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001

发布时间:2023-01-21 13:53     浏览量:26

1、【言语理解】夜攀华山,自古以来便为一桩美说。据说这传统是因为古时华山的________,常令不少登山者丧命,许多人也因此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古人选择夜里爬山,是因为夜中看不见华山的凶险,自然也没了________。时至今日,华山之险虽在安全设施的布置下不复以往,但夜爬的趣味性仍令无数攀山者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凌空高耸 恐慌 心旷神怡

B:雄伟奇险 惊慌 心领神会

C:层峦叠嶂 担心 心荡神迷

D:雄奇险峻 畏惧 心驰神往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能体现华山“险”的特点。“凌空高耸”意在强调“高”,与文意不符,排除A。
第二空,从句意入手较难辨析,可跳过,继续看第三空。
第三空,最后一个分句说的是虽然现在华山之险已不复以往,但夜爬的趣味性仍令许多攀山者向往。“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荡神迷” 形容心神不定,难以自持。均与文意不符,排除B、C。“心驰神往”指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2、【言语理解】实践中发现,一种植物通常只能忍耐或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中其他浓度较高的重金属则表现出某些中毒症状,这种现象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而且植物是活的有机体,需要有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土壤肥力、气候、水分、盐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植物受病虫害袭击时会影响其修复能力。另外,植物根系一般较浅,对浅层土壤污染的修复最为有效,对深层土壤污染修复能力较差。
关于植物修复技术,这段文字没有提及:

A:可以修复的污染种类

B: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

C:适用的土壤范围

D:未来的应用前景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文中“只能忍耐或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元素”“限制了……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谈论的是可以修复的污染种类,A项有提及。
B项,“适宜的生长条件”“土壤污染的深度”都属于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B项有提及。
C项,“对浅层土壤污染的修复最为有效”谈论的是适用的土壤范围,C项有提及。
D项的“应用前景”文段未涉及。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3、【言语理解】教育,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下一代提高生存能力。批评惩戒和赏识鼓励是________的两种方式,有些时候,“当头棒喝”甚至比温言软语更有效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影随形

B:并行不悖

C:各有所长

D:不可或缺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当头棒喝’甚至比温言软语更有效果”可知,此处强调批评惩戒和赏识鼓励是互不矛盾的两种方式。“如影随形”比喻两个事物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并行不悖”指同时实行,互不冲突;“各有所长”指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缺失。四个词语中,只有“并行不悖”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7题,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6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2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7题

4、【言语理解】现代通识教育鼓励个体借着知识、智慧、善意与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不为物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心灵的成长和人性内在的精神解放,在真正的学习和探究中,展现个体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诠释生活的真谛,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
这段文字可以得出以下哪个结论?

A:通识教育是文化教育

B: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

C:通识教育是人生价值教育

D:通识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追求精神解放”,“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可知通识教育侧重的是个人心灵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解放,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文段没有提及“文化”“人生价值”“综合素质”的问题,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5、【言语理解】大自然的________让囊谦县成了神圣的万山之宗、圣洁的江河之源,扎曲、孜曲、巴曲、热曲、吉曲五条大河由西北平等向东南贯穿全境。有人戏说,在囊谦旅行,不需要准备矿泉水,随处可见清澈纯净的溪流,掬________清泉入口,甘甜爽口,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鬼斧神工 一捧 沁人心脾

B:天造地设 一把 心旷神怡

C:巧夺天工 一掌 美轮美奂

D:神来之笔 一冽 乐以忘忧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搭配“大自然”,且句意是大自然的创造让囊谦县成了神圣的万山之宗、圣洁的江河之源。A项,“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精巧,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用在此处表达大自然的创造之精妙,符合句意。B项,“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工,与“大自然”重复,排除。C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形容大自然不恰当,排除。D项,“神来之笔”指似乎是有神相助而产生的佳作,不能形容大自然,排除。
验证后两空:第二空,“掬一捧清泉”搭配恰当;第三空,“沁人心脾”填入能够形容清泉入口后给人清新爽朗的舒适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4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4题

6、【言语理解】变老大概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变得________,却毫无愧色,仍能________。渐渐溢出边界,直至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与朋友谈起那样的人,皆感慨,假如自己变成那样,真是________。如此感慨,或许因为我们还不够老。老到某个时候,对自己就会宽容,无论变成什么样,都可以接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无是处 乐在其中 无地自容

B:面目全非 自圆其说 生不如死

C:一无是处 坦然自若 生不如死

D:面目全非 怡然自得 无地自容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侧重没有优点。“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侧重变化大。“不断放弃自尊”不代表没有优点,排除A、C。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应与“毫无愧色”的意思相关联。“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选“自圆其说”更合句意,表示仍能自我辩解,毫无愧色。
第三空,“生不如死”填入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7、【言语理解】近年来,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更加________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________因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实  约束

B:突出  制约

C:严峻  限制

D:突兀  影响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更加”“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可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很明显、很严重了。“现实”指合乎客观情况。“突兀”指突然,出乎意外。两者均不能体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与文意不符,排除A、D。
第二空,“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限制”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文意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的实现,“制约”填入更符合文意,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1题

8、【言语理解】尽管从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上看,农业所占的比重低于第二、第三产业,但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80%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无粮不稳。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只算GDP贡献率一本账,更要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本大账。
这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

A:农业的基础地位

B:农村的经济发展

C:农民的生活质量

D:农村的社会稳定

正确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讲的是农业的重要地位,农业是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第一句强调无粮不稳。第二句强调农村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第三句强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稳定全局。三句话都围绕农业的基础地位展开论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非文段强调内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18世纪20年代发明的摄影机,112年之后才成为工业产品;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无线电,花了35年时间,到20世纪初才付诸使用;而20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12年就被应用了;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花了6年时间;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3年时间;激光器发明到应用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科技发明:

A:成果越来越多

B:应用越来越快

C:周期越来越短

D:水平越来越高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对比了三个阶段科技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差,由“112年”“35年”“12年”“6年”“1年”的递减趋势可看出,科技发明应用越来越快。选项中只有B项提到“应用”二字。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10、【言语理解】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经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情况发生。
上面这句话的语病类型为:

A:搭配不当

B:逻辑混乱

C:成分冗余

D:语序不当

正确答案:B

解析:该句通读下来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可改为“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的少数单位违反财经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现象。”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