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017

发布时间:2023-01-24 2:14     浏览量:23

1、【言语理解】要加快新型产业布局,就需要进一步结合广东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科技创新去________产业新优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构造

B:构建

C:建筑

D:建造

正确答案:B

解析:“建筑”“建造”的对象多为房子、路、桥等具体事物,不能与“产业新优势”搭配,排除C、D。“构造”侧重于“造”,如制造、建造;“构建”侧重于“建”,如建立、建设。根据句意,此处应选“构建”,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6题,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16题

2、【言语理解】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将明礼知耻________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同时,应________古今中外礼仪礼教之精华,把明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贯穿 融汇

B:贯彻 融合

C:落实 吸取

D:实行 继承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贯彻”指彻底实现或体现;“落实”指落到实处,能够实现。两者搭配对象一般是方针、政策等,而“明礼知耻”是一种观念,搭配不当,排除B、C。
第二空,“继承”适用于后人对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的接受。对“古今中外”中“今人”的精华不能用“继承”,排除D。“融汇”指融合汇聚,且“融汇古今”为常见搭配。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4题,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9题

3、【言语理解】城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海绵,劳动力就像城乡之间流动的水,当经济处于上行期,经济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衰退又将这些劳动力挤回了农村。正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着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但这种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进行转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经济衰退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城乡二元结构减弱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C: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D:农村劳动力不应成为经济衰退中的牺牲品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海绵效应及其积极作用,接着指出“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并解释其原因。由此可知,文段论述的主题是“海绵效应”。再由转折词“但”可以看出,文段强调的是“海绵效应”的不可持续性。因其“不可持续”,对“海绵效应”的利用就应当适可而止。选项中只有C项既体现出对“海绵效应”“不能过分依赖”的态度,又兼顾“海绵效应”这一主题。
A项说法有误,文段论述的是海绵效应,而非城市化进程。B项,文段说的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而非“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本身。D项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

4、【言语理解】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热食的习俗。热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需要餐具帮助进餐。战国时期,漆器进入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竹子良好的弹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夹”,并在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演化出了筷子。
文中没有提及下列哪一项信息?

A:中国的筷子由“竹夹”演化而来

B:古人用筷子与使用漆器餐具有关

C:吃热食的习俗促成了筷子的产生

D:战国时期人们放弃刀叉改用竹筷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有提及,可由“首先制造出了‘竹夹’,并在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演化出了筷子”推知,排除。
B项有提及,可由“战国时期,漆器进入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最终演化出了筷子”推知,排除。
C项有提及,可由“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热食的习俗。热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需要餐具帮助进餐”推知,排除。
D项,文段未提及“人们放弃刀叉改用竹筷”的具体时间,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

5、【言语理解】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酿成乃是中国农耕文明_______与西方工业文明_______的双重结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式微 侵凌

B:消亡 侵略

C:衰落 熏陶

D:变革 影响

正确答案:A

解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历史,由此可知,西方工业文明促成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方式是具有入侵性的,故第二空填“侵凌”或“侵略”,由此排除C、D;“消亡”词义程度过深,不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A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①历史上严重的干旱和洪水给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②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严重的干旱和洪水反复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③几千年来,人类以巨大的努力不屈不挠地进行着筑堤防洪、截流蓄水、开渠引水、掘井取水等传统模式的水利建设,推动着文明的发展
④而现代社会在严重的旱涝灾害面前仍然脆弱无力
⑤而且到处分布和大规模聚集的人口更易受生态破坏、气候恶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高频率、高难度的更大冲击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①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③④⑤②①

D:①③④②⑤

正确答案:A

解析:观察四个选项,③或①为首句。③引出人类防洪抗旱的话题,更适合做段首,排除B、D。②有转折词“但是”,四个句子中,只有③能与②构成转折关系,故③②应紧密相连,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7、【言语理解】总理在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________民心、________民意、体现民情的报告,也是一个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报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代表 反应

B:表现 反映

C:表现 反应

D:代表 反映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常识可知,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汇集民心,表达民众意见的报告,“代表”指代替个人或集体办事或表达意见;“表现”指表示出来。填入“代表”更符合语境,排除B、C。
第二空,“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政府工作报告是民意的表现,应选“反映”,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8、【言语理解】信息社会的显著________是社会从有形的物质创造价值转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整个社会对于信息资源的依赖性加强,处于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个人也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点 亦步亦趋

B:特征 无处遁形

C:标准 无一例外

D:标志 概莫能外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句中说的是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加强,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不能例外。A、B两项词义不符合语境,排除。
第一空,“标准”指衡量事物的准则,多适用于科学、技术等方面可量化的具体事项;“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是信息社会的标志。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9题

9、【言语理解】近年来,随着IT厂商数量的不断增加,IT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IT产品,用户不但要选择产品本身,更要选择服务;良好的服务已经成为左右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科技产品如电脑等,用户愿意多花10%的价钱来购买服务好的同质产品。
这段文字表明的观点是:

A:IT产品的售后服务很重要

B:IT产品服务性很强

C:IT产品专用性强,技术要求高

D:用户愿意多花钱来购买IT产品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随着IT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IT产品,用户不但要选择产品本身,更要选择服务,并由此得出良好的服务已经成为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的观点,接着用调查数据来进一步论证该观点。A项是文段的主旨所在,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造成城市白领们“亚营养”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长期在外就餐且通常凑合应付。这样容易导致某种营养素的________,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油、高糖、高盐等________膳食习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乏 不良

B:失衡 不当

C:流失 不良

D:失调 不当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不良习惯”为固定搭配,排除B、D。第一空,由“在外就餐……凑合应付”可知,白领们的饮食结构是不合理的,容易造成营养素的不全面,并非“流失”,排除C。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