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677

发布时间:2022-11-16 12:59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与元素周期表这一区域中金属的抗氧化性相比多少有些不寻常的是,金属锇的细微粉末在空气中会缓慢氧化,形成四氧化锇。对于重金属氧化物而言更为不寻常的是,四氧化锇是挥发性的,在室温下会升华为高毒性的蒸气。
从这段话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金属锇是不寻常的

B:重金属氧化物一般不是挥发性的

C:金属锇在室温下会升华为蒸气

D:四氧化锇会慢慢氧化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首句说的是“与元素周期表这一区域中金属的抗氧化性相比多少有些不寻常”,即元素周期表这一区域中金属具有抗氧化性,而金属锇具有氧化性,A项脱离语境得出金属锇不寻常的结论,不正确。
B项可由末句的“不寻常”推出。
C项偷换概念,在室温下会升华为蒸气的是四氧化锇,而非金属锇。
D项偷换概念,文中提到会缓慢氧化的是金属锇的细微粉末,而非四氧化锇。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7题

2、【言语理解】在“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中,善于奔跑的兔子是“反面教材”。但在马拉松参赛者中,“兔子”却是肩负光荣使命的角色。“兔子”的学名叫配速员,他们在参赛中的职责是引导跑者按照稳定的节奏跑步,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比赛。跑步被认为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一旦以“兔子”的身份出现在赛场上,那就不能只顾埋头刷新自己的成绩,一名合格的“兔子”反而要强调自己的“存在感”,把完赛的信心和跑步的稳定感传递给跟着自己比赛的跑友。
对“兔子”职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好准备,对跑友和赛事负责

B:赛出水平,不断超越自我局限

C:尊重跑者,把信心传递给跑者

D:跑得专业,在实战中给出指导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中的“兔子”指的是马拉松比赛中的配速员。由“他们在参赛中的职责是引导跑者按照稳定的节奏跑步,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比赛”“一名合格的‘兔子’反而要强调自己的‘存在感’,把完赛的信心和跑步的稳定感传递给跟着自己比赛的跑友”可知,A、C、D三项均表述正确。
由“一旦以‘兔子’的身份出现在赛场上,那就不能只顾埋头刷新自己的成绩”可知,B项的“赛出水平,不断超越自我局限”不是“兔子”的职责。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直无法摆脱生产的不足和基础物资的匮乏,而且社会总财富相对比较恒定,财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供给。这就意味着,国际关系更多地是围绕获取有限的自然资源展开的。然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共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实现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B: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C:国际关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D:人类正逐渐摆脱自然资源供给的束缚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然而”前强调了传统农业社会中,国际关系受自然资源影响,“然而”后强调了现代社会中新的财富获取方式要求国际关系有所改变。前后对比可知,作者主要强调的是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深刻影响,即B。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4、【言语理解】木器和石器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两大类型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但历史的发展很不均衡,数千年中,有机材料除了木器以外,就是毛皮、秸秆这些可以从生物中直接获取的材料,没有什么大的变迁。但无机材料发展出了陶器、瓷器、金属、玻璃等人造材料,除了石器之外,全是依靠人类智慧对已知物施加化学变化之后创造出的新材料。即使是游离状态的金、银、汞等,人们也都开发了一些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提纯方法。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有机材料几乎都是直接取之于生物

B:石器是无机材料家族的原生态成员

C:陶瓷、金属是人类创造的无机材料

D:人造材料未来将全面取代有机材料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有机材料除了木器以外,就是毛皮、秸秆这些可以从生物中直接获取的材料”可推出,表述正确。
B项,由“除了石器之外,全是依靠人类智慧对已知物施加化学变化之后创造出的新材料”可推出,表述正确。
C项,由“无机材料发展出了陶器、瓷器、金属、玻璃等人造材料”可推出,表述正确。
D项,无中生有,且“将全面取代”说法过于绝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3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3题

5、【言语理解】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的心理学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

