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88

发布时间:2023-01-18 20:43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如果说建筑是她的脊梁,环境是她的容貌,那市民的文明素质就是她的________。而文化作为承载文明的基石,特别是当跨越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被重新________,转化为现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养成时,那她________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也增强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立足世界的文化底气和骨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佩饰 演绎 赋予

B:神采 弘扬 荡涤

C:灵魂 唤起 涵育

D:冠冕 阐释 秉承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子将城市拟人化,把建筑和环境比喻为人外在的“脊梁”“容貌”,则市民的文明素质应是人内在的特质,“佩饰”“冠冕”均属于外在的装饰,与精神范畴的文明素质不相符,排除A、D。第三空,“荡涤”指清除,除去,其对象多为不好的东西,如“浮躁之气”,不能是“城市的文明”,排除B。“涵育”指涵养化育。用来描述优秀传统文化对城市文明的涵养作用恰当。验证第二空,传统文化被重新唤起,符合文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25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30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1题

2、【言语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需求使得塑料产量呈指数级翻倍。到了今天,即使已经意识到塑料无孔不入,人类依然对其无限依赖。目前,世界范围内每年消耗5000亿个塑料袋,每分钟有100万个塑料瓶的销量……研究显示,人类活动与垃圾排放,让大量塑料涌入海洋,其中体积大的最终会分解为微粒。而人们一度认为无比纯净的海冰中,已有数以万亿计的塑料微粒——每立方米海冰含240个塑料微粒,这一密度约是大太平洋垃圾带塑料微粒的2000倍。分析认为,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布非常复杂,而因海冰消融释放出的塑料微粒,将轻易“攻占”深水区域,被海洋中的滤食性动物吃掉,存留在它们体内,再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

A:海洋塑料垃圾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B:塑料微粒将在整个食物链中不断循环

C:北冰洋的塑料垃圾数量超过人们的认知

D:海洋垃圾问题需要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类对塑料产品依赖严重,然后说明人类活动与垃圾排放让大量塑料涌入海洋,最后说明塑料垃圾被分解成巨量微粒,污染了海洋环境,且会存留在滤食性动物体内,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由此可见,文段主要说明海洋塑料垃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对应A。B项偷换概念,文段提及的是“塑料微粒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而非“不断循环”,排除。C项无中生有,文段只提及“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布非常复杂”,其“塑料垃圾数量”无从得知,排除。D项扩大概念,文段论述的是“海洋塑料垃圾”而非“海洋垃圾”,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38题

3、【言语理解】与发达国家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同的是,中国的很多城市仍然醉心于打造“花园城市”。如果将“花园城市”理解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这本身并不错。问题在于,很多地方将“花园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宽马路,特别是在新城建设中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和大的绿化带,这就错了。
以下说法最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花园城市”已经是一个过时的城市发展理念

B:“花园城市”并不单单指花团锦簇和绿树成荫

C:“花园城市”建设不应一味追求低密度和宽马路

D:中国对“花园城市”的理念存在误解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讨论的是中国很多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花园城市”理念的理解问题。“问题在于”之后是文段的重点,指出很多城市将“花园城市”理解成了低密度和宽马路,并且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观点,“盲目追求宽马路、大广场和大的绿化带,这就错了”,即不应一味追求低密度和宽马路。与此最相符的为C项。A项“过时的”无法推出;D项的“中国”扩大了范围,文段说的是“中国的很多城市”“很多地方”;B项未指出“花园城市”的误区所在,不如C项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18题

4、【言语理解】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地区忽视有限的环境容量,追求粗放式经济发展,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频发,环境质量陡降。

B: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

C:随着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中国观众更希望在电视荧屏找到文化根脉与精神的时代表达。

D: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引起了……问题”与“……问题频发”句式杂糅,选择其一即可。B、C、D三项无语病。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

5、【言语理解】索尔仁尼琴的终极关怀,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________,他们共同勾勒出俄罗斯文学的近现代________。在某种意义上,索氏就是两位先贤的________:不仅同样叙写反抗黑暗和寻找光明的先知话语,而且还擅长文学叙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出一辙 画卷 翻版

B:一脉相承 轮廓 传人

C:异曲同工 轨迹 回响

D:不谋而合 图景 后学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共同勾勒出俄罗斯文学的……”“不仅同样……,而且还……”可知,三者的终极关怀相一致。“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用来修饰三者的一致性不恰当,排除D。“如出一辙”形容两种事物非常相似;“一脉相承”泛指思想、文化、学术等的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作品同样精妙。三者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与“轨迹”搭配不当,排除C。第三空,由“不仅同样叙写……还擅长……”可知,“翻版”比“传人”更能体现索氏与两位先贤的相同之处,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1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7题

