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673

发布时间:2022-11-15 14:15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语文世界如镜鉴:审视别人也在拷问自己。圣母院的钟声敲碎了伪善的面具,零丁洋里的叹息唤醒了民族的勇气。________秋风,________易水,壮士悲吟满腔抱负,涛涛乌江,________佳人,英雄奏响末路穷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萧萧 泠泠 婷婷

B:溶溶 凄凄 款款

C:幽幽 粼粼 翩翩

D:簌簌 凛凛 楚楚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溶溶”指宽广的样子或河水流动的样子;“幽幽”指声音、光线等微弱、深远。两词均不能与“秋风”搭配,排除B、C。第二空,用易水衬托壮士的满腔抱负,有悲壮之感。“泠泠”形容清脆激越的声音,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A。第三空,“楚楚佳人”搭配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2、【言语理解】现在国内每年创作歌曲10万多首,但作品虽多,好歌难求。尽管也有歌曲通过网络一时蹿红,但无论在知名度还是传唱度上,都与“30年30首歌”难以媲美,更谈不上久唱不衰。创作乏善可陈,通俗歌曲不通俗、流行歌曲不流行,已成为目前流行歌坛的致命症结。
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是:

A:我国每年创作的歌曲数量过多

B:网络歌曲只能流行一时 

C:

好歌难求是流行歌坛最大问题 

D:

流行歌曲无法长久传唱

正确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谈论了现在国内歌曲创作的现状——作品虽多,好歌难求。文段第二、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流行歌坛的致命症结是创作乏善可陈。选项B、D分别是歌坛目前出现的问题的一部分,A项的“数量过多”从文中无法得出,且文段主要说的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故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受到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已表现出种类多、地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危害程度重等特征。基于近十年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以及文献统计,初步估计中国有860余种归化植物,其中369种被认定为入侵性植物,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发现。目前,在我国已建立的1500余个自然保护区中,除少数位于远偏之地,其他或多或少都能调查到外来入侵植物,覆盖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甚至城市居民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

A:严峻形势

B:形成原因

C:长期影响

D: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表现出种类多、地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危害程度重等特征;接着用近十年的野外调查的数据进一步说明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态势的严峻。A项的“严峻形势”与文意相符。
B项“形成原因”、D项“变化趋势”文段没有提及,C项“长期影响”是危害程度重的一种体现。三项均不能体现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核心,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92题,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

4、【言语理解】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见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再好的环保法规也达不到应有效果。
这段文字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A: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B:完善的环保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D:政府有责任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的集体行为是公民选择的体现。然后指出公民不采取行动,政府没有动力推动环保政策。最后反面论证,即使政府制定了环保法规,公民不遵守也无法达到效果。故文段强调的是公民个体要有环保意识,只有A项与此相符。
B、C两项强调的主体都是“法规”,D项强调的主体是“政府”。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

5、【言语理解】恐龙的灭绝是生物学家们一直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无论把它________于地壳的运动、火山的爆发、气候的变化、新生代第三季的来临乃至星外来客,都有许多难以________的地方,唯有“物种的老化”这一原因是所有研究者们所公认存在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归咎 自圆其说

B:追溯 自圆其说

C:归咎 融会贯通

D:追溯 融会贯通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归咎”指总结过错原因,“追溯”指寻找本质或源泉。句意为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追溯”不合语境,排除B、D。第二空,“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融会贯通”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由“难以”可知,上文提到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一定的漏洞。“自圆其说”更符合句意,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6、【言语理解】环保局与污染企业应是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但是现在环保局“失节”,委身于污染企业,甘当污染企业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护身符

B:保护伞

C:挡箭牌

D:和事佬

正确答案:B

解析:句意是说环保局与污染企业理应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但现在环保局已不再扮演“猫”的角色,而是委身于污染企业。“护身符”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保护伞”指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力量或有权势的人(多含贬义);“挡箭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和事佬”指调停争端的人,特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从词义来看,“保护伞”最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0题

7、【言语理解】(1)一粒绿豆大的金粒,可________成0.6平方米面积的金箔,可见其延展性之好。
(2)灌木丛长不高——它们都热衷于在低处相互掣肘、撕扯,所以,谁也不能________。
(3)小产权房之所以有市场,________,是因为民众对廉租、廉价房有强烈的需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蹍 脱颖而出 死灰复燃

B:碾 脱颖而出 屡禁不止

C:蹍 一枝独秀 死灰复燃

D:碾 一枝独秀 屡禁不止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蹍”意为踩,踏;“碾”意为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由题干可知,“碾”符合句意,排除A、C。
第二空,“一枝独秀”意为其他花没有开放,只有这一枝在开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与语境显然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虽然“发展”和“增长”在有些场合被替换使用,但其确切含义是有区别的。“增长”通常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发展”则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进步,包括投入产出、产业形态、收入分配、消费方式、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
对于上面语段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

B:“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政治、社会的“质”的提高

C:“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注重“有多好”

D:“发展”以“增长”为核心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中“‘增长’通常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可知,“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即注重“有多少”;由文段中“‘发展’则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进步,包括投入产出、产业形态、收入分配、消费方式、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 可知,“发展”以“增长”为核心,强调“质”的提高,注重“有多好”。由此可知,B、C、D三项均表述正确。A项“不可能”表述过于绝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1题,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7题

9、【言语理解】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始终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认为日本领导人的这一举动严重(       )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A:伤害

B:损害

C:危害

D:祸害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固定搭配。“伤害”与“感情”为固定搭配,其他各项均与“感情”不搭配。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示。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B: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C: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D: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避讳都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
B项干扰性较大,原文只是说避讳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这里的“极致”应理解为避讳的制度更完备、更细密,调整的范围更广泛等,但涉及程度上未必就更“严格”。
C项也不正确,人们进行各种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而不是趋吉避凶的心理。
由末句“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可知,D项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