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会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健康的伤害更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
B:灾害天气中各种尺寸颗粒物的致病机理
C:重金属等会溶解于血液中危及人体健康
D:灰霾天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伤害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为主旨句,指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伤害很大,下面用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值来比较论证,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故文段强调的是对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文段论述的灰霾天气对人体的伤害,B、C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A项是对灰霾天危害论述的内容之一。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2、【言语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以上内容,意在阐述:
A:京津冀三地的具体功能定位
B:京津冀三地产业应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C:顶层设计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D: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可知,文段为并列结构,分别指出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即介绍三地的功能定位。B项是由定位引申的推论,“发展方向”文段未涉及,排除。C项论述顶层设计的作用,偏离话题,排除。D项“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属于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3、【言语理解】车轮卷起黄土,却见山野入秋,庄稼割过,静谧中含有着一些寂静,只有阳光在切割过的根茬上烁烁闪亮。 。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这是一段颠簸的行程,一路上景色苍凉浑厚,寂静中裸露着贫瘠
B:也许是久旱的缘故,这边的溪流也变成了涓涓细流,在盘踞的石缝间流动
C:同绿色的南方相比,这里是荒凉的,乃至荒蛮
D:偶见人迹,大都是荒村野店。时而会有一座小小的孤庙一闪而过
正确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车轮卷起黄土,却见……”可知,此情此景是在车上看到的,从这一点来看,A和D比较合适。但A中的“贫瘠”与“庄稼割过”不相符合,且“苍凉浑厚”也与题干的语境不吻合。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环保局与污染企业应是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但是现在环保局“失节”,委身于污染企业,甘当污染企业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护身符
B:保护伞
C:挡箭牌
D:和事佬
正确答案:B
解析:句意是说环保局与污染企业理应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但现在环保局已不再扮演“猫”的角色,而是委身于污染企业。“护身符”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保护伞”指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力量或有权势的人(多含贬义);“挡箭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和事佬”指调停争端的人,特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从词义来看,“保护伞”最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0题
5、【言语理解】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灵的孤独让我也曾为自己的选择动摇过。每每为吃饭发愁,或者想念妈妈只能打打电话时,我还真有点后悔当初自己冲动的选择。但想想这毕竟是自己的决定,也不过就半年时间,能挺就挺吧!但很快,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有了起色,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又返回了课堂,我想我找到了喜欢这里的感觉!
作者最有可能的身份是:
A:小学教师
B:青年志愿者
C:记者
D:年轻村干部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中“每每为吃饭发愁,或者想念妈妈只能打打电话时,我还真有点后悔当初自己冲动的选择”、“也不过就半年时间”、“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有了起色,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又返回了课堂,我想我找到了喜欢这里的感觉”可知,答案最可能是青年志愿者。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作为政府主导项目,公租房不仅凝聚了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居住权的供应预期,还承担了弱化住房市场投机性气氛、还原住房市场商品属性的政策导向预期。能否实现这两大预期,推动整个房地产市场向更理性健康的方向转变,公租房市场能否成为住房市场中最具公平性、公共性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公租房应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B:公租房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C:公租房将弱化投机、还原住房市场商品属性
D:公租房市场的最基本属性是公平性和公共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指出公租房承担了社会两大预期,其后强调要实现这两大预期,公平性和公共性至关重要。体现公租房公平性和公共性的只有D,当选。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7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92题
7、【言语理解】在现实中的罗浮宫,你需要在蒙娜丽莎的外围等上数十分钟,才能凑近那发黄的小画看上片刻。虚拟博物馆此时就可以发挥效用:攒动的人潮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推到眼前的只有高度还原的展厅景观和70亿像素无限细腻的细节和质感。而且博物馆虽然有丰富的馆藏和长期列展,但因为空间有限,并不会将所有作品都同时展示在展厅里,但在数字展厅,那些难得一见的艺术品你都可以随时观览。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数字博物馆的优势
B: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C:传统博物馆的技术局限
D: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虚拟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对比,指出虚拟博物馆不仅省时节力、高度还原展厅景观,更可以无空间限制的同时展示各种难得一见的艺术品。而这些在传统博物馆都是难以实现的,即文段主要介绍的是虚拟博物馆的优势,A项表述与此相符。
B、C两项都没有提及“数字博物馆”。D项“建设必要性”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8、【言语理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在选购家具时人们更________于选择带有环保标识的产品。本来有这样的意识是件好事,但我国并没有强制家具认证规定,国内也尚未________环保家具认证标准,现在国内市面上的认证机构________,环保标识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趋向 公布 鱼目混珠 不一而足
B:倾向 颁布 鱼龙混杂 五花八门
C:热衷 确定 各自为政 良莠不齐
D:垂青 制定 形形色色 千奇百怪
正确答案:B
解析:第四空,句意说的是环保标识多而不规范。“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只能适用于人,不能形容“环保标识”,排除C。“千奇百怪”侧重于奇怪,与语境不符,排除D。
第三空,“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鱼龙混杂”比喻好的和坏的混在一起。句中强调的是认证机构的参差不齐,并未涉及真假问题,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3题
9、【言语理解】平均来说,一个人在一家酒店住宿一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0至30千克,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60至180公里的排放量。在夏季或冬季集中使用空调时,这个数字将达到最高值。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酒店是碳排放大户
B:尽量避免夏冬季住酒店
C:住酒店最好少用空调
D:短途差旅开车往返较好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通过一个人在一家酒店住宿一晚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与汽车行驶的碳排放量进行比较,来说明酒店是碳排放大户。接着又指出如果在夏冬集中使用空调,碳排放量将更大来加强观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实际上,评价睡眠质量好坏的标准,不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不让健康睡眠成为奢侈品,需要每个人的自我努力,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按时睡觉,既保障睡眠的时间,更应注重睡眠的质量。
对这段文字的议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深度睡眠与健康
B:睡眠的质量
C:健康的睡眠
D:生活方式与睡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通过对睡眠质量标准的阐述,引出了什么是健康睡眠的话题,后文进一步说明如何来实现健康睡眠,因此文段的议题应为“健康睡眠”而非“睡眠的质量”,排除B;文段未提到“深度睡眠”,排除A;D项,生活方式只是影响睡眠的一个因素,文段并未着重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