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个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具有战略互补性,某一项或几项制度发生变革,其他的制度要么进行相应的变化,要么就会与新制度难以配合,对新制度的实施产生阻碍。因此,制度变革本质上就应该是整体推进的,虽然在事实上可以分步进行,否则,就会存在巨大的制度运行成本。
下列对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种制度之间具有战略互补性
B:实施新制度往往有阻碍
C:制度变革应整体上推进,可分步实施
D:实施新制度运行成本巨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由一个体系中各种制度之间的战略互补性,推出制度变革的规律,即“因此”之后的内容,说明制度变革本质上应该是整体推进的,虽然在事实上可以分步进行。C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A、B两项非文段重点所在,排除;由文段末句“制度变革本质上就应该是整体推进的……就会存在巨大的制度运行成本”可知,D项“实施新制度”与此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题
2、【言语理解】正是因为我们的自由本质给了我们那模铸我们的力量,我们藉着它,才有了抵抗由于自私、由于受表面现象的奴役、由于放任我们体内的物性而表现出来的道德低下和绝望的可能性。
抵抗道德低下和绝望的凭借是:
A:模铸
B:体内的物性
C:自由本质
D:我们
正确答案:C
解析:“自由本质给了我们那模铸我们的力量,我们藉着它,才有了抵抗道德低下和绝望的可能性。”这里面要弄清“它”的指代词语,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它”指代“自由本质”。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我国家庭的小型化特点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所以必须有社会化的服务为养老提供支持。为此,政府将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从事居家养老方面的服务,同时也应积极推进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养老服务的热线、养老服务的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的工作。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这段文字中“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指的是:
A:多方参与的社会化居家养老系统
B:政府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养老系统
C:个人自办的居家养老场所
D: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共享的养老院
正确答案:A
解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对前句“社会化服务”内容的形象概括。B、D两项分别对应“同时”前后的内容,表述过于片面。C项文中未曾涉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4、【言语理解】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是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 于北京大街小巷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的古典诗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踟蹰 游走
B:彷徨 奔走
C:犹疑 奔跑
D:徘徊 穿梭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可知,杨杏园白天是现代记者,晚上是古典诗人,说的是他进行传统与现代两种角色的转换,即一种思想的游移,而不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做出选择。所以可排除“彷徨”、“犹疑”等具有主体选择意味的词语。游走:奔波,游逛;穿梭:形容往来频繁。显然“穿梭”更符合记者到处寻找新闻的忙碌工作状态,故答案为D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在关于灵活就业的讨论中,还有一种论调认为,灵活就业门槛过低、技能要求不高,年轻人投身其中是短视行为,不利于个人以及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的积累。这种忧虑的初衷可以理解,但事实上,灵活就业进入的门槛确实不高,但要留存的门槛却并不低,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撑,灵活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低能”。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并非所有灵活就业都是低门槛
B:应摒弃对灵活就业形式的偏见
C:灵活就业在职越久越要技能傍身
D:年轻人对灵活就业无须过度忧虑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介绍关于灵活就业的一种论调——认为灵活就业门槛过低、技能要求不高,年轻人灵活就业是短视行为,不利于个人以及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的积累;接着通过“但事实上”进行转折,强调灵活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低能”。文段是转折结构,重点是反驳有些人的论调,认为这种对灵活就业的偏见是错误的,对应B项。
A项,由“灵活就业进入的门槛确实不高,但要留存的门槛却并不低,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撑,灵活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低能’”可知,文段并未否认灵活就业门槛不高的事实,只是认为灵活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低能”,排除。C项,“在职越久越要技能傍身”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D项,“年轻人对灵活就业的态度”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杂技天生具有惊险、高难、奇巧的审美特征,擅长刻画英雄气概,表现勇于征服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找到最能凸显杂技“险”“难”特质的题材,往往能使杂技剧的出新出彩________。军事题材、公安题材、工业题材,都是杂技剧可以________的领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半功倍 大显身手
B:叹为观止 脱颖而出
C:别具匠心 出奇制胜
D:技高一筹 精耕细作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文意可知,找到最能凸显杂技“险”“难”特质的题材,可以使杂技剧更容易呈现出效果,效果更好,所填词语应体现出容易达到更好效果之意。“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填入符合文意。“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其常与“令人”“让人”搭配,填入会产生语法错误,排除B。“别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其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C。“技高一筹”指稍强一些,技艺比别人高一些。文段并未比较杂技剧与其他领域,排除D。
验证第二空,“大显身手”指充分地显示出本领和才能,填入句中表达的是杂技剧可以在军事、公安、工业题材中出彩,正确。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处于相对垄断状态。随着社会转型加剧,社会治理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政府已无力也没有必要去处理诸多繁杂的社会性事务。这一局面的出现,迫切要求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能处理的交给社会,政府只是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等必须由政府自身完成的事务,也就是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助于剥离政府的一部分职能,扩大社会自我服务的空间,使社会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阻碍了社会效率的提高
B:社会转型弱化了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C: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是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D:购买公共服务是今后政府提高效率的首要方式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社会转型的加剧使政府无力也没有必要去处理诸多繁杂的社会事务,然后说明这一局面的出现要求政府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最后说明了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的意义。故“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为文段论述的主题,C项正确。
A、B两项均属于文段引出的内容,未提到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题,排除;D项的“首要方式”从文段无法推出,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2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2题
8、【言语理解】啥是佩奇?这只其貌不扬的粉红小猪,本身就是家庭亲情的象征。父母、姐弟,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个舶来的故事,________了中国老百姓“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淳朴理想,也符合孩子们对童年、父母、家庭日常的真实感受。这是最基本的人伦感情,也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符合
B:暗合
C:迎合
D:吻合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意为这个舶来的故事所体现的情感与中国老百姓对家庭的淳朴理想恰好是相通的。“符合”填入与后文的“也符合”重复,且“符合”一般不与“了”搭配,排除A。“迎合”指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侧重于有意的、有针对性的,而文段中明确说了佩奇是“舶来的”,不是专门为中国人创作的,故“迎合”与语境不符,排除C。“吻合”指完全符合,程度过重,排除D。“暗合”指没有经过商讨而意思恰巧相合,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25题
9、【言语理解】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但在地理上提的最多的却是长江。她影响着整个湖北的气候,土壤,物产,同时也酝酿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这段文字中的“她”指的是:
A:湖北
B:洞庭湖
C:地理特点
D:长江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很容易选出与“她”距离最近的“长江”。将“长江”代替原文中的“她”,文意不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10、【言语理解】在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人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食物链上的成员,而是在制造甚至控制着食物链,并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前所未有的影响。原子武器、转基因技术的滥用,足以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系统毁灭;追求享乐的消费模式所制造的垃圾将覆盖这个星球,并透支了子孙后代的地下资源、空间资源甚至太空资源;日益升温的地球,已为人类引以为豪的技术文明敲响了警钟。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地球升温与人类活动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B:人类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
C:人类对自然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必然深受其害
D: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告诉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即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地位显著提升,人类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前所未有的影响,接着举例说明了人类技术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告诉我们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需要兼顾自然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B项与此表述一致。A项只是文段举例中的部分内容,C项概括不全面,D项“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概括不全面,均可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