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770

发布时间:2022-12-05 11:10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由此可见,在“息讼”“无讼”的价值取向下,司法官员关心的只是如何以宗法伦理来      当事人,以减少或消除诉讼,因此诉讼程序自然变得无关紧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劝诱

B:劝慰

C:劝阻

D:劝解

正确答案:A

解析:句意是司法官员只关心用宗法伦理来劝说当事人,诱导其放弃诉讼。“劝慰”指劝解安慰,文段未涉及司法官员安慰当事人,排除B。“劝诱”指劝说诱导;“劝阻”指劝人不要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劝解”指劝导宽解。由“只是”“无关紧要”等词可看出,作者对以宗法伦理来减少或消除诉讼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横线处应填一个贬义词。“劝诱”更符合文段语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爱、敬畏、献身精神、同情心、辨别善恶的能力以及将理想付诸行动的执行力,这些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过去,孩子们是从他们所处的文化中、生活的内容里接受了这些品质。现在我们却目睹了所有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如果不想让孩子们失去培养这些人类宝贵品质的机会,就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教育对培养品格的重要性

B:人类品质的崩溃对孩子的影响

C:孩子们是如何学会人类品质的

D:人类的诸多品质已渐渐崩溃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些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然后指出现在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最后给出对策——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故文段强调的是要靠教育去培养孩子们的品格,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C两项文段没有谈及。D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3、【言语理解】残缺家庭是指家庭中配偶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在现代西方国家,离婚率较高,造成残缺家庭数量增多。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两对登记结婚的夫妇中就有一对离婚,单亲家庭数量增加75%以上。离婚后,由于男子的再婚机会多于女子,单亲家庭大多以妇女为主,这种单亲家庭约占美国家庭的19%。在西方其他国家,离婚也是造成单亲家庭的主要原因。中国由于长期受封建节操观的影响,多为寡居家庭,因离婚产生的残缺家庭较少,但现在情况也有所改变。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美国的离婚率一度高达75%

B:美国妇女的再婚率高于中国

C:在中国,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有所上升

D:在美国,以妇女为户主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9%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美国单亲家庭数量增加75%以上,故A项“离婚率一度高达75%”的说法有误,排除。文段并没有比较中美妇女的再婚率,B项无中生有,排除。由文段尾句可知C项正确。文段只说以妇女为主的单亲家庭约占19%,由此不能得出“以妇女为户主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9%”,D项属妄加推测,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6题

4、【言语理解】讲诚信,就应说到做到,对作出的承诺决不能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食言

B:失言

C:逃避

D:扯谎

正确答案:A

解析:食言:违背诺言,失信。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根据题意可知,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中国“管理学本土化”研究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由于质性研究不像量化研究那样有明确的程序与路径可循,开始时做起来头绪纷繁,费时费力,这对于惯于量化研究和逻辑实证研究的研究者而言,困难更大。这就使一些研究者放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管理学本土化”研究,而去做一些研究路径比较固定、研究范式较为清晰、发表论文较为快速、同时更能获得国际期刊编辑青睐的研究题目。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中国“管理学本土化”研究:

A:要突破量化研究的范式

B: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C:要有明确的程序与路径

D:要更加注重质性研究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讲的是中国“管理学本土化”研究需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但因为质性研究方法费时费力、困难较大,所以很多研究者转而去做一些研究起来比较容易、速度比较快且受期刊编辑青睐的题目。由此可见,文段主要想说明的是研究者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无法从文段得出。C、D两项都是针对研究存在的难度而言,没有抓住核心问题。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6、【言语理解】文本是书法的灵魂所系。书法的书卷气,以及艺术风格等,皆与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文本缺位的书法,是不完整的书法。对于书法的价值判断,尽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其文化根本并没有动摇。书法艺术一直承担着“载道”的功能。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均是笔墨与文辞交相辉映的产物,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族风骨、人文精神,体现着书家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至今熠熠生辉。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评价书法作品的价值不能忽视其文本内容

B:书法艺术的水平取决于书法家的文学水平

C:“文以载道”的古训同样适用于书法艺术

D:上乘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优秀文本的法帖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书法的书卷气,以及艺术风格等,皆与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文本缺位的书法,是不完整的书法”可知,文本内容对于书法作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故A项表述符合文意。
由“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等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均是笔墨与文辞交相辉映的产物”可知,书法艺术的水平与书法技术和文本内容均有关,“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B项不符合文意,当选。
由“书法艺术一直承担着‘载道’的功能”可知,C项表述符合文意。
由文段的最后一句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30题

7、【言语理解】让山区孩子走出大山不是目的,让其具有改变大山、建设大山的志向与本领,才是山区摆脱贫穷落后,填平城乡________的最终归宿。事实上,与富裕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办学条件差,而且在发展基础、生存环境等各方面都严重________。因此,“希望工程”不能只是捐资建校的代名词,而应当是开阔孩子视野、培育发展潜力、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基础建设的________扶贫。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裂痕 停滞 整体性

B:沟壑 缺乏 程序性

C:鸿沟 滞后 制度性

D:差距 落后 系统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裂痕”意为裂缝,常用来比喻感情破裂。与“城乡”搭配不当,排除A。“差距”常与“拉开”或“缩小”搭配,与“填平”搭配不当,排除D。第三空,句中说的是希望工程不能只是捐资建校,而应是涵盖了“开阔孩子视野、培育发展潜力、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基础建设”等一系列内容的系统性、制度化的工程。“程序性”与此不符,排除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8、【言语理解】现实是一种难以捉摸而又与你形影不离的时光,如果你完全        于其中,就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

B:沉浸

C:沉迷

D:隐身

正确答案:B

解析:“生活”后面接的宾语一般为某种具体的环境,而题干中的“现实”却是虚拟的、概念性的,所以排除A项。“沉迷”多指着迷于不好的、不健康的事物,用在句中不合适。“隐身”一般指隐居,或不暴露身份,用在句中不恰当。从“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可知所选词语应有陶醉之意。沉浸,指浸没在水中,多比喻潜心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所以B项合适。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研究表明: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以将这些电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使热水沐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最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

A:自然的生活方式能够节能

B:节能意识十分重要

C:普通民众可以对节能做出贡献

D:节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通过介绍四个生活场景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意在说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节能。A项“自然的生活方式”只对应“公园慢跑”“自然晾干”,它只是节能的一个方法,不能对应电器的使用。B项“节能意识”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文段强调的是从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并非强调“普通民众”要注意节能。D项表述正确,当选。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10、【言语理解】39.与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作为一种对有害生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溴甲烷对人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毒剂,可对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经溴甲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用溴甲烷。
从上下文看,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到大气中,破坏大气臭氧层,恶化大气环境

B: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C:溴甲烷虽然能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现心脏衰竭、休克、双目失明等症状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中“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可知A项正确;由“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可知,C项正确;由“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可知,D项正确。B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属无中生有,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