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771

发布时间:2022-12-05 14:2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幽默使人如沐春风,也能解除尴尬。一个懂得幽默的人,会知道如何化解眼前的障碍。我们有时无意中让紧张代替了轻松,让严肃代替了平易,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无趣的人。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有情趣的生活,是因为有了幽默

B:许多人在生活中不擅长使用幽默

C:生活中,幽默可以化解许多难堪

D:紧张的生活需要幽默调剂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第一句介绍了幽默的好处——能解除尴尬,化解障碍。第二句讲了我们往往不擅长使用幽默,导致生活紧张、严肃。A、C、D三项文段中都有体现,B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文段中未体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

2、【言语理解】也许,谁也不会想到,“握手”这件在当今世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且畅通无阻的“法宝”,在古代的中国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仪是“作揖”,即两人相见,抱拳拱手,躬身施礼,更为隆重的见面礼仪便是跪拜乃至磕头。而“握手”却与丧葬有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握手礼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

B:握手不大可能促进人与人的交流

C:古人对握手的使用发挥了想象力

D:握手在古代是一个不吉利的动作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握手”这一当今世界流行的人际交往礼仪在古代中国具有别样含义,接着通过对古代中国见面礼仪的介绍说明古代中国“握手”非见面礼仪,而是与丧葬有关。末句“因此”后的“这个意义上”指代的是前句“丧葬”的内容,故空缺句应是在前句基础上推出的结论。D项的“不吉利的动作”最能与“丧葬”的语境构成对应。
A、B两项脱离了“古代握手含义”这一话题,排除;C项的“想象力”无中生有。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39题

3、【言语理解】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C:法律意义上的表达权,常识意义上的豁免权,应该受到尊重

D:法律意义上的豁免权,常识意义上的表达权,应该受到尊重

正确答案:C

解析:A、B两项明显不符,排除。“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讲的是尊重个人在法律意义上的表达权。D项“法律意义上的豁免权”是一种职业特权、程序性特权,与题干意思不符合。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肉食悖论指的是,一些人喜欢吃肉,但不能联想到提供肉的动物死去的场景。研究者发现,人们通过一种被称为“语言伪装”的方法,让有感觉的生灵与潜在的食物来源之间的关联变得更模糊,以此来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例如,我们提到肉时不直接说动物的名称,英语里把猪肉叫作pork,牛肉叫作beef,或者叫培根什么的。而18世纪的日本,由于当时的幕府禁止人们吃兽肉,偷吃肉的人以植物名称代指肉类,把马肉称为樱肉,把鹿肉称为红叶,把野猪肉称为牡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语言伪装”是人类自欺欺人的表现

B:日本人对植物的热爱超过动物

C:文化因素是消解肉食悖论的关键

D:“语言伪装”有助于克服认知失调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何为肉食悖论,由此引出研究者的发现——人们通过“语言伪装”来消除肉食悖论造成的认知失调。后文以英语和日本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文段阐述的是“语言伪装”对消除“肉食悖论”带来的认知失调的作用,A项的“自欺欺人”文段未涉及。
B项中的“对植物的热爱超过动物”从文段中无法得出。
C项“文化因素是……关键”无法推出,文段说的是“语言伪装”。
D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准确论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18题

5、【言语理解】①各国对于发动机的制造工艺是严格保密的,甚至对一些顶级的发动机严格控制出口
②发动机可以说是工业的心脏
③因此,自主研发成为治愈中国工业“心脏病”最为现实的选择
④发动机制造水平上不去,是中国工业的“心脏病”
⑤这使得进口高级发动机的生产线成为奢望
⑥从轮船、汽车、飞机到火箭,都离不开发动机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⑥④①⑤③

B:⑥④②⑤①③

C:①③⑤④⑥②

D:④②⑥③①⑤

正确答案:A

解析:⑤的“这”指的是①末尾的“严格控制出口”,故两句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①⑤,排除B、C。②提到发动机是工业的“心脏”,③、④均提到“心脏病”,可见③、④两句均应排在②句之后,由此排除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2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2题

6、【言语理解】一个现实是,受普通大众欢迎的产品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在市场上更长久地立足。很多所谓的高科技产品________,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忽悠了消费者一把,最后无影无踪。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昙花一现

