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般人想到莎士比亚,都觉得非常遥远——他来自遥远的古代及国外,而更遥远的距离来自他的作品普遍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自然就变得________,大众是很难亲近或理解的。其实不然,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隔了四个世纪,还能那么鲜明而深刻地映照在我们时代上,与我们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不可测 对话
B:孤芳自赏 同行
C:讳莫如深 互动
D:高高在上 共勉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讳莫如深”指隐瞒得再没有比这更深、更紧的了,唯恐别人知道。“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或自命不凡。“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与“讳莫如深”“孤芳自赏”不具有因果关系,排除B、C。
第二空,句意为虽然隔了四个世纪,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找到与时代契合的特质,实现观点的碰撞与共鸣。“共勉”指相互鼓励或激励。不能描述戏剧与人之间的关系,排除D。 “深不可测”填入与“遥远”“大众是很难亲近或理解的”对应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7题
2、【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A: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B: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C: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学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误用介词“为”,造成句子前后脱节。可将“为”改成“是为了”。也可以将“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换至句首,用作状语来表目的。其他选项无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3、【言语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专业化分工渐趋明确,国际贸易明显增加,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导致生产力快速发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现象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讲的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国际专业化分工渐趋明确,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活动逐渐增加,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二战后世界经济逐步一体化。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两项均未提到文段的关键词“世界经济”。C项没有指明这种新现象是什么,故不如D项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7题,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3题
4、【言语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软硬件”同时发力将助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注入,农业科技创新既帮助农民不断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又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李登海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一批又一批领先国际的粮食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从地瘠“斗笠田”到丰产“吨粮田”,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春耕”,从“灾殃难测”到“高科技防灾”,现代科技为我国农耕注入了“硬核生产力”。这就意味着粮食丰收,库存充裕,藏粮于民,才会国泰民安。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B: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C:藏粮于民,才能国泰民安
D:提升科技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引出粮食安全的话题;然后通过“既……又……”说明科技手段的注入对农业的巨大作用,并对此进行举例说明;最后以三个“从……到……”说明现代科技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文段主要讲的是现代科技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文段的标题应该与文段主旨相契合,对应D。
A、B、C三项均未提及文段主题词“科技”,作为标题不恰当,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41题
5、【言语理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B: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中国人民与中国梦
D:中华民族的梦想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为总起句,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接着指出如何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和结果。可见“实现中国梦”是文段的关键词,A项与此最相符。B项侧重于论述中国梦是什么,C项侧重于论述中国人民与中国梦的关系,D项未涉及“中国梦”这一话题,均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6、【言语理解】说起唐诗,总绕不过当时都城所在地陕西。从西安蓝田蜿蜒而出的一条“唐诗古道”,曾经吸引230多位诗人,留下400多首诗篇。平平无奇的浙东,虽然在当时并不靠近政治经济中心,文化输出却毫不逊色。翻开九百卷的《全唐诗》,有451位诗人在此留下足迹,比“唐诗古道”多了一倍。他们咏物抒怀,洋洋洒洒的1500多首诗文,落满浙东的青山碧水。这条由唐诗铺就的路线,以水为线,以山野、古刹为珠,蜿蜒两百多公里,串联起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处州(丽水)、婺州(金华)、台州、温州、衢州等浙东七州,成为“浙东唐诗之路”。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唐代政治格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B:浙东地区在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C:山水诗在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D:唐诗的流传与《全唐诗》成书过程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从西安蓝田蜿蜒而出的“唐诗古道”上留下了400多首诗篇;接着指出“平平无奇的浙东”虽然在当时不靠近政治经济中心,但文化输出却毫不逊色;然后具体说明了当时浙东的诗歌繁荣情况,并由此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文段尾句指出一种现象——浙东七州串联成“浙东唐诗之路”。依据行文逻辑,下面应介绍为何浙东能铺成唐诗之路。B项与文段衔接最紧密,当选。
A项的“唐代政治格局”、C项的“山水诗”、D项的“《全唐诗》成书过程”在文段中并未提及,与文段衔接不当,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南沙区地理位置独特,享有粤港澳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可以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种发展优势令其他新建的经济区________。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国内外投资者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望尘莫及 纷沓而至
B:望其项背 跃跃欲试
C:望洋兴叹 趋之若鹜
D:无可企及 门庭若市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句意是南沙区的发展优势另其他新建经济区很难赶上。“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明显不合句意,排除B。第二空,句意是由于众多条件的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来到南沙区。“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其感情色彩与语境不符,排除C。“门庭若市”指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不能适用于“国内外投资者”,排除D。“纷沓而至”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8、【言语理解】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的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了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对“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正确答案:A
解析:由“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的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了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可知,“足够的力量”指的是人类有了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对应A项。
B项“地球上的生物”本身就有对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只是相对较小;而且B项没有体现“足够”之意,排除。
C项“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主客倒置,排除。
D项“社会环境”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4题
9、【言语理解】世界上各地的民族音乐,大都在封闭中自生,成于一方水土,而自成体系。越是古老偏远的民族,其音乐越独特。今天,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________________。各个民族都在向着世界开放,打开了自己,汇入新世纪和新生活的海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古老偏远的民族开始丢弃民族音乐
B:自成体系的民族音乐越来越少
C: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D:这种交流导致融合,甚至融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民族音乐大都在封闭中自生,而自成体系;接着指出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封闭的空间被打开了。承接前文可知,没有了产生民族音乐的土壤——封闭空间,自成体系的民族音乐也越来越少。B项填入衔接恰当,当选。
A项“丢弃”表述不恰当,C、D两项均与前文衔接不畅。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10、【言语理解】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________。其中不乏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但也有选材不严的________现象,为读者所诟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琳琅满目 鱼龙混杂
B:叹为观止 哗众取宠
C:目不暇接 鱼目混珠
D:招架不住 泥沙俱下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所填词语用于形容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涌入给国人的感觉。“使人琳琅满目”本身搭配不当,排除A;“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与语境不符,排除B。
第二空,由“其中不文乏各种化珍品的精译精编,但也有选材不严的现象”可知,“但”之前作者已肯定了外国文学作品好的方面,“但”之后主要是对外国文学作品“选材不严”等不好现象的描述。“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的。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