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652

发布时间:2022-11-11 5:41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即是不断变革的产物,它同样________和促使我们,不断创新,去开创新的局面。也只有这样,我们自身传统才能被不断地________,我们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塑造出自己新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华审美________。
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责成 激活 风范

B:责令 激发 境界

C:推动 催化 格调

D:触动 催生 特质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均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选择从第二空入手。
第二空,“激发”指刺激使奋发,常与“斗志”“积极性”等搭配。不能与“传统”搭配,排除B。“催化”指促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发生改变,侧重于加快进程;“催生”指因为某些原因,被迫形成当前状态;“激活”指刺激某事物,使其活跃起来。句意表达的是使传统不断活跃焕发出新的生机,用“激活”最恰当,排除B、C、D。
第三空,“展示审美风范”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9题

2、【言语理解】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的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了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对“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正确答案:A

解析:由“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的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了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可知,“足够的力量”指的是人类有了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对应A项。
B项“地球上的生物”本身就有对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只是相对较小;而且B项没有体现“足够”之意,排除。
C项“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主客倒置,排除。
D项“社会环境”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4题

3、【言语理解】实际上普通话和方言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全民共同语,是官方语言,而方言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通过明确________,普通话和方言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甚至________,相得益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规定 齐头并进

B:划分 互为表里

C:区分 珠联璧合

D:界定 相辅相成

正确答案:D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做到并行不悖,甚至……”可知,所填词语应与“相得益彰”意思相近,比“并行不悖”语义程度更重。“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齐头并进”指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侧重表达各方都不落后的意思。文段不是强调普通话和方言谁都不落后,而是说两者互相助益,排除A。“互为表里”指内外一体,互相配合,普通话和方言并不是内外一体的关系,排除B。“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文段并未说明普通话和方言结合在一起,排除C。“相辅相成”指互相协助进行或配合使用,与“相得益彰”意思相近,符合文意。
验证第一空,“界定”指确定所属范围,一般适用于抽象事物,如“界定概念”。其用在文段中,指明确“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范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1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

4、【言语理解】技术赋予我们控制死亡的能力越大,它在生与死这样简单的概念问题上,在对一个人是死人还是活人的判断问题上所产生的混乱就越多。当代生命伦理学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临终患者的治疗决策问题和关于死亡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生命是神圣的,但是生命的神圣应该与生命的质量联系在一起。技术造就了一种义务:凡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就要做到。而伦理学却问: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凡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做吗

B:凡是我们不能够做到的,我们就不应该做吗

C: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都应该做吗

D:凡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都应该做吗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而”字可知,其前后内容构成反义对应。四个选项中,最能与“凡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就要做到”构成反义对应的是D。A项与前文观点一致,B、C两项前提与前文无关,均无法构成反义对应,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5、【言语理解】品牌经济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展的________,是一国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品牌经济的过程,就是通过培育品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________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过程。因此,培育发展品牌和品牌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更高台阶的重要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结果 从而 路径

B:结果 进而 途径

C:成果 进而 方式

D:后果 进而 方法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成果”指收获到的果实,常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句中并未体现品牌经济是市场竞争发展的某种成就的含义,排除C。“后果”指有害的或不幸的结果,与句意不符,排除D。
第二空,“从而”和“进而”都表示进一步的行动,但“从而”带有因果关系意味,第二空与上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56题

6、【言语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B: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D: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从研究目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特点——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然后从研究方法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注重从整体把握事物,而不是细致讨论具体对象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因为上述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C项是对这一结果的同义转述,当选。
A项“历史背景”文段没有涉及。B项仅局限于研究目的,D项仅局限于研究方法,均是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7、【言语理解】19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给经济带来了活力。手工制品经过了人们反复的________,造型接近完美。传统的手工文化形成的精细、优雅风格在欧洲由来已久,粗糙的机械制品与此格格不入。即便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美感的________,也为人们所不能忍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设计  蹂躏

B:打磨  践踏

C:创新  挑战

D:更新  摧残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表达使手工制品造型趋于完美的工序。“打磨”指磨或擦器物表面,使光滑精致。填入符合句意。第二空,用“践踏”形容机械化生产对传统美感的粗暴破坏也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9题

8、【言语理解】当中国还处在古典的地方主义文化中时,一方面家乡观念牢固地限制了人口迁徙,另一方面人口迁徙又是自由的。人口的迁徙未必一定会令被迁徙地获得发展,但是,考察人类历史,可以认为:凡是发展了的地区,一定是人类迁徙进入的结果。有西亚人口的迁入,才有了古希腊的辉煌。有欧洲大陆人口的迁入,才有了英伦三岛的崛起。有了潮水般的闯关东,才有了清朝晚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富饶。地区的繁荣,离不开迁徙而来的人口的创造与建设。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地区间的流动、迁徙人口就是“外来人口”

B:在中国的古代,人口迁徙是受到限制的

C:对于迁徙而来的人口,不应该歧视和排斥

D:没有人口迁入,就不会有地区的发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人口迁徙的话题,并指出人口迁徙未必一定会使迁徙地获得发展,然后以“但是”引出观点——凡是发展了的地区,一定是人类迁徙进入的结果。最后举例说明,并重申观点“地区的繁荣,离不开迁徙而来的人口的创造与建设”。由此可知,论述人口迁徙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应为文段主旨,D项正确。
A项,“外来人口”的概念在文段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与“另一方面人口迁徙又是自由的”相悖,排除;C项的“歧视和排斥”问题在文段中并未体现,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9、【言语理解】从长期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并逐步发展成为储备货币________。一方面,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________没有变;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币值一直比较稳定,稳中有升,这些都为有强烈“保值增值”需求的各国央行提供了储备人民币的强大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势如破竹 态势 动机

B:势不可挡 趋势 动力

C:势在必行 势态 信心

D:势如累卵 形势 信念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势如累卵”形容事态非常危险。与“基本面长期向好”“币值一直比较稳定”所表达的良好态势不相符,排除D。“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侧重已经取得成果。“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侧重于某种趋势不可逆转。“势在必行”指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侧重于必须做某事。文段说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已具备充分的条件,已是大势所趋。故选强调趋势的“势不可挡”恰当,排除A、C。
第二空填“趋势”、第三空填“动力”契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69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8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2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3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66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1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6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10、【言语理解】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明和日益完善,学术研究日益严谨,数据、方法才说明一切,特别是数据最显重要。但是,这种学术发展趋势暗藏着危险。现代计量经济学之发达,其专业程度之深,已让人目瞪口呆。这一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大样本研究,寻找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从中得出某些政策结论。这种大样本研究具有高度抽象性,在此过程中很可能舍弃了一些重要信息。如果沉醉于计量方法形式上的巨大魅力,看不到其中暗含的缺陷,就容易被数据所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所欺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强调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绝对地位

B:批评一味迷信经济学计量方法的学术研究趋势

C:说明完善样本选择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D:解释如何通过经济变量分析得出政策结论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肯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意义。接着由“但是”一转,指出这种学术发展趋势暗藏着危险,然后具体对论述暗藏了何危险。最后通过假设,反面论证计量经济学存在的缺陷。故文段主要是批评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B项与此相符,当选。
A项是转折之前的内容,排除。C项“完善样本”文段未提及。D项是文段部分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