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999

发布时间:2023-01-21 3:26     浏览量:25

1、【判断推理】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成功做到延迟满足的是:

A:陈某酷爱网络游戏,又担心玩游戏耽误学习,因此忍痛割爱,放弃网络游戏

B:小丽为了减肥,拒绝各种高能量美食的诱惑,最终减肥成功

C:张某很想休假去旅游,但还是坚持忙完手头的项目,把一年的假期攒到最后一块休

D:爸爸告诉小明,如果他能等十五分钟不吃掉眼前的一颗糖果,就会有第二颗糖奖励给他

正确答案:C

解析:延迟满足的定义要点:将目前需要的满足自愿延缓。
A项,放弃网络游戏,并非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不符合定义。
B项,拒绝美食的诱惑,是直接放弃,并非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不符合定义。
C项,坚持忙完手头的项目再休假,是将目前需要的满足自愿延缓,符合定义。
D项,是爸爸对小明的承诺,并非小明自愿延缓目前需要的满足,且最终小明是否能做到爸爸的要求也不明确,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

2、【判断推理】幽默诉求广告:指通过幽默情趣来淡化广告的直接功利性,减少人们对广告所持的逆反心理,使消费者在轻松快乐中接受某种商业或文化信息。
下列属于幽默诉求广告的是:

A:某商场电子屏:您还在为手里的几张号码卡而烦恼吗?本商场隆重推出新款手机,一台手机同时装三张号码卡,手机还免费送,免去您携带多部手机的烦恼

B:某电视汽车广告:0油耗也能时速200公里!以清洁能源,甩掉碳排放对世界的压力;凭借超前科技激发电力能效,于风驰电掣中驾驭澎湃激情;通过感应地面电磁场无线充电,不受任何人牵制

C:某杂志“幽默”栏目:一顾客对售货员大发雷霆:“自打我用了从你们这里买的生发水以后,我的头发就全脱掉了!”售货员:“一点儿不错,先生。要想长出新头发,就必须先腾出地方。”

D:某山区公路电子屏: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可以欣赏到本地的美丽景色;超过60公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公里,请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医院;上了100公里,祝您安息吧

正确答案:D

解析:幽默诉求广告的定义要点:①通过幽默情趣;②减少人们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A项,只是普通的广告,并没有体现幽默,不符合要点①。
B项,只是普通的广告,并没有体现幽默,不符合要点①。
C项,是杂志上“幽默”栏目的内容,并不是一则广告,不符合要点②。
D项,是一则公益广告,且采用了幽默的方式,能减少人们的逆反心理,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2题

3、【判断推理】收集素材:编辑整理:出版发行

A:需求调研:软件开发:交付使用

B:突发险情:山体滑坡:紧急救援

C:购买车票:行李安检:预付票款

D:网络搜索:实地考察:商家发货

正确答案:A

解析:先收集素材,然后编辑整理,最后出版发行,三者为顺承关系。
A项,先进行需求调研,然后进行软件开发,最后交付使用,三者为顺承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山体滑波是突发险情的一种,两者为种属关系,突发险情需要紧急救援。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网上购买车票需要预付票款,到车站后再进行行李安检。三个词项的顺序颠倒,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网络搜索和实地考察不存在明确的顺承关系,且商家发货与前两个词项没有必然联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

4、【判断推理】学校操场有6条环形跑道,从外向内分别为1至6道,王伟、李明、刘平、张强、钱亮、孙新6人分别占据其中一道。已知:
(1)王伟的两侧是单数跑道,张强的两侧是双数跑道;
(2)李明与张强隔着两个跑道,钱亮在王伟和李明中间的那个跑道;
(3)刘平在单数跑道,孙新在双数跑道;
(4)王伟不在第二跑道;
(5)如果张强在第三跑道,那么王伟不在第四跑道。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在刘平和孙新之间隔着4个跑道

B:在钱亮和张强之间隔着2个跑道

C:在钱亮和孙新之间隔着3个跑道

D:在刘平和王伟之间隔着1个跑道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条件(1)可知,王伟在跑道2或跑道4,张强在跑道3或跑道5。由条件(4)可知,王伟不在跑道2,则王伟在跑道4。由条件(5)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可知张强不在跑道3,则张强在跑道5。由条件(2)可知,李明只能在跑道2,钱亮在跑道3。由条件(3)可知,刘平在跑道1,孙新在跑道6。
A项,根据上面的推理结果,可知该项正确。
B项,在钱亮和张强之间隔着1个跑道,该项错误。
C项,在钱亮和孙新之间隔着2个跑道,该项错误。
D项,在刘平和王伟之间隔着2个跑道,该项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7题