6、【言语理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继承了危险的包袱,形成对侵略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同情别人、热爱子孙后代、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有力武器。人类本性中的哪一方占上风尚无定论,尤其是当我们的眼光、理解力和思想境界只局限于地球时,就更没有定论了。然而,宇宙的无穷奥秘,还要靠我们去发掘,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就无所谓国界。假如地球是一个脆弱的蓝色发光体,在群星的辉映下变成一个不显眼的光点,那么种族主义、宗教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就难以维持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恶的本性会阻碍人类的发展

B:宇宙视野能使我们的心胸开阔

C:向外太空扩张将使人的本性不再重要

D:回顾历史有助于人类获取更广阔的视野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说人类的本性中有侵略、仇外的恶,也有同情别人、热爱子孙等的善,当我们的视野局限在地球时,具体哪一方占上风没有定论;但当我们的视野扩大到宇宙时,种族主义、宗教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就难以维持了。可见,文段意在说明宇宙视野有助于我们开阔心胸。B项与此表述一致。A项是文段的论述内容,非重点。C项表述不当,“宇宙视野”不等于“向外太空扩张”。D项“回顾历史”无中生有。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

7、【言语理解】各国在对外交往中常常会形成一套相对________的话语体系,特别是拥有自己的核心话语。对外话语不仅体现一国的外交政策,更________了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灵活 承载

B:独立 说明

C:固定 代表

D:集中 体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对应后文的“体现一国的外交政策……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外交政策、基本态度和价值都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应的,话语体系也不应过于灵活,“固定”填入更能体现出外交话语体系的严肃性。
验证第二空,此处所填词语应与“体现”意思相近,表达对外话语与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之间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代表”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4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5题

8、【言语理解】①不说你无用,反来怨我,真是________,唯知饮食之徒。
②我半生以来不作________,不取不义之财,有何罪过,要遭此报应呢?
③她自恃年轻漂亮,态度傲慢,________,目中无人,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饭囊衣架 非分之想 孤高自诩

B:饭糗茹草 非池中物 孤芳自赏

C:饭囊衣架 非分之想 孤芳自赏

D:饭糗茹草 非池中物 孤高自诩

正确答案:C

解析:①句,“饭囊衣架”比喻无用之人。“饭糗茹草”形容生活清苦。结合句中“不说你无用”可知,此处选“饭囊衣架”更恰当,排除B、D。
③句,“孤高自诩”指清高,看重看高自己。“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由“自恃年轻漂亮,态度傲慢,……目中无人”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眼中只有自己,自己欣赏自己。因此填入“孤芳自赏”更恰当,排除A。
②句,“非池中物”比喻胸怀大志、不安于现状,一旦机遇来临便可飞黄腾达之士。“非分之想”比喻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与“不取不义之财”对应,“非分之想”更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

9、【言语理解】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及其参与的各项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走近群众,扑下身子搞好调研,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群众关注的烦心事、紧要事和身边事等细微之处入手,及时发现问题、精准研判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下列句子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B: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C: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正确答案:D

解析:横线设在文段中间,所填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指出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横线后具体阐述党员干部如何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即 “如何做”的问题,强调要走近群众,真正了解群众所想,解决群众的问题。故所填句子也应说明为政者须密切联系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
A项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指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强调百姓的重要性,与句意无关,排除。
B项,“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指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强调富民,与句意无关,排除。
C项,“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指得到百姓的心就能治理好国家,得不到百姓的心就治理不好国家,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与句意无关,排除。
D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指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强调的是为政者要把握人民群众意愿,填入能够承上启下,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题,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题

10、【言语理解】如果你最亲密的朋友是公司的高级主管,那么你们在一起时所谈论的主要内容一定是关于如何管理和经营的;如果你最亲密的朋友是公司的职员,那么你们在一起时谈论的主要话题一定是关于如何工作的;如果你最亲密的朋友是房地产商,那么你们谈论的话题一定会是关于房地产的。
此段文字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A:当外因足够强大的时候可以改变内因

B:朋友圈子是决定你生活方式的关键

C:人们的话题总是和朋友的工作紧密联系的

D:不同的朋友会为你营造不同的生活环境

正确答案:D

解析:三个“如果你最亲密的朋友是……那么你们在一起时所谈论的主要话题一定是……”说明短文所讨论的话题是不同朋友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环境,A项文中没有体现,B项“决定”一词文中没有体现,C项理解错误,其中“人们的话题”表述不对,应是“不同的朋友与自己的话题”。D项是题干所要反映的主要观点。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