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89

发布时间:2023-01-18 23:40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A:世界原本是美好的,我们应热爱生活

B:用悲观的态度去认识世界,是人类的天性

C:心情的颜色决定着世界的颜色

D:为物所扰,为己所累,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举了悲观者因为把所有快乐都看成不快乐,所以美好的事物也感受不到的例子。接着提出观点,生命的幸福与困厄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事物。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了能否快乐。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热爱生活”、B项“人类的本性”、D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文段均未提及。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2、【言语理解】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啊。”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莫做“公堂木偶”

B:清官与庸官

C:官员的功与过

D:纪晓岚谈为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介绍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其虽无功但也无过。阎王指责其不如公堂中一木偶,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无功即是过。由此可知,故事是用阎王的话说明为官不作为即是大错。A项, “公堂木偶”出自寓言中阎王的话,代表的是无功的官员,“莫做‘公堂木偶’”是对官员的提醒,也是告诫,作为标题契合寓言寓意,且更形象,更能吸人眼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3、【言语理解】

①获得相对的自由,从而充分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③人只有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达到“善”

④“善”侧重于掌握人的需要

⑤而“美”则侧重于在“真”“善”的前提下,超越二者的局限性

⑥“真”侧重于人掌握客观规律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⑥④⑤③②①

B:

④③⑥⑤①②

C:

②④③⑤⑥①

D:

②⑥④③⑤①

正确答案:D

解析:

分析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是“真”“善”“美”。④⑤⑥分别介绍“善”“美”“真”的侧重点,由⑤的“而‘美’则侧重于在‘真’‘善’的前提下……”可知,三句相对顺序应为⑥④⑤,首先排除与此顺序不符的B、C。③论述如何才能达到“善”,与⑤衔接不恰当,应接在④之后,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6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

4、【言语理解】我们要时刻牢记,农民是农村改革创新的________,农村改革创新靠的是农民,为的也是农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人

B:主体

C:主持

D:主创

正确答案:B

解析:由“靠的是农民,为的也是农民”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农民在农村改革创新中起主要作用。“主体”意为事物的主要部分,契合句意。“主人”“主持”“主创”明显不合句意,排除A、C、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1题

5、【言语理解】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父母亲情教育缺席现代的家庭生活

B: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教育的主体缺位

C:当下亲子节目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

D: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缺少交流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由某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联想到现实中父亲角色的缺位。接着由“事实上”指出,这种“缺席”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父母将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上一代老人身上。由此可知,父母角色的缺位应是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表述与此相符。A项为迷惑项,文段说的是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而非“亲情教育”的缺失。C项为文段引出话题内容。文段讲的是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D项“缺少交流”偷换概念。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所谓的“现代化”,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A: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重塑

B:运用高新科技保存民族文化的意义

C:保存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

D:民族文化应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现代化”的内涵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接着阐述了对文化的保存不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由此可知,该文段意在强调“保存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即C项。A、D两项均不能从文段中得到,B项强调“高新科技”,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爱、敬畏、献身精神、同情心、辨别善恶的能力以及将理想付诸行动的执行力,这些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过去,孩子们是从他们所处的文化中、生活的内容里接受了这些品质。现在我们却目睹了所有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如果不想让孩子们失去培养这些人类宝贵品质的机会,就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教育对培养品格的重要性

B:人类品质的崩溃对孩子的影响

C:孩子们是如何学会人类品质的

D:人类的诸多品质已渐渐崩溃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些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然后指出现在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最后给出对策——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故文段强调的是要靠教育去培养孩子们的品格,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C两项文段没有谈及。D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8、【言语理解】世界茶叶生产的基本规律是“南红北绿”,即:较低纬度地区(如印度、肯尼亚)只能生产优质红茶,相对较高纬度地区(北纬25°~30°)最适宜生产优质绿茶。国际茶价历年绿茶高于红茶。茶叶主产国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的绿茶品质都不高,以上三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红改绿”,企图占领国际绿茶市场,均以失败告终。我国名优绿茶主要分布在山区,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发展绿茶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目前国际市场上红茶供过于求

B:印度绿茶价格高于国际绿茶均价

C: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较有竞争实力

D:国际茶叶市场上出现“红改绿”的趋势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属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及国际市场上红茶供应的问题,也就更不确定是否供过于求了。B项将“印度绿茶价格”与“国际绿茶均价”进行比较,而原文并没有对两者进行比较,属无中生有。由最后一句可知,我国发展绿茶具有明显优势,故C项正确。D项,由“茶叶主产国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的绿茶品质都不高,以上三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红改绿’”可知,只有印度、印尼、斯里兰卡三个茶叶生产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红改绿”,且最后失败,故D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9、【言语理解】

今天的青年,有着同先辈们一样的“处处为国家着想”的赤子之心,一样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凛然担当。他们享受生活,但同时也勇于担当职责;他们关注个人权益,但同时也懂得尊重集体和他人福祉;他们主张自主选择,但也并不缺乏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一样是雷锋精神的坚定拥趸和积极行动者。

本段文字旨在说明:


A:

今天的青年同样具有雷锋精神


B:

新时代雷锋精神具有新的阐释


C:

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未发生改变


D:

雷锋精神已经融入到生活之中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今天的青年有着同先辈们一样的赤子之心和凛然担当;接着用三个排比句强调了今天的青年依然勇于担当职责,尊重集体和他人福祉,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一样是雷锋精神的拥护者和践行者。由此可知,文段的论述重点是今天的青年仍然具备雷锋精神。A项表述与此相符,正确。

B项,未体现文段主题词“今天的青年”,且文段未论述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新的阐释,“享受生活”“关注个人利益”“主张自主选择”是当今青年的特质,是为了说明今天的青年虽关注个人但仍具有雷锋精神,而非雷锋精神“新的阐释”,排除。

C项,未体现文段主题词“今天的青年”,且“在本质上未发生改变”文段未提及,排除。

D项,未体现文段主题词“今天的青年”,且文段主要强调的是今天的青年仍然具备雷锋精神,“融入到生活之中”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题

10、【言语理解】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A:华贵,要令人肃然起敬,要有华丽的外表

B: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华贵也令人肃然起敬

C:凡有美德的人,即使打扮得不够华贵也令人肃然起敬

D:凡有美德的人,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令人肃然起敬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同样”可知,文段论述的重点为“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C项为这句话的同义转换,当选。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