。将正方体平分以后,多出两个6平方米的面;然后拼成大长方体后,减少了2个6÷2=3平方米的面,因此大长方体的表面积为36+6×2-3×2=42平方米。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数量关系】

某工厂的工号为五位数字。甲、乙两个工人工号五位数字连乘之积都等于1764,但是甲的工号五位数字连加之和比乙的大4。那么乙的工号为:

A:

13677

B:

22779

C:

23677

D:

33477

正确答案:D

解析:

甲、乙两个工人的工号五位数字连乘之积都等于1764,说明工号的五位数字应是1764的因数。1764=1×2×2×3×3×7×7,因为工号中的五位数字都是一位数,则甲、乙两人的工号中都有两个7,剩下的三个数字之积为1×2×2×3×3,这三个数字可能为(1,4,9)、(1,6,6)、(2,2,9)、(2,3,6)和(3,3,4),其和分别为14、13、13、11、10,只有14比10大4,则甲的工号由7、7、1、4、9组成,乙的工号由7、7、3、3、4组成。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85题,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80题

6、【数量关系】小张购买了2个苹果、3根香蕉、4个面包和5块蛋糕,共消费58元。如果四种商品的单价都是正整数且各不相同,则每块蛋糕的价格最高可能为多少元?

A:5

B:6

C:7

D:8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选项,采用排除法,从最大的选项开始验证,若蛋糕价格为8元,则剩下的总和为58-40=18,设苹果的价格为a元、香蕉为b元、面包为c元,则2a+3b+4c=18,a=4、b=2、c=1时,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7、【数量关系】小李的弟弟比小李小2岁,小王的哥哥比小王大2岁、比小李大5岁。1994年,小李的弟弟和小王的年龄之和为15。问2014年小李与小王的年龄分别为多少岁?

A:25,32

B:27,30

C:30,27

D:32,25

正确答案:B

解析:方法一:根据题中已知条件“小王的哥哥比小王大2岁、比小李大5岁”可知,小王比小李大3岁,从选项可判断,只有B选项符合,故本题选B。
方法二:由题意可知,小王比小李大3岁,则小王比小李的弟弟大5岁。所以1994年,小王(15+5)÷2=10岁,小李的弟弟5岁,则2014年小李5+20+2=27岁,小王10+20=30岁,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72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67题

8、【数量关系】某项工程由工作效率相同的甲、乙两工程队承担。若甲、乙两队合作,工期可提前5天;若两队先合作6天,余下的由甲队独做,恰好也能按工期完成,则该工程的工期是:

A:14天

B:15天

C:16天

D:18天

正确答案:C

解析:设甲、乙二人每天完成的工程量都为1,工程工期为x,则2×(x-5)=2×6+x-6,解得x=16,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64题

9、【数量关系】张明的家离学校4千米,他每天早晨骑自行车上学,以2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恰好准时到校。一天早晨,因为逆风,他提前0.2小时出发,以10千米/时的速度骑行,行至离学校2.4千米处遇到李强,他俩互相鼓励,加快了骑车的速度,结果比平时提前5分24秒到校。他遇到李强之后每小时骑行多少千米?

A:16

B:18

C:20

D:22

正确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的单位不统一,应将单位统一为易于计算的分钟后再解题。正常情况下需要4÷20=0.2小时,即12分钟。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4-2.4=1.6千米,用了0.16小时,即9.6分钟。5分24秒,即5.4分钟。由于提前0.2小时(12分钟)出发,所以行驶2.4千米共用了12-9.6+12-5.4=9分钟,因此后来的速度为2.4÷(9÷60)=16千米/时。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数量关系】甲、乙两人从P、Q两地同时出发相向匀速而行,5小时后于M点相遇,若其他条件不变,甲每小时多行4千米,乙速度不变,则相遇点距M点6千米;若甲速度不变,乙每小时多行4千米,则相遇地点距M点12千米,则甲、乙两人最初的速度比为:

A:2∶1

B:2∶3

C:5∶8

D:4∶3

正确答案:A

解析:甲速度增加时,乙少走了6千米,有6=乙速度×(原相遇时间-现相遇时间);乙速度增加时,甲少走了12千米,有12=甲速度×(原相遇时间-现相遇时间)。两种情况下两人经过的路程和不变,速度和不变,故相遇时间也不变,因此二者的速度比为12∶6=2∶1。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