D: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属于“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于是“阴谋论”就出现了。故C项的行为可以用文段中的心理学发现解释。
A、B、D三项均不属于文段中提到的两种基本需求,故无法用该心理学发现解释。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6题

6、【言语理解】以“探索与发展”为主题的“2007第五媒体高峰论坛”12月26日在北京开幕。近年来,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发展迅猛,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手机用户突破五亿户。手机在从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网站等多种业务形式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功能越来越强大,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真正具备了媒体的特征。手机媒体巨大的市场前景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

A:手机的使用日益普遍

B: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C:手机媒体的市场广阔

D: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正确答案:C

解析:C。解析: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发展迅猛,并且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A项在本段话中没有体现。B项表述片面,不能概括全段。文段中已经告诉我们“近年来,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发展迅猛”,因此D项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①我们要感恩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感恩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生活资源
②宋代张载指出:“乾曰父,坤曰母”,就是说天就是我们的父亲,地就是我们的母亲
③我们要树立与天地万物同属一个生命世界、生死与共的天人观,树立感恩自然、爱护自然的大自然观、大环境观和大生态观
④大自然是我们生命所来与所归的地方,我们来自自然,在自然中生息,到最后又回归自然
⑤阳光、空气和水,人们须臾不可离,没有大自然,人就无法生活和生存,人与自然生死攸关
⑥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④②⑤①③

B:③①⑤④②⑥

C:②④③①⑥⑤

D:④②⑥①⑤③

正确答案:D

解析:⑤、⑥论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③总结说明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天人观和自然观,③更适合作为尾句总结前文,排除B、C。②中张载把自然比作父母是为了强调自然对人类的意义,⑤以“阳光、空气和水”开头,与“父母”的话题无法衔接,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4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9题

8、【言语理解】在人类文明史上,古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都曾创造过古老的文字。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字早已消亡。时至今日,________的古老文字,唯有中国人创立的汉字。作为伟大的汉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汉字依然________,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字之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硕果仅存 长盛不衰

B:凤毛麟角 源远流长

C: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D:鹤立鸡群 方兴未艾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唯有”可知,与其他文字早已消亡,只有汉字仍存在,选项中只有“硕果仅存”体现了这种唯一性。
第二空,“长盛不衰”与“最有生命力”也对应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83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7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7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9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9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80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0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9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9、【言语理解】我们发现零工制度有一个重要的支持机制就是完善的、科学化的员工培训系统。几乎所有的现代企业和公司都非常重视内部培训,有的企业主甚至成为了培训狂,哪怕有一秒钟的空闲也要为员工安排一次培训。但真正有效的培训并不是无休止的洗脑和课程轰炸,不是“潜能激发”和“感恩教育”,而是适合公司运营需求的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的业务训练。这种培训机制如果能够建立起来,无论你是否采用零工制度都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很多公司培训缺乏科学性

B:科学的员工培训对企业很重要

C:零工制度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

D:过度培训可能会造成相反效果

正确答案:B

解析:首句即文段主旨句,指出完善、科学的员工培训系统是零工制度重要的支持机制。其后对这句话进行了具体阐释。B项是主旨句同义转述,当选。
A、C、D三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不能概括中心。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就在三十多年前,专家们对于地球变暖还是变冷的问题仍是一头雾水,他们无法断定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冰库还是一间温室。在1975年,第一批精密的计算机模型就显示,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会上升大约三度。然而,当时的科学家们和社会大众却依然波澜不惊。有一段时间,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大气层中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肥沃全球的农田,农民们将迎来一个繁荣盛世。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出:

A:科研工作需靠数据说话、避免臆测

B:并非所有科学研究都对农业有指导意义

C:全球变暖的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D:以前专家们对气候变化的判断和理解与现在不同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三十多年前人们就知道二氧化碳的增加会使得全球变暖。接着由“然而”一转,指出当时大家都波澜不惊,甚至乐观地认为多余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全球变暖会对人类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C项与此表述一致,其他三项均无法从文中找到依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