B:弄虚作假

C:徒有其表

D:华而不实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意是受普通大众欢迎的产品才能走得长远,对应“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填词语应说明所谓的高科技产品生命很短,只匆匆一出现便消失不见。“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符合文意。“弄虚作假”指制造假的现象以欺骗别人;“徒有其表”指空有其外表,不实在;“华而不实”比喻表面好看,但没有实际内容。三者均不能表达出现时间短的意思。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1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1题

7、【言语理解】有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研制并投入民用的1100多种高科技材料中,有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众所周知,航天科技对各种设备、元器件的要求极高,由此,中国航天的每一个进步,都“逼迫”电子产业、装备制造业不断换代升级,而这些的终极受益者,还是普通百姓。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航天科技最终能使普通百姓受益

B:航天能够带动基础产业的巨大发展

C:航天科技的发展能形成巨大的社会效益

D: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带来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用统计数据说明民用的多种高科技材料大部分缘于航天技术发展需求,然后进一步强调航天科技发展对电子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最后进一步强调“而这些的终极受益者,还是普通百姓”。由此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航天科技发展对“普通百姓”的意义。只有A项与此相关。B项航天科技对基础产业的影响和C项航天科技产生的社会效益并非文段重点。D项颠倒因果,且不符合文段主旨。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8、【言语理解】研究表明,奥陶纪末大灭绝事件前后腕足动物组合的生态分布变化不大,大灭绝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确实有限。通过分析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前后腕足动物丰度及多样性资料在高级分类阶元上的表现,________了具志留纪特色的腕足动物于大灭绝前就已开始大量出现甚至在局部趋于________,奥陶纪末大灭绝只是短暂点断了它们取代奥陶纪特色腕足动物的进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印证 繁茂

B:验证 兴隆

C:证实 繁盛

D:证明 兴盛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分析可知,所填词语修饰的主语是动物。“繁茂”一般用于形容植物;“兴隆”多用于形容生意等;“兴盛”指兴旺发达,繁荣,欣欣向荣。三个词语均不能修饰“动物”,排除A、B、D。“繁盛”可用于形容动物种类、数量的繁多,且第一空填入“证实”也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近日,某研究团队发表了关于HIV病毒免疫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成果基于艾滋病的胚胎细胞实验,通过编辑改写人类胚胎基因,希望达到免疫艾滋病的效果。现实的问题是,基因的功能并非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知道改变一个会出现哪些其他反应,这很可能是“编辑”们无法控制的。然而,基因编辑技术在规避和治疗重大疾病、修补先天缺陷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医学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作者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态度是:

A:理性,在严控下负责任地审慎进行

B:抵制,不知引导人类走向何种结局

C:推崇,人类终于可掌控自己的命运

D:客观,要冷静分析广泛的伦理争议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通过编辑改写人类胚胎基因,进而免疫HIV病毒的研究成果;然后由“现实的问题是”引出担忧,即基因网状结构的特点,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最后由“然而”转折,肯定了基因编辑技术对于治疗重大疾病、修补先天缺陷方面的贡献。故作者对待基因编辑技术的态度是“理性”的,一方面表示出担忧,另一方面也肯定其在某些方面的积极意义。“抵制”“推崇”错误,排除B、C。D项的“客观”较为迷惑,但其后的“伦理争议”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①人们,尤其是青年朋友,对于一切变的都有着无限的向往之情
②是不是过去的种种都该彻底革除呢
③变与常的关系又到底如何呢
④而对于一切现存的,也就是常的,则有着说不出的厌恶之感
⑤抑或社会应当一成不变呢
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变的时代:从社会到个人,从制度到思想,都在剧烈地变动着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①④②⑤③

B:①④⑥③②⑤

C:①④⑥②⑤③

D:⑥②⑤③①④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可知,⑥提出“这是一个变的时代”,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比①更适合放在段首做总括句,排除B、C。A、D两项的区别在于①④与②⑤③的位置,根据行文逻辑,应先描写人们对变与常的态度后抛出“变与常的关系又到底如何”这一问题,故①④应在②⑤③前,排除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