5、【判断推理】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知觉防御的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C: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表现了一种道德取向,不涉及具体的感官,所以不属于知觉防御。B项的“不闻”,C项的“聊为”,D项的“犹唱”都表现了对客观世界感知的选择性,符合知觉防御的定义。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经理:法官:公务员

A:总统:明星:演员

B:蛋白质:花岗岩:无机物

C:农具:沙发:家具

D:原告:被告:当事人

正确答案:C

解析:经理和公务员是全异关系,法官和公务员是包含关系。
A项,总统和明星是交叉关系,明星和演员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蛋白质和无机物是全异关系,花岗岩和无机物是组成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农具和家具是全异关系,沙发和家具是包含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D项,原告和当事人、被告和当事人均是包含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77题

7、【判断推理】酝酿效应:指的是“难题一直没有解决,经过一段时间后意外得到满意答案”的现象。
下列不涉及酝酿效应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确答案:B

解析:酝酿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意外得到满意答案。
A项,在看似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新景象,即意外得到满意答案,符合定义。
B项,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并非意外得到满意答案,不符合定义。
C项,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即意外得到满意答案,符合定义。
D项,意思是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即意外得到满意答案,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9题

8、【判断推理】中心路径说服是指通过提供强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论据进行说服,外周路径说服是指采用熟悉易懂的表述或视觉形象来进行说服。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中心路径说服的是:

A:杂志上的计算机广告详细列出了产品的特点及价格信息

B:啤酒广告总是将啤酒与聚会等轻松热闹的场景联系在一起

C:理财推广员告诫客户,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D:耳机厂商把产品赠送给球星,并让他们戴着耳机出现在大众面前

正确答案:A

解析:中心路径说服定义的关键信息:通过提供强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论据进行说服。
A项,广告通过详细的产品特点及价格信息来说服消费者,即通过提供强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论据进行说服,符合定义。 
B项,将啤酒与聚会等轻松热闹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即采用视觉形象来进行说服,属于外周路径说服,不符合定义。 
C项,理财推广员告诫客户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采用熟悉易懂的表述来进行说服,属于外周路径说服,不符合定义。 
D项,耳机厂商让球星戴着耳机出现在大众面前,即采用视觉形象来进行说服,属于外周路径说服,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1题

9、【判断推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不满,不仅产生于领导的作为和业绩,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领导的期望值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因此,如果竞选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的领导,竞选者在竞选过程中一味向群众许愿、夸海口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从以上议论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只要群众对领导的期望值足够低,即使这个领导在职期间无所作为,群众也不会产生不满情绪

B:只要领导的作为和业绩出色,群众就不会产生不满情绪

C:由于群众的期望值高,尽管领导的工作成绩优秀,群众的不满情绪仍可能存在

D:聪明的领导竞选者在竞选时不应向群众承诺什么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第一句说明要使群众对领导干部满意,就必须做到:①良好的作为和业绩;②领导的实际表现与群众的期望之间没有差距。
A项,只强调了②,没有考虑①这一因素,不能由题干推出。
B项,只强调了①,没有考虑②这一因素,不能由题干推出。
C项,没有做到②,因此群众可能有不满情绪,该项能由题干推出。
D项,题干只说不应一味向群众许愿、夸海口,不代表什么都不需要承诺,该项显然错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关于青藏高原中部隆升的时间和幅度,不少研究认为高原中部在3500万年前已经达到了4500米的高度。然而近日,某研究团队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藏北伦坡拉盆地采集到了一些大型棕榈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2500万年前,其中所埋藏的棕榈叶叶片宽阔,叶柄极长。研究团队由此推测:在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海拔高度不超过2500米,并未隆升,这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1000万年。
要得到上述研究推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A:目前,人们还没有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3500万年前的植物化石

B:这些化石,加上早期已发现的大量植物化石,显示出当时青藏高原的生物具有多样性

C: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极少数在亚热带地区,如果海拔超过2500米,棕榈科植物根本不可能存活

D:在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峡谷,峡谷里生长着棕榈,而峡谷两侧则是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由“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藏北伦坡拉盆地采集到了一些大型棕榈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2500万年前”,推出“在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海拔高度不超过2500米,并未隆升”的结论。
A项,“没有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3500万年前的植物化石”,与题干论证无关,不是题干论证必需的前提。
B项,指出青藏高原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并不涉及青藏高原的海拔和隆升时间,与题干论证无关,不是题干论证必需的前提。
C项,指出棕榈科植物只能生活在海拔不超过2500米的地区,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形成了大型棕榈化石,则那时青藏高原中部的高度不会超过2500米,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了联系,是题干论证必需的前提。
D项,指出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峡谷中生长着棕榈,峡谷两侧是海拔约4000米的高山,削弱了题干结论,不是题干论证必需的前提。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