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叶片眷恋地________,栖息在行人的身上,或是顺着头发身体________,无所依托地静卧在褐色的砖道上。深褐、暗红、浅黄及那些许丝丝绿色,在叶脉中若隐若现地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旋 滑落 流淌
B:回旋 飘落 交织
C:舞动 滑落 交织
D:舞动 飘落 流淌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句中的“眷恋”可知,“回旋”比“舞动”更能传达出叶片对枝头的不舍,排除C、D。
第二空,由句中的“顺着头发身体”可知,“滑落”比“飘落”更恰当。
第三空,对应“在叶脉中”,选“流淌”比“交织”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2、【言语理解】学术著述必须得有注释,而注释也是力求克服主观性,努力追求学术见解的公允性、合理性、可被接受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本身也是正文论证部分所展开的学术对话的附随性表现。但有必要认识到的是,注释的规范要求不是独立的,也不仅仅只是一套技术,而是与学术论证的规范要求相一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学术论著要体现出客观性
B:学术论著注释要克服主观性
C:论著注释必须符合学术规范
D:学术论著正文与注释同等重要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提出学术著述必须有注释,且注释也是正文的重要部分,然后以“但”转折,强调注释的规范要求不是独立的,必须与学术论证的规范要求相一致。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脱离了“注释”这一主题词。B项是转折前的内容。D项“同等重要”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3、【言语理解】下面句子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不少海内外学者在悉心研究。
B:2008年7月20日,胡锦涛主席与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会面。
C: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
D: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语序不当,“前俄罗斯总统”应该改为“俄罗斯前总统”。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认为,我们应该像重视“工具制造”一样,重视人类“控制用火”的历史。人类漫长历史演进,无处不有“火烧过的痕迹”——火覆灭历史的信息,也产生新的信息。对这一点,木构建筑传统悠远的中国,最有痛切而真实的体会。比如中国重要建筑物上方常有“藻井”构造,其上还多用荷、莲、菱、藻等水生植物纹式作修饰,就足证我国建筑史上对预防火灾与建筑安全之间的联系,认识是相当清醒和科学的。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知:
A:人类“控制用火”的历史源远流长
B:中国是被火烧毁木结构建筑最多的国家
C:从“火烧过的痕迹”中可以考证历史遗存
D:“藻井”上的水生植物纹饰用来护佑木构建筑的安全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文段前两句话可知,人类“控制用火”的历史是久远的,A项说法正确。
B项属于过度推断,文段只说明木结构建筑传统悠久的中国可以深刻体会到“火烧过的痕迹”的痛,不能推出中国是被火烧毁木结构建筑最多的国家,排除。
C项无中生有,文段未涉及通过“火烧过的痕迹”考证历史遗存的内容,排除。
D项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到“藻井”上的水生植物纹饰的功用,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5、【言语理解】________,之所以医疗领域出现今天的状况,也和我国的财政投入不足有关。但是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探索出合理的模式。所以不能________中国的医疗体系,毕竟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医疗事业的成就是________的。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逐步扩大更起到了兜底的作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否认 求全责备 有目共睹
B:众所周知 吹毛求疵 众目睽睽
C:不置可否 斤斤计较 熟视无睹
D:无可非议 评头品足 尽人皆知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不置可否”指不明确表态。而此处对于我国医疗领域出现的状况是确定的语气,“不置可否”填入不当,排除C。“无可非议”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一般作主语、宾语,不有单独作为状语使用,排除D。“不可否认”“众所周知”填入恰当。
第二空,由“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探索出合理的模式”可知,此处意在强调中国医疗体系不尽如人意的客观原因,因此不能对中国的医疗体系过于苛责。“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吹毛求疵”指故意挑毛病,找岔子。均符合语境。
第三空,“有目共睹”形容事实极其明显;“众目睽睽”形容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此处表达的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医疗事业的成就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应选“有目共睹”,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39题
6、【言语理解】古人根据经验编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不仅是农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也是________,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再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词歌赋________,将二十四节气与天气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好的传播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俯拾皆是 沉思翰藻
B:不计其数 文采斐然
C:不胜枚举 形神兼备
D:举不胜举 缀玉联珠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都可表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多,不易排除。继续看第二空,“沉思翰藻”形容寓意深刻,文辞华丽。根据后文“具有很好的传播性”可知,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词歌赋应是简明形象的,“沉思翰藻”填入不符,排除A。“文采斐然”形容一个人文采好。“缀玉连珠”比喻撰写美好的诗文。二者的适用对象均为人,不能描写诗词歌赋的特点,排除B、D。“形神兼备”形容形态和神情都刻画地充分,填入符合文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23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25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28题
7、【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A: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B: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C: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误用介词“为”,造成句子前后脱节。可将“为”改成“是为了”。也可以将“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换至句首,用作状语来表目的。其他选项无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8、【言语理解】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________。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让今人________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计其数 反思
B:包罗万象 回溯
C:不胜枚举 追忆
D:五花八门 比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知,文物所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丰富。“不计其数”指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用在这里语义程度过重,排除A。“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文段意在强调涉及的学科门类丰富,而不是同一类的人或事物繁多,“不胜枚举”填入此处不符合文意,排除C。
第二空,此处表达的是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比照”指比较对照,通常是对比双方的异同,文段中并没有对比过去与现在不同的含义,排除D。“回溯”指回顾,回忆,填入此处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4题
9、【言语理解】
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时候,为何人们不质疑其真实性,在某种情况下还把它们当作权威的信源呢?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发育的不成熟性。这里既有特殊的因素,也有网络世界共性的原因。特殊是指当前的社会文化中缺乏公共空间的概念,缺少公共空间的意识,缺失公共空间的维护。共性则是指网络这个看似自由的平台背后,恰恰蕴含着虚拟世界中各个参与者、行动者的不平等性。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时,不仅不会被质疑真实与否,还常被人们当作是权威的信源
B:人们不质疑网络谣言的真实性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发育的不成熟性
C:社会转型期公共空间的发育之所以不成熟,是由当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和网络世界的共性共同造成的
D: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需要解决网络平台背后各个参与者、行动者的不平等性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先提出疑问“为什么人们不质疑网络上谣言的真实性”,然后给出答案:“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空间发育的不成熟性”,接着从两个方面对“不成熟性”作了进一步解释。故B项为正确答案,当选。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
10、【言语理解】平时我们请人帮个小忙,习惯说劳驾、借光,帮忙和借光有什么关系?其实“借光”一词的来历就说明了求助也就意味着互利。据说,古代有个勤劳的女子,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灯油,夜晚无法纺线。村里有个大房子里有灯光,那里有许多妇女纺线,她便去请求帮助,借点光亮,为了让人家欢迎她去,她说,你们给我方便,我也要给大家做点好事,每天晚上我来打扫房间,于是,她就这样每天晚上和大家一起纺线了。
这段文字旨在表达的意思是:
A:解释了“借光”一词的来历
B:人们习惯说劳驾、借光是有缘由的
C:人际交往要注意互利原则
D:平时请人帮忙应该学会感恩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通过“借光”一词的来历说明了“求助也就意味着互利”的道理。四个选项中只有C体现了这个道